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皖南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ouxizhiw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北的地脉与我的血脉是有联系的,无论隔有多少代,时间有多长,但跑的地方并不少的我至今却没有去过,这有点说不过去。但我知道赣北与我们皖南毗邻,相距并不遥远。
  一
  黄山余脉羊栈岭是皖南的一条著名古道,地处太(平)黟(县)边界,上七里下八里,古系“北控宣池,东通休歙”之要塞。抗战时期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在羊栈岭上建筑了碉堡,长条的青麻石岭上大军蜂拥,战马萧萧。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岭头南下一稍平坦处的古道边,竟出现小小的茶馆、饭馆和桶匠店等。开茶饭馆的是一个约莫30岁的女人,其模样颇像阿庆嫂,尤其姿色和胆量。“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不少经常往返羊栈岭的国民党军官都认识这个女人,如不是战事甚急,都要在她的店里喝茶吃酒,生意很是红火。可也有不少兵痞,吃饱喝足后常想对她动手动脚。她虽习惯了他们嘴上的粗言秽语,可他们真想使坏,刚才还是和风细雨的杏眼,顷刻便会怒目圆瞪,兵痞们便没胆没趣了。遇到吃饭不给钱的,这个女人豁出去了,脸色骤变,犹如母老虎,纵是刺刀阻吓也往前猛扑。官兵们惊呆了,没想到这个标致的女人这么泼辣,急掏腰包了事。
  这个女人,就是我年轻的奶奶。
  开桶匠店的是一个年长奶奶多岁的方脸汉子,整天挥舞斧头做水桶、火桶、澡盆、脚盆什么的,手艺精湛,货真价实,供不应求。这个开店的桶匠师傅,就是我当时四十岁上下的爷爷。爷爷深爱奶奶,更谦让着奶奶,慈善,寡言,厚道,与世无争,远无奶奶的气魄和胆量。
  奶奶和爷爷是赣北都昌人,同村,同族,后来生活在瓷都景德镇,育有三儿一女。也就是说都昌和景德镇是我的祖居地,其间隔一个鄱阳湖。我记得沉默的父亲生前每每喝了点酒后,常会惊羡地和我们说,鄱阳湖的鳜鱼有多鲜,景德镇的城里有多大。为了生计,奶奶和爷爷背井离乡,用两担稻箩将孩子们从赣北挑上了皖南羊栈岭。其间的辛酸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按理说他们到了皖南,开起了茶馆、饭馆和桶匠店,日子应该是好过的。可不知是后来日子变得窘迫了,还是奶奶的骨子里有天生的不安分的因素,竟和一个风度翩然的阉鸡的男人好上了……人霉运糟。这时期,爷爷打了三年摆子,持续时间这么长,这是很少见的事。奶奶是个敢做敢当的下得了狠心的人,后来的事做得更绝,竟然借口回景德镇老家有事,抛开了爷爷,又将随其回赣的三个孩子抛下了。这三个孩子中,爸爸和叔叔都在10岁上下,好在伯伯已是少年,他们哭哑了嗓子,找遍了景德镇全城,也不见妈妈的踪迹,便摸索着返回皖南。沿路乞讨,露宿野外,雨来一身湿,车来满身灰,小脚磨破了,眼泪流干了。不知走了多少天,他们过了赣界,到了皖南祁门境内,碰到一位好心的货车司机,将已磨破了双脚的他们送到了古黟县城。奶奶,这位有血有肉的平时对孩子疼爱有加的女人,竟做出此等事来,着实不可思议,给三位已开始懂事的亲骨肉的身心造成了终身伤害,也给自己的晚年涂上了悲剧色彩。
  二
  上面的这些关于奶奶的事,我都是听祖辈和父辈们零零碎碎说的。他们说这些时,语调是平静的,并无明显的谴责哪一方的意思。时间的巨手很是神奇,能抹平历史上的很多印记和心灵上的很多伤痕。尽管如此,我还是想,逃离或者背叛丈夫,爱与不爱,可能都不是太难的事,而抛弃三个与己相依为命的亲生骨肉,那颗心需要何等坚硬,奶奶,那娇柔的身躯里,当时怎么藏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心脏。
  奶奶确实下了狠心,与皖南作别。
