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文字作者还是图片作者,还是音乐人,甚至是一些手艺人,他们都拥有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有一种说法,汉语世界的独立出版人,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夫子们的弟子门徒,那些伟大的思想、学问,经过他们的手书印刻得以流传发扬。时至今日,独立出版更意味着自由、品质、实验、冒险,以其纯粹个人精神延伸的独特气质,成为越来越多“制书人”选择的一种出版方式。假杂志就是独立出版的代表,本刊特意走访其创办人言由。
“假杂志社”始于摄影网志的“假杂志”,是媒体人言由和阿慢创办的摄影和艺术策划出版工作室,它致力于艺术家限量画册的制作、出版和发行,以及中国新摄影师的发现和推广,并着力于探讨图像作品呈现的种种可能。而今,假杂志的官方微博积累了9万多粉丝,已逐渐形成艺术书自出版的品牌及影响力。其出版的画册保持了一贯的作品品质和独特视角,在主流和商业出版之外开辟出一块独立出版的天地。这不仅是艺术出版的理想主义实践,更是影像与纸本结合的试验场。
2013年岁末,假杂志出版了木格的摄影集《回家》,收录了摄影师自2005年依沿返乡之路和三峡大坝周边的城镇拍摄作品。这个系列引发了人们对于隐忍与漂泊的讨论。时下,多半国人已经历完那场浩大的节日返乡,回到各自寄居的城市,开始新一轮的生活。物质已尘埃落定,而精神还乡,借由另外一位新锐摄影师孙彦初在其作品诠释中所言:“是件动用灵魂的事。不可轻慢,道阻且长。”开始这个采访之前,你在聊天中谈到Zine,能先介绍一下Zine是一种怎样的出版文化(理念)及审美取向呢?
Zine的叫法在西方其实很早就有,它是一种书的最简单的方式,形式上相对比较轻薄,内容上相对个人化,有些甚至极其个人化。早期,Zine的制作方式大多为油印或丝网印,现在多为数码印刷,共同特点就是量少可控,小范围传播。在个性解放的年代,这样的出版形式往往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既可以表达自我,又不用承担太多的费用。
有人曾说,不懂读图的人是未来世界的文盲。假杂志在注重文本以摄影作品为主体的情况下,对“读图”有一些怎样的考虑?
我倒不喜欢这样的说法。其实,根本上,我不喜欢文盲的说法。即使不懂文字也不能被称为“文盲”。而且,在中国,现状是,只会用图片,不会用文字表述的人反而更容易被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鄙视吧。在我看来,无论是文字作者还是图片作者,还是音乐人,甚至是一些手艺人,他们都拥有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如此,阅读者也是如此。我也很赞同鲍德里亚说的一句话,“外表是本质的体现”。图片具有欺骗性,但同样也无法掩饰创作者内心的流露。还需要强调的是,如同人类的历史、文化是无法割断的一样,视觉经验也是无法回避,图片阅读的门槛也会自然的形成,在阅读一个当代作品的时候,也许一个更了解过往(不限于图片本身)的人会更容易读懂。
假杂志理想中的读者是怎样的设定?希望读者最终能够达到的阅读体验是什么?希望与读者有怎样的互动?
一开始并没有设置目标的读者群,完全是凭自己的喜好去寻找合作的艺术家。我想这也是自出版存在的意义。读者群是在做了几本书之后自然形成的。而且,应该也不存在永久性的读者群,你的口味在变,别人的口味也在变。假杂志出版计划唯一的目标是,大家能在手中尽量真实的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我希望,这个出版计划带给大家的更多是展示自己的勇气。其实,自己做一本书就这么简单。
假杂志已经出版了4本摄影师的作品集,这些摄影师是如何选择的?在每一个出版项目中,你与艺术家是怎样的工作方式?
首先是个人的喜好,我在做假杂志博客的同时,基本上就完成了一个“中国青年摄影艺术家资料库”的建设。我会在里面挑选最喜欢的合作,当然也会考虑摄影师的影响力和销量的问题。比如最新出版的木格的《回家》,这是一个把我带到摄影这个创作媒介的作品。因为,他人不在北京,这次我邀请了对这套作品了解很深的摄影师朋友朱墨合作。从图片的编排,书的体量,到图片质量和印刷效果的把控,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基本上,都是我和朱墨商定好某个方案后,再向木格反馈。其中当然也有争执和妥协。有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意思。
假杂志推出的摄影书,从第一本到现在,骑马钉、精装、散页等各种装订形式都尝试过,一直未形成延续的风格;从另一方面,也让人看到假杂志对摄影书出版呈现形式的探索。作为独立出版人你更注重从哪些方面来呈现艺术家作品?
到现在,其实已经抛弃个人喜好或情结的因素去为艺术家做书了。现在对我而言就只有两条准则。一、最好的呈现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二、在此基础上,适度的设计。
关于摄影书的内容、风格和装帧,是否需更多的考虑带给读者阅读上的新鲜观感?
