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在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无缝衔接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学生入学的途径有几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联合办学,在完成中职教育后,升入高职学校进一步深造。这种方式为初中毕业生能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利用中高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一、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工程”,是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依托区域经济及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围绕产业发展对仪器仪表生产、检验鉴定与应用等岗位的需求,统筹了仪器仪表类专业设置,形成了十大专业群。指导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专业设置与学院的统一性。中高职专业的规范化,促进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反映其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都主要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成员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专业的衔接,详细剖析仪器仪表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专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变化。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具有共性特点,任何一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衔接故障。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建立中高职仪器仪表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中职教学链和高职教学链有效对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推行“212”(两年中职,一年集团企业顶岗,两年高职)等中高职办学衔接模式。紧紧围绕“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三大原则,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分别对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专业技能的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技能培训。合作的中职学校可利用学院实训条件的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
[2]何玉兰,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6).
[3]吴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4).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无缝衔接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学生入学的途径有几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联合办学,在完成中职教育后,升入高职学校进一步深造。这种方式为初中毕业生能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利用中高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一、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工程”,是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依托区域经济及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围绕产业发展对仪器仪表生产、检验鉴定与应用等岗位的需求,统筹了仪器仪表类专业设置,形成了十大专业群。指导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专业设置与学院的统一性。中高职专业的规范化,促进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反映其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都主要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成员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专业的衔接,详细剖析仪器仪表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专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变化。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具有共性特点,任何一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衔接故障。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建立中高职仪器仪表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中职教学链和高职教学链有效对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推行“212”(两年中职,一年集团企业顶岗,两年高职)等中高职办学衔接模式。紧紧围绕“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三大原则,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分别对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专业技能的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技能培训。合作的中职学校可利用学院实训条件的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
[2]何玉兰,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6).
[3]吴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