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师也应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其中一项重要内就是“读写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生活事件,但一颗心却可以感悟所有的灵魂。用心去感知,用生命去体悟,用行走的笔墨去记录生命的点滴,是一场有意义的人生修行。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应试作文当成作文教学的最高价值追求,于是便有了模式化的作文、虚情假意的作文。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写。究其根源,是由于把阅读和写作隔离了,没有做好“读写结合”。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道是规则规律,是自然的法则;术是做事的方法和行为,是具体的过程。作文教学应是道和术的结合,应具有三个维度:一是技巧和技法;二是积累和反思;三是价值和情怀。第一维度的技巧和技法,重在对作文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是“术”的层面,是最基础,也最有章可循的。第二维度的积累和反思,已不仅停留在写作技法训练的层面,还涉及到了阅读和积累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读美词美句,更要在读的过程中有所体悟,进而生成自主判断的能力。第三维度的价值和情怀,就是学生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所拥有的高尚情操。这种价值追求既可来自个人修养,又可来自阅读中对他人生命的感知,属于“道”的层面。
那么,作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真正的写作是一场生命的修行,所以既要以第一维度的技法和技巧为横截面向横向发展,也要以第二维度的积累和反思和第三维度的价值和情怀为纵截面向纵深处延伸。这样才能横纵交错,构建生命的立交桥,形成多元思维。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人生行走才能越来越趋向道的境界,成为一场真正的生命修行。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是说自然属性的人总是在不断成长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中学生精神世界补给的主要载体就是教科书。如何基于部编新版语文教材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修行呢?“读写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所谓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基本载体,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内容,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方式,让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形成一个整体。
二、“以读促写”立体化建构作文教学
杨绛先生的《老王》,回忆了老王窘迫的生活和他与“我”家具体交往的生活画面,写出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老王与“我”一家人的友谊。文章通过大量细致的语言、肖像和动作的描写,写出了老王的孤独、纯朴、仁义和善良。在这个环节中,尤其是对老王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可以看作本文的点睛之笔。这时,教师就可顺势而为,关注写作的第一维度,从技法和技巧的角度安排仿写训练。比如,让学生仿照文中连续性的动作描写“望着盘子里最后一块鸡翅,已经撑得直不起腰的小胖,还是伸出了小手”,写出了小胖的贪吃模样。这是基于第一维度对写作技巧和技法进行适时、适度的训练,通过对动作的仿写,刻画人物性格。
但当学生真正读懂文章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时,就会懂得什么才是人性的光辉,即对不幸者的悲悯是人性,對自身的反省是人性,对命运的感慨更是人性。这时,再设计《如果我是作者,我愧怍于……》的小练笔。这是“以读促写”式的训练,这时的写是学生在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在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或再生成的过程。这是基于写作的第三维度,对情感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既关注了横向的基础训练,又融合了纵向能力的训练。
三、“以写促读”多元化建构作文教学
在学习李森祥的《台阶》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作《我的父亲》,要求写出父亲性格的同时还要写出父亲的迷茫和困惑。学生很容易完成对父亲性格的塑造,但很难通过文字表达出父亲的困惑和迷茫。
通过分析总结后,教师再让学生学习《台阶》,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归纳父亲“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秉性,一边揣摩父亲的物质理想得到满足,而精神理想受到挫折的结局。这种困惑和迷茫,以及物质理想和精神追求错位的多元思考,要通过“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才能完成,这既有第一维度的训练,又有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的融入。所以,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和训练应该是立体而多元的。
四、“以读促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用饱含温情与细腻的笔法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保姆阿长与自己的点滴生活,既有详略得当的叙述,又有将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的转换,更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这都是运用了第一维度的技巧和技法,才把那个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保姆,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艺术技巧,因为这都是第一维度的“术”的层面,学生很容易掌握。而是应该再推荐一篇相同主题的文章,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两位作家怎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表达对自己儿时保姆深深的爱意,这是对学生写作第二维度的积累和反思以及第三维度的价值和情怀的培养。让学生有感而发,懂得真正的写作是抒写真情而不是技巧和技法的罗列,只要有了真挚的感情,就有了表达这种情感的技巧和途径。这种抓住时机,“以读促读”的作文教学适时、适度地从第三维度出发,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就是吸收,写作就是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便是读写结合,读是为了学会更好的表达,写是为了学会更深入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精神世界,丰盈生命内涵,助推生命成长。