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以和歌,具音乐性,我是乐盲,自有生人莫近的觉悟。耳顺的乐声,却常使人流连不去,低回无语,释放同时也捕空。读诗时语音走转,意图驰换,见著通微,速度不高却紧张,大概和显行无形乐声难易相当吧。
最近破天荒磨完一本诗人诗歌之书:张大春新作《大唐李白》(少年游)。这部书梳理李白早岁萍踪游历,他的身世、学从、交友、剑道、诗文气质的养形等等,尤重于他问学隐士赵蕤的时光。大诗人李白,卓异今古,文胜千秋,中国人的人文阅历中,与他绝无交集,大概是不可能,不倾慕其文其人,不迷醉于专属于他的洒脱不拘,宇宙悠游,仙履天外种种妙不可言不可学,大概也不可能。《大唐》书复原谜面李白的风神,很可满足读者瞻仰或猎奇的愿望,加上辞彩雅美,音声铿然,每每引人诵读忘倦,可谓加长版诗传。
引诗句为章节定名点睛,是此书的外形特色。仅仅浏览一遍“秋浦猿夜愁”,“千里不留行”,“长吟到五更”,“天马来出月支窟”, “别欲论交一片心”之类醒目标识太白符号的句子,便叫人动容。偏生张大春的文段毫不逊色,两相激荡,互为解释,好像诗原本该跳离方寸,在更广瀚的语境里遨游,而文章则参透诗人心眼,惺惺相惜。最开始被这种致意形式打动,是在李白即将出场的章节。其一,青冥浩荡不见底(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二,回崖沓障凌苍苍(自《庐山谣寄侍御虚舟》)。“青冥”语的问天意象被张大春推转了一层,改而测度含蕴在这沉默大虚空中的为诗之道,月下的赵蕤想的是,“难道只有那些主持典试的前辈诗家所讲究的声律格调才得以被人仰见吗?他没有答案,但是仍不免对广袤的黑暗极为好奇。” “回崖”句呢,也似离开庐山飞湍,势比风雷的“凌苍苍”,倒有一丝武侠容色。诗的别局由谁担当?谁会横空出世?读至此,主角李白已经呼之欲出,在听过他的匕首平仄声,见过他的巨石作诗之后。当然这是小说家有意吊胃口,可一旦由这么显扬的急速名句提挈,就好似启动了一场盛大邀迎,然后果然掠下结客少年身影,他的开场白居然是,“指南,酒固佳,何必嗌死?”真真绝倒。
篇章中论诗解诗,或者直抵写诗时的心程,机锋流转,意味叠叠。作者展示了明显的考据癖,和接驳式逻辑,这个文法绵密的连环套手,总是淡然带起“个中因由,且听我徐徐道来” 的畅说架势,不兴不徐地筑连缘牵。如果你的耐心够用,倒颇可为长久以人们来对诗仙的老大难疑惑寻些线索。比如他的身世,书中历数《结客少年场行》,并多次探掘李白的象征词“明月”——从曲折动荡的谱族到一代名将斛律光再到某个惦念不忘刻意抹去的人,处处设喻,时时昭明。又如为什么李白自比谢灵运青睐谢脁,文坛前侪,他重视谁?李白与卢焕漫谈诗文诸章,很可帮我们回顾并索骥写“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大诗人心底的仰望。他常铺开了愁绪后,迅速遁让,避实就虚,欲赊酒买梦,长醉不醒,读之说不清是喜是悲,是嗔是癫;奇诡的情意轨迹,联系张式别解听琴聆禅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他的隐哀由衷,似乎再显然不过。
的确,《大唐》的趣味集中于诗道。除了字句循理,比如“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描述的主体是什么,“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何处不恰当,“无人知所云,愁倚两三松”混入幽篁鹿鸣,青峰飞水大写意,究竟想表达什么情绪,它还复现了文士们做诗的实况。科考之外,并没有什么授题命意,言咏抒说,随手随心,把内外世界的触感凝练抽拔,像是心绪必经的出路,思想必须的整理。热中如沈佺期,冤恨如薛稷,冷眼如赵蕤,洒脱如李白,他们的诗就是他们本人的白描。想到诗这种语文介质曾经和人如此亲近,休戚与共,也算是千载而下的感动吧。
李白自命谪仙,张大春就让众星拱月,每位人物出没,似乎都无非在某个意义非凡的时点,完成与诗仙的逢遇。即使不大待见的苏颋,也给他留了一个自愧弗如的伏笔。依此散射到大唐盛世全景,也可谓并举大唐与李白。
不过一旦走出戴天山,我读着就有点寂寞。赵蕤所谓的“委屈”,卢焕坚守的“声律”,张大春一直探讨的一个主题,也或许正是说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终“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一生困扰的一个原因,内形于他对故我的隐去,外显于他的豪迈不羁,亦即崇尚虚名的功利社会以其种种牵制和自由灵魂对撞,后者多半不大可能收获完胜幸福。张大春应是深深体谅,于是写了一出“一首诗,能传几条街”的开篇,初读一笑,再读凄凉,真个是“心亦不能为之哀”。不过转个角度想,倘若一生顺风,过山万重,那也不会有谪仙诗这样珍稀的物种吧。