  奶奶这一走就是30多年,不惑之年的爷爷成了鳏夫,人们后来都管他叫“和尚师傅”。奶奶弃了孩子无拖累,在景德镇和相好的男人另立家业了。从此奶奶不再是我们汪家的人。奶奶在羊栈岭上开的茶饭馆,已“人一走,茶就凉”。爷爷的桶匠店搬到了羊栈岭东下约十里路外的一个叫扁担铺的小村子。这个小村子是徽州名肴臭鳜鱼的诞生地,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爷爷那从赣北一路乞讨回来的三个儿子,先后成了桶匠店的徒弟,艺名遍传太黟边界,尤以我父亲为最。当然,这是后话。
  也许年纪大了,奶奶这位当年敢和国民党军官兵打骂的女人,心里并未完全泯滅的良知和骨肉情怀复萌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一个夏季,花甲之年的奶奶回到了羊栈岭下的扁担铺村。我当时不足10岁,第一次见到爷爷常提及的奶奶。奶奶保养得很好,黑白相间的细发纹丝不乱,身段娇巧,肤白衣洁,比大山里的老妪显得年轻而娇贵。宽厚的爷爷几乎没怎么责备奶奶的背叛,两人经常紧挨着,并排坐在厨灶前的木凳上窃窃私语,是重温30多年前夫妻一场的恩情爱意,还是互诉30多年来各隔一方的酸甜苦辣,抑或展望重续旧缘之好?灶炉里的火苗轻卷着,时而卷出炉外,随着火星的闪动,发出轻微的炸裂声,这时他们会抬起头来,脸在炉火的映衬下,显得红润而生动,尤其是奶奶,有芳华隐现之美。他们讲的是赣北话,我听不懂,况且声音很小。但我知道,奶奶这次来,向三个孩子倾吐了愧疚之意,诉说了当时的处境和数十年的波折,泪流满面。伯伯等三个被抛弃的儿子一时原谅了她,并轮流着请她小住。当时大山里苦得难闻油腥味,但再苦也不能苦了远道而来的母亲,兄弟三家把平时积下的鸡蛋全都留给了奶奶。因爷爷跟我爸爸过,奶奶在我家小住的时间长一些。爸爸专门为奶奶备了张竹凉床放在堂侧。奶奶常摇着芭蕉扇,挥赶着苍蝇,拍打着灰尘。我和小伙伴们在堂前打闹、翻滚,奶奶一见就厌烦地赶我们走。约两个月后,天气转凉了,奶奶又回瓷都了。后来听母亲说,奶奶这次回来是有留下之意的,因为皖南山好水好空气好,亲生骨肉皆在,爷爷和伯伯们也一再挽留,可奶奶嫌大山里太苦了,卫生又差,还是走了。
  三
  这个时候,爷爷已是古稀之年,但身体尚好。那时我在郭村中学读书,每个周末回来,我便帮爷爷锯柴。爷爷打着赤膊拉上锯,我拉下锯,吭哧吭哧,煞是有力。晚上的爷爷则很是孤寂、凄凉。我们全家七口住老房子里时,爷爷住在厅堂左侧最后面的一间小房子里,仅能放一张小床和一个小火桶,我晚上常紧挨其坐着,陪他说话。做了新房子后,爷爷住在紧靠河边的老厨房里的一间板壁房里。一次,我走进房去,见昏暗的煤油灯下,苍老的爷爷正手拿着一张撕得仅剩一半的民国时期的明星画看着,也不知是从哪翻出来的,上面是一个女星的半身像,虽然纸张和画像都泛黄了,但民国女星的眼睛里,仍透着特有的深情和妩媚。爷爷静默地看着,双眼迷离,鼻子几近触及画面了,双眼里闪有浑浊的泪光……我已经懂事了,我想,奶奶是个美人,上面的女星可能很像奶奶,至少某一部位和眼神像奶奶。后来我发现,爷爷一直偷偷地藏着这半张画,不是藏在抽屉的底层,就是枕头的下面,直至离世。   奶奶第二次来皖南,已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次来,奶奶明显老了,没了10年前的精神,身着的衣服是深褐色的。她依旧和爷爷紧挨着,并排坐在厨灶前添柴的木凳上,操着我听不懂的赣北话窃窃私语,闪烁的灶火依旧,面部表情依旧,是庆幸还能见面,还是做最后的诀别?这是一对半世恩怨的夫妻,最后一次坐在一起说话。记得是当年还是次年的秋天,84岁的爷爷便去世了。
  奶奶这次回去,是我和我的小堂弟友明送她到古黟县城的。那天天未亮,我们就动身了。古稀之年的奶奶爬羊栈岭不觉太费劲,到了岭头,天已亮,在岭南下一平坦处,奶奶默站着,双眼眨动,突放异光,但随即又暗淡了。我想,这平坦之处可能就是当年奶奶开茶馆、饭馆的地方,爷爷开桶匠店的地方,但斗转星移,花开花落,40年过去了,而今这里已是“枯藤、老树、昏鸦”了。