可见,在写作中修炼自己、陶冶性情,才是真正的写作。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生活事件,但一颗心却可以感悟所有的灵魂。用心去感知,用生命去体悟,用行走的笔墨去记录生命的点滴,是一场有意义的人生修行。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应试作文当成作文教学的最高价值追求,于是便有了模式化的作文、虚情假意的作文。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写。究其根源,是由于把阅读和写作隔离了,没有做好“读写结合”。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道是规则规律,是自然的法则;术是做事的方法和行为,是具体的过程。作文教学应是道和术的结合,应具有三个维度:一是技巧和技法;二是积累和反思;三是价值和情怀。第一维度的技巧和技法,重在对作文的篇章结构、布局谋篇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是“术”的层面,是最基础,也最有章可循的。第二维度的积累和反思,已不仅停留在写作技法训练的层面,还涉及到了阅读和积累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读美词美句,更要在读的过程中有所体悟,进而生成自主判断的能力。第三维度的价值和情怀,就是学生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所拥有的高尚情操。这种价值追求既可来自个人修养,又可来自阅读中对他人生命的感知,属于“道”的层面。
那么,作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真正的写作是一场生命的修行,所以既要以第一维度的技法和技巧为横截面向横向发展,也要以第二维度的积累和反思和第三维度的价值和情怀为纵截面向纵深处延伸。这样才能横纵交错,构建生命的立交桥,形成多元思维。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人生行走才能越来越趋向道的境界,成为一场真正的生命修行。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是说自然属性的人总是在不断成长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中学生精神世界补给的主要载体就是教科书。如何基于部编新版语文教材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修行呢?“读写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所谓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基本载体,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内容,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方式,让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形成一个整体。
二、“以读促写”立体化建构作文教学
杨绛先生的《老王》,回忆了老王窘迫的生活和他与“我”家具体交往的生活画面,写出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老王与“我”一家人的友谊。文章通过大量细致的语言、肖像和动作的描写,写出了老王的孤独、纯朴、仁义和善良。在这个环节中,尤其是对老王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可以看作本文的点睛之笔。这时,教师就可顺势而为,关注写作的第一维度,从技法和技巧的角度安排仿写训练。比如,让学生仿照文中连续性的动作描写“望着盘子里最后一块鸡翅,已经撑得直不起腰的小胖,还是伸出了小手”,写出了小胖的贪吃模样。这是基于第一维度对写作技巧和技法进行适时、适度的训练,通过对动作的仿写,刻画人物性格。
但当学生真正读懂文章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时,就会懂得什么才是人性的光辉,即对不幸者的悲悯是人性,對自身的反省是人性,对命运的感慨更是人性。这时,再设计《如果我是作者,我愧怍于……》的小练笔。这是“以读促写”式的训练,这时的写是学生在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在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或再生成的过程。这是基于写作的第三维度,对情感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既关注了横向的基础训练,又融合了纵向能力的训练。
三、“以写促读”多元化建构作文教学
在学习李森祥的《台阶》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作《我的父亲》,要求写出父亲性格的同时还要写出父亲的迷茫和困惑。学生很容易完成对父亲性格的塑造,但很难通过文字表达出父亲的困惑和迷茫。
通过分析总结后,教师再让学生学习《台阶》,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归纳父亲“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秉性,一边揣摩父亲的物质理想得到满足,而精神理想受到挫折的结局。这种困惑和迷茫,以及物质理想和精神追求错位的多元思考,要通过“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才能完成,这既有第一维度的训练,又有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的融入。所以,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和训练应该是立体而多元的。
四、“以读促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用饱含温情与细腻的笔法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保姆阿长与自己的点滴生活,既有详略得当的叙述,又有将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的转换,更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这都是运用了第一维度的技巧和技法,才把那个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保姆,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艺术技巧,因为这都是第一维度的“术”的层面,学生很容易掌握。而是应该再推荐一篇相同主题的文章,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两位作家怎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表达对自己儿时保姆深深的爱意,这是对学生写作第二维度的积累和反思以及第三维度的价值和情怀的培养。让学生有感而发,懂得真正的写作是抒写真情而不是技巧和技法的罗列,只要有了真挚的感情,就有了表达这种情感的技巧和途径。这种抓住时机,“以读促读”的作文教学适时、适度地从第三维度出发,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就是吸收,写作就是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便是读写结合,读是为了学会更好的表达,写是为了学会更深入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精神世界,丰盈生命内涵,助推生命成长。可见,在写作中修炼自己、陶冶性情,才是真正的写作。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