接上一条的回答。这个属于第二条准则。新鲜感是需要的,但不会刻意去营造某种过度的观感。
有人说一本独立杂志的成功在于将它所提倡的小众理念变成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那么你是如何定义一本独立杂志的成功的?
大家愿意掏钱买,正常运转就是成功的。
某种意义上,“独立”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非结果。一本优秀的独立杂志最终可能滑向“主流”,假杂志有这样的预想吗?
独立和主流好像并不矛盾吧。独立更多是指独立思考,不受政治经济潮流等外在因素影响。如果独立的东西变成流行或主流了,就顺其自然嘛,我不会刻意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目前假杂志以其专业品质的出版,已在国内新锐摄影圈形成品牌。除了独立出版,假杂志与摄影机构有哪些落地活动,比如展览?你自己是否有参与策划一些活动的经验?
假杂志会专注于出版。我尽量以个人的名义去策划一些展览,但基本上也都是与摄影书相关的。比如2012年在草场地摄影季策划的“中国独立摄影书展”和2013年在首届北京摄影双年展上策划的“手工摄影书展”。
日本有一本独立杂志Here and There,主编林央子秉持一种“不成长”的理念,即从第1期开始,杂志印数一直保持在1500本。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成长”的理念的?假杂志对此有何考虑?
是否“成长”应该是外人评判的一种结果吧。自己不会过多考虑。
作为一本独立杂志,假杂志的经营状况仍然不免被关心,你能聊聊当下的经营情况是怎样的?
现在勉强是自负盈亏的状态,想要良性运转,还需要加倍努力。
我了解到你非常注重出版物的推广,能介绍一下目前假杂志目前的发行情况么?在大陆以外地区的情况呢?
现在国外的宣传方式,基本是facebook和群发邮件的方式。目前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几家书店有代售我们的书。去年,我们的书参加了香港和东京的艺术书展。希望今年能去更多的独立艺术书展。
博客盛行时,你曾在这个平台上为大家推介了很多国内外的摄影师、艺术家、设计师及作品,积累了大量的网络读者。现在,人们更多的使用微博、微信社交、获得资讯。纸质出版从传播角度,已经滞后了很多。聊聊你的体会吧。假杂志未来会做电子书么?
假杂志本身就是开始于网络平台的一个媒体。电子阅读有其优势,纸质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一直不排斥电子书,尤其是电脑显示器越来越好以后,电子书会是假杂志出版计划的一部分。
新的一年,能否透露一些假杂志今年的出版计划和内容?
我给自己定了最低目标:两本杂志,4本画册。
最后,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本你喜欢的杂志吧。
一本太少了。
Here and there、Apartamento、Cat People、Foam、Ima、Colors。
“假杂志社”始于摄影网志的“假杂志”,是媒体人言由和阿慢创办的摄影和艺术策划出版工作室,它致力于艺术家限量画册的制作、出版和发行,以及中国新摄影师的发现和推广,并着力于探讨图像作品呈现的种种可能。而今,假杂志的官方微博积累了9万多粉丝,已逐渐形成艺术书自出版的品牌及影响力。其出版的画册保持了一贯的作品品质和独特视角,在主流和商业出版之外开辟出一块独立出版的天地。这不仅是艺术出版的理想主义实践,更是影像与纸本结合的试验场。
2013年岁末,假杂志出版了木格的摄影集《回家》,收录了摄影师自2005年依沿返乡之路和三峡大坝周边的城镇拍摄作品。这个系列引发了人们对于隐忍与漂泊的讨论。时下,多半国人已经历完那场浩大的节日返乡,回到各自寄居的城市,开始新一轮的生活。物质已尘埃落定,而精神还乡,借由另外一位新锐摄影师孙彦初在其作品诠释中所言:“是件动用灵魂的事。不可轻慢,道阻且长。”开始这个采访之前,你在聊天中谈到Zine,能先介绍一下Zine是一种怎样的出版文化(理念)及审美取向呢?
Zine的叫法在西方其实很早就有,它是一种书的最简单的方式,形式上相对比较轻薄,内容上相对个人化,有些甚至极其个人化。早期,Zine的制作方式大多为油印或丝网印,现在多为数码印刷,共同特点就是量少可控,小范围传播。在个性解放的年代,这样的出版形式往往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既可以表达自我,又不用承担太多的费用。
有人曾说,不懂读图的人是未来世界的文盲。假杂志在注重文本以摄影作品为主体的情况下,对“读图”有一些怎样的考虑?