  此后奶奶虽又来了两三次,但我已离开故乡了。奶奶后来每次来,都要求留下,来一次,憔悴、伤心一次。奶奶之所以要留,除了骨肉情難以割舍外,还因她在赣北瓷都的处境已很艰难,她在那边的子女大都不在身边。年轻时什么都好办,恋爱,结婚,生子,出走,出轨,背叛,离婚,远行,可老了不能动了,就难了。都说结发夫妻是长久的,尤其是到了后来,更好。那么,奶奶在那边则属于“露水夫妻”,“露水夫妻”是否长久,孕育的后代又怎样,我不好妄加评说,但是奶奶真的摊上了“老了不能动了,就难了”,尽管奶奶是有钱的。
  四
  奶奶最后一次来皖南,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一个雨天。她将被褥等日用品都带来了。奶奶之所以这样执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她一生以她的精明、勤奋和美貌,是有不少积蓄的。她认为皖南这边给她养老送终,儿子们只会沾光,不会吃亏。可奶奶想错了。奶奶在皖南育有三儿一女,这一女,也就是我的姑母,早在解放初期随参加革命的姑父定居芜湖了,我的姑母自少年时代被我的奶奶抛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她的母亲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后来多次有机会与母亲相聚的三个儿子,对母亲的去留问题,由第一次来的一致“留”,到后来的意见不一。从70年代初奶奶的第一次来,到最后决定奶奶的去留,其间20余年,每个人的处境和思想都有很大变化。叔叔是到人家“倒插门”的,按民间习俗来说,对母亲尽情分可不尽本分;父亲是个好人,有留母养母之意,纵然他人不留不养,但又怕别人说“还不是图老太婆几个钱”而顾虑重重,如果奶奶没有“几个钱”,父亲反而会义无反顾地留下奶奶,他不止一次和我们说过“有我一口,就有奶奶一口”。最初坚决要求留母的伯伯是长子,是有决定权的,可向来慈善、乐观、好客的伯伯,不知是因为当时的处境不好,还是有什么难言的苦衷,竟改变主意了,不仅不让奶奶进门,还将其带来的被褥扔下了门前的石磅。随奶奶来的外甥哭着将奶奶的被褥从磅下的水凼中拾起。险些跌下石磅的奶奶伫立雨中,花白的细发滴落着雨水,依然是平和而略显漠然的表情,好半天才流出一串苦涩的泪。奶奶到了我家,脸如霜打。母亲为她烘干了衣被,打了鸡蛋给她吃,而后送她上路。奶奶浑浊的双眼变得潮红,操着皖南黟县方言对母亲说:“你是我最好的媳妇,我不怪你们不留我……”
  奶奶回皖南的梦,碎了。对奶奶来说,这个山清水秀的曾挥洒自己青春芳华的皖南,这个血浓于水的曾令自己的晚年魂牵梦萦的皖南,她是回不去了。
  班车来了。奶奶上车后,没有挥手,而是将干枯瘦弱的脸紧紧地贴在车窗玻璃上,雨水滑落,奶奶的面容,模糊了……
  奶奶回赣北不久,便传来她去世的消息。得到此消息已经很迟,皖南的骨肉没一人去给她送行。
  赣北到皖南,其实,并不遥远。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大三时,许多同学都在忙着谈恋爱,或者确定未来的工作方向。当毕研听说部队要招收国防生的消息后,她心动了,因为她的高中同学鲁一贤就在西藏当兵。再说,她从小就有个女兵梦,考上大学后,原以为这辈子没机会穿那身既漂亮又精神的绿军装了,没想到天公作美。  那几天晚上,她兴奋地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同寝室的周东东说,研研,老实交代,最近是不是谈恋爱了。  另几个女同学也说,这两天研研是有点不正常,是不是拿下了个富二
期刊
王童做梦也没想到,事情后来会弄到这种局面。  此刻,王童正在厨房帮助老婆做饭,突然卧室里的电话响了起来,叮铃铃铃、叮铃铃铃……王童心想,这时候谁打电话过来?他放下手中的还未择完的一把韭菜,起身来到卧室接电话。电话是高雅丽打过来的,高雅丽说:“大家下班都在储蓄所里没有回家,你过来一趟,有个事等你一起商量。”王童问:“什么事?”高雅丽说:“电话里讲不清,你过来再说。”王童不想去,可是又觉得不去有点说不
