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剖析了当今国民审美普遍庸俗化的态势,阐述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小学音乐课的美学教育作用,改革教学理念,提高未来一代的艺术素质和审美品位,从而让国民更具备创造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大众审美
一、中国大众审美现状
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一度红遍全国,票房直逼十三亿,而政协委员、作家晓苏则炮轰《人在囧途之泰囧》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电影,并表示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只盯市场而应注重文化导向,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与品位。从小沈阳到郭德纲,从人肉搜索到某某门,我们的大众文化正一步步持续低俗,大众审美观正逐步趋于单一。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是建设高楼,更重要的是美丽国人的心灵和情操。这一切,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二、音乐教育对提高审美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的课程设计中,音乐课一直是在副科的位置,致使学生把音乐作为一门休闲课程。其实音乐教学不仅仅教学生认谱唱歌,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性情、提高艺术审美与创新能力[1]。作为长期从事小学音乐的教育者,笔者认为应该重视音乐等课程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提高未来一代的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1.音乐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塑造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2]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蕴含着“细无声”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从小受到艺术熏陶的孩子,会有追求“真善美”的倾向,更容易建立起健康、乐观的价值观。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品格的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当我们在欣赏《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歌曲时,音乐磅礴地展现了民族精神,给学生一种向往美好、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3]。又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优美的旋律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唤起报效祖国的使命感。此外,在合唱、合奏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音乐教育就是如此给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格养成作用。
2.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美学创造力
当今中国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转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培养再不仅仅是考高分排名次,而是多元化思维与创造创新的精神。音乐对于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促进他们的智力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擅长语言计算,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擅长音乐绘画。左右脑相互协调,逻辑与形象思维才能平衡发展。音乐恰恰能通过听、看、唱、跳对学生的大脑发育进行均衡刺激。许多名人都是音乐爱好者,如,孔子、列宁、歌德、爱因斯坦,他们都在音乐中获取灵感,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引领了时代的思想脉动和文化。
3.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近年来,我国媒体在传播方面存在一些低俗倾向,肥皂剧、无厘头、各种笑料,甚至出现以丑为美的倾向,何谈“养眼怡情”。韩风、日风,奇装异服,大多缺少文化内涵,青少年趋之若鹜,小孩子从小也耳濡目染;部分流行歌曲浮躁轻薄,“追星族”却如痴如醉。学生随处可接收所谓的流行文化,而当这些主流文化缺乏艺术养分,以致丑美不分、好恶难辨,会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音乐和歌曲用各种手段表情达意,在课堂上鲜明的节奏、悦耳的伴奏、美妙的音色组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置于音乐的独特氛围。正如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学生学习音乐作品能够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触捕捉住,融入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让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从心灵深处产生对美的自我定义,这就是审美感受的理解。
总之,小学生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未来一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音乐教育,必将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为改变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普遍三俗化的态势,必须加强学生人格塑造和审美情操的培养,才能让中国的未来具备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音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改变教育理念,提高未来一代的艺术素质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唐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101.
[2]李少沛.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2012(5):81.
[3]杨丽.浅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6(7):17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大众审美
一、中国大众审美现状
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一度红遍全国,票房直逼十三亿,而政协委员、作家晓苏则炮轰《人在囧途之泰囧》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电影,并表示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只盯市场而应注重文化导向,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与品位。从小沈阳到郭德纲,从人肉搜索到某某门,我们的大众文化正一步步持续低俗,大众审美观正逐步趋于单一。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是建设高楼,更重要的是美丽国人的心灵和情操。这一切,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二、音乐教育对提高审美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的课程设计中,音乐课一直是在副科的位置,致使学生把音乐作为一门休闲课程。其实音乐教学不仅仅教学生认谱唱歌,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性情、提高艺术审美与创新能力[1]。作为长期从事小学音乐的教育者,笔者认为应该重视音乐等课程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提高未来一代的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1.音乐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塑造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2]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蕴含着“细无声”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从小受到艺术熏陶的孩子,会有追求“真善美”的倾向,更容易建立起健康、乐观的价值观。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品格的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当我们在欣赏《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歌曲时,音乐磅礴地展现了民族精神,给学生一种向往美好、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3]。又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优美的旋律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唤起报效祖国的使命感。此外,在合唱、合奏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音乐教育就是如此给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格养成作用。
2.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美学创造力
当今中国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转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培养再不仅仅是考高分排名次,而是多元化思维与创造创新的精神。音乐对于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促进他们的智力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擅长语言计算,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擅长音乐绘画。左右脑相互协调,逻辑与形象思维才能平衡发展。音乐恰恰能通过听、看、唱、跳对学生的大脑发育进行均衡刺激。许多名人都是音乐爱好者,如,孔子、列宁、歌德、爱因斯坦,他们都在音乐中获取灵感,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引领了时代的思想脉动和文化。
3.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近年来,我国媒体在传播方面存在一些低俗倾向,肥皂剧、无厘头、各种笑料,甚至出现以丑为美的倾向,何谈“养眼怡情”。韩风、日风,奇装异服,大多缺少文化内涵,青少年趋之若鹜,小孩子从小也耳濡目染;部分流行歌曲浮躁轻薄,“追星族”却如痴如醉。学生随处可接收所谓的流行文化,而当这些主流文化缺乏艺术养分,以致丑美不分、好恶难辨,会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音乐和歌曲用各种手段表情达意,在课堂上鲜明的节奏、悦耳的伴奏、美妙的音色组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置于音乐的独特氛围。正如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学生学习音乐作品能够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触捕捉住,融入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让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从心灵深处产生对美的自我定义,这就是审美感受的理解。
总之,小学生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未来一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音乐教育,必将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为改变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普遍三俗化的态势,必须加强学生人格塑造和审美情操的培养,才能让中国的未来具备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音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改变教育理念,提高未来一代的艺术素质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唐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101.
[2]李少沛.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2012(5):81.
[3]杨丽.浅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6(7):17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