我倒不喜欢这样的说法。其实,根本上,我不喜欢文盲的说法。即使不懂文字也不能被称为“文盲”。而且,在中国,现状是,只会用图片,不会用文字表述的人反而更容易被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鄙视吧。在我看来,无论是文字作者还是图片作者,还是音乐人,甚至是一些手艺人,他们都拥有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如此,阅读者也是如此。我也很赞同鲍德里亚说的一句话,“外表是本质的体现”。图片具有欺骗性,但同样也无法掩饰创作者内心的流露。还需要强调的是,如同人类的历史、文化是无法割断的一样,视觉经验也是无法回避,图片阅读的门槛也会自然的形成,在阅读一个当代作品的时候,也许一个更了解过往(不限于图片本身)的人会更容易读懂。
假杂志理想中的读者是怎样的设定?希望读者最终能够达到的阅读体验是什么?希望与读者有怎样的互动?
一开始并没有设置目标的读者群,完全是凭自己的喜好去寻找合作的艺术家。我想这也是自出版存在的意义。读者群是在做了几本书之后自然形成的。而且,应该也不存在永久性的读者群,你的口味在变,别人的口味也在变。假杂志出版计划唯一的目标是,大家能在手中尽量真实的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我希望,这个出版计划带给大家的更多是展示自己的勇气。其实,自己做一本书就这么简单。
假杂志已经出版了4本摄影师的作品集,这些摄影师是如何选择的?在每一个出版项目中,你与艺术家是怎样的工作方式?
首先是个人的喜好,我在做假杂志博客的同时,基本上就完成了一个“中国青年摄影艺术家资料库”的建设。我会在里面挑选最喜欢的合作,当然也会考虑摄影师的影响力和销量的问题。比如最新出版的木格的《回家》,这是一个把我带到摄影这个创作媒介的作品。因为,他人不在北京,这次我邀请了对这套作品了解很深的摄影师朋友朱墨合作。从图片的编排,书的体量,到图片质量和印刷效果的把控,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基本上,都是我和朱墨商定好某个方案后,再向木格反馈。其中当然也有争执和妥协。有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意思。
假杂志推出的摄影书,从第一本到现在,骑马钉、精装、散页等各种装订形式都尝试过,一直未形成延续的风格;从另一方面,也让人看到假杂志对摄影书出版呈现形式的探索。作为独立出版人你更注重从哪些方面来呈现艺术家作品?
到现在,其实已经抛弃个人喜好或情结的因素去为艺术家做书了。现在对我而言就只有两条准则。一、最好的呈现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二、在此基础上,适度的设计。
关于摄影书的内容、风格和装帧,是否需更多的考虑带给读者阅读上的新鲜观感?
接上一条的回答。这个属于第二条准则。新鲜感是需要的,但不会刻意去营造某种过度的观感。
有人说一本独立杂志的成功在于将它所提倡的小众理念变成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那么你是如何定义一本独立杂志的成功的?
大家愿意掏钱买,正常运转就是成功的。
某种意义上,“独立”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非结果。一本优秀的独立杂志最终可能滑向“主流”,假杂志有这样的预想吗?
独立和主流好像并不矛盾吧。独立更多是指独立思考,不受政治经济潮流等外在因素影响。如果独立的东西变成流行或主流了,就顺其自然嘛,我不会刻意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目前假杂志以其专业品质的出版,已在国内新锐摄影圈形成品牌。除了独立出版,假杂志与摄影机构有哪些落地活动,比如展览?你自己是否有参与策划一些活动的经验?
假杂志会专注于出版。我尽量以个人的名义去策划一些展览,但基本上也都是与摄影书相关的。比如2012年在草场地摄影季策划的“中国独立摄影书展”和2013年在首届北京摄影双年展上策划的“手工摄影书展”。
日本有一本独立杂志Here and There,主编林央子秉持一种“不成长”的理念,即从第1期开始,杂志印数一直保持在1500本。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成长”的理念的?假杂志对此有何考虑?
是否“成长”应该是外人评判的一种结果吧。自己不会过多考虑。
作为一本独立杂志,假杂志的经营状况仍然不免被关心,你能聊聊当下的经营情况是怎样的?
现在勉强是自负盈亏的状态,想要良性运转,还需要加倍努力。
我了解到你非常注重出版物的推广,能介绍一下目前假杂志目前的发行情况么?在大陆以外地区的情况呢?
现在国外的宣传方式,基本是facebook和群发邮件的方式。目前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几家书店有代售我们的书。去年,我们的书参加了香港和东京的艺术书展。希望今年能去更多的独立艺术书展。
博客盛行时,你曾在这个平台上为大家推介了很多国内外的摄影师、艺术家、设计师及作品,积累了大量的网络读者。现在,人们更多的使用微博、微信社交、获得资讯。纸质出版从传播角度,已经滞后了很多。聊聊你的体会吧。假杂志未来会做电子书么?
假杂志本身就是开始于网络平台的一个媒体。电子阅读有其优势,纸质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一直不排斥电子书,尤其是电脑显示器越来越好以后,电子书会是假杂志出版计划的一部分。
新的一年,能否透露一些假杂志今年的出版计划和内容?
我给自己定了最低目标:两本杂志,4本画册。
最后,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本你喜欢的杂志吧。
一本太少了。
Here and there、Apartamento、Cat People、Foam、Ima、Col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