期刊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黟县西递,位于云聚云散气象万千的黄山南麓。  去年秋天,我到西递去,沿途一览西递周围的美景,崇山峻岭,林壑优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与《醉翁亭记》对琅琊山的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去西递的游人“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更胜过了琅琊古道上拥拥挤挤的景象。遗憾的是那里缺少一座醉翁亭,否则我将怀疑是步入家乡那片胜景了。  当我在古民居中进进出出,被高耸的粉墙青瓦,起
期刊
一  孟镇南跟孟小北是三年前结下的仇。每次想起孟小北吊儿郎当的样子,孟镇南就恨得牙痒痒。  两天前,孟镇南接到旅部的通知,带领合成营参加大演习,部队还在路上,军部又来了通知,命令他担任这次红军的总指挥,指挥红军部队迎战蓝军。本是高兴的事,结果因为孟小北,败了心情,以至于接下来的两天事事不顺。红军接连损失两个连,被蓝军穷追猛打,不得不退出马欢山。  这次演习的代号叫“利刃出鞘”,是集团军最高规模的实
期刊
一  满山都是我的相思  比石斛更为珍贵和茂密  大约从冬天而来  一层比一层胶着  雪曾经非常之厚  终究不能掩埋住  一个人的心  这一坡又一坡的花  每朵都會说话 却  都是思念的形状  要说冥想皆是文章  看不见的段落 就在  起伏的山峦间排列  每一节都忧郁  字里行间  可以见血 可以  听到壮士们行军的  脚步声  你只说为工农扛枪  我知道那是一个子弟的爱  我就等候 愿于  春天
期刊
叙利亚  最终,我们获取大地的影像将  来自这样两尊雕塑——  一尊战争的,  一尊和平的。  与我们的天空,  我们古老的拜物教如出一辙。  没有一双手是干净的,  就像没有一个神是洁净的。  我们的窗户录下了夏季的欢笑,  也录下冬天悲悒的哭声。  我们在一个少女眼里打捞出的  惊恐是一场没有国籍的雾。  死亡每天到来,  像一只饥饿的野狗。  每天,为了驱散苍蝇一样的炮声,  我们平分我们的
期刊
越来越多的人  越来越多的人  疲倦于再次说起往事  越来越多的人  忙于果腹和缄默  望气的人,下棋的人,砍柴采药的人  他们的后代都在进行地质革命  炸山,修路,挖洞,架桥  松针  还会一次次落下来  这几乎是静止的时刻  干枯的季节  它们铺满并不安静的山中  它们来自于一次次松针的振动  如果有人偶来山中涉足  如果刚好此时是冬天  它们可以短暂地燃烧起来  穿白衣的人  也暂时变成了暖
期刊
一  这个点,小广场上冷冷清清的,除了身后不远处一条京巴正在翘着短腿,对着草坪边的那棵半死不活的桂花树撒尿。  男人也停下脚步,坐到草坪边的长条座椅上,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根烟,点上,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地喷出一团白色的烟雾,一股熟悉的烟草芬香便弥散开来,软软地包裹住了他,使他疲惫而衰弱的神经似乎得到了一点缓解。  京巴撒完尿便迈着小短腿小跑到他的脚边乖巧地趴了下来。京巴长着一身乌黑漂亮的毛发,用两只圆
期刊
王家河记  山茶花开败了,腊梅  接着开,王家河  挤在去春天的路上,盛开和熄灭  都蓄满了暴力——  几株柳树,围着一条长椅  那里有你走过的痕迹  忽而阔大的雨,落在木栈道上  让我想起爱消失后  一个个变调的音符  结满水珠的迎春探向我  就像那一日  我把脸埋进你的胸前……  一只雀鸟不是孤独  一只雀鸟站在高枝——  像要赋予一对翅膀新的含义  在一片油菜花中间  那时候,雨已经停了  
期刊
1  动身之前,冬丽娜与我约法三章:第一,听姐的话,姐说啥是啥,不准讨价还价。否则,一脚把你踢回家。第二,不准乱看乱听乱讲话。演出队虽小,也是个江湖。第三,坚决不被乔月月勾搭,哪怕她上赶着投怀送抱,你也得像那个叫柳什么惠的古人一样,坐怀而不乱。  唠叨这些时冬丽娜正手忙脚乱收拾衣物,往旅行箱里塞。那口玫瑰红色旅行箱跟随她七年,箱底四个角已经磨秃了,我记得还是我初中一年级那年暑假,她从市百货大楼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