最近破天荒磨完一本诗人诗歌之书:张大春新作《大唐李白》(少年游)。这部书梳理李白早岁萍踪游历,他的身世、学从、交友、剑道、诗文气质的养形等等,尤重于他问学隐士赵蕤的时光。大诗人李白,卓异今古,文胜千秋,中国人的人文阅历中,与他绝无交集,大概是不可能,不倾慕其文其人,不迷醉于专属于他的洒脱不拘,宇宙悠游,仙履天外种种妙不可言不可学,大概也不可能。《大唐》书复原谜面李白的风神,很可满足读者瞻仰或猎奇的愿望,加上辞彩雅美,音声铿然,每每引人诵读忘倦,可谓加长版诗传。
引诗句为章节定名点睛,是此书的外形特色。仅仅浏览一遍“秋浦猿夜愁”,“千里不留行”,“长吟到五更”,“天马来出月支窟”, “别欲论交一片心”之类醒目标识太白符号的句子,便叫人动容。偏生张大春的文段毫不逊色,两相激荡,互为解释,好像诗原本该跳离方寸,在更广瀚的语境里遨游,而文章则参透诗人心眼,惺惺相惜。最开始被这种致意形式打动,是在李白即将出场的章节。其一,青冥浩荡不见底(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二,回崖沓障凌苍苍(自《庐山谣寄侍御虚舟》)。“青冥”语的问天意象被张大春推转了一层,改而测度含蕴在这沉默大虚空中的为诗之道,月下的赵蕤想的是,“难道只有那些主持典试的前辈诗家所讲究的声律格调才得以被人仰见吗?他没有答案,但是仍不免对广袤的黑暗极为好奇。” “回崖”句呢,也似离开庐山飞湍,势比风雷的“凌苍苍”,倒有一丝武侠容色。诗的别局由谁担当?谁会横空出世?读至此,主角李白已经呼之欲出,在听过他的匕首平仄声,见过他的巨石作诗之后。当然这是小说家有意吊胃口,可一旦由这么显扬的急速名句提挈,就好似启动了一场盛大邀迎,然后果然掠下结客少年身影,他的开场白居然是,“指南,酒固佳,何必嗌死?”真真绝倒。
篇章中论诗解诗,或者直抵写诗时的心程,机锋流转,意味叠叠。作者展示了明显的考据癖,和接驳式逻辑,这个文法绵密的连环套手,总是淡然带起“个中因由,且听我徐徐道来” 的畅说架势,不兴不徐地筑连缘牵。如果你的耐心够用,倒颇可为长久以人们来对诗仙的老大难疑惑寻些线索。比如他的身世,书中历数《结客少年场行》,并多次探掘李白的象征词“明月”——从曲折动荡的谱族到一代名将斛律光再到某个惦念不忘刻意抹去的人,处处设喻,时时昭明。又如为什么李白自比谢灵运青睐谢脁,文坛前侪,他重视谁?李白与卢焕漫谈诗文诸章,很可帮我们回顾并索骥写“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大诗人心底的仰望。他常铺开了愁绪后,迅速遁让,避实就虚,欲赊酒买梦,长醉不醒,读之说不清是喜是悲,是嗔是癫;奇诡的情意轨迹,联系张式别解听琴聆禅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他的隐哀由衷,似乎再显然不过。
的确,《大唐》的趣味集中于诗道。除了字句循理,比如“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描述的主体是什么,“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何处不恰当,“无人知所云,愁倚两三松”混入幽篁鹿鸣,青峰飞水大写意,究竟想表达什么情绪,它还复现了文士们做诗的实况。科考之外,并没有什么授题命意,言咏抒说,随手随心,把内外世界的触感凝练抽拔,像是心绪必经的出路,思想必须的整理。热中如沈佺期,冤恨如薛稷,冷眼如赵蕤,洒脱如李白,他们的诗就是他们本人的白描。想到诗这种语文介质曾经和人如此亲近,休戚与共,也算是千载而下的感动吧。
李白自命谪仙,张大春就让众星拱月,每位人物出没,似乎都无非在某个意义非凡的时点,完成与诗仙的逢遇。即使不大待见的苏颋,也给他留了一个自愧弗如的伏笔。依此散射到大唐盛世全景,也可谓并举大唐与李白。
不过一旦走出戴天山,我读着就有点寂寞。赵蕤所谓的“委屈”,卢焕坚守的“声律”,张大春一直探讨的一个主题,也或许正是说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终“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一生困扰的一个原因,内形于他对故我的隐去,外显于他的豪迈不羁,亦即崇尚虚名的功利社会以其种种牵制和自由灵魂对撞,后者多半不大可能收获完胜幸福。张大春应是深深体谅,于是写了一出“一首诗,能传几条街”的开篇,初读一笑,再读凄凉,真个是“心亦不能为之哀”。不过转个角度想,倘若一生顺风,过山万重,那也不会有谪仙诗这样珍稀的物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