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市场经济日渐繁荣的时候,出现了一批挣扎在繁华都市里的打工者,他们生活在高压之下,他们中的一些人以文字来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形成了“打工文学”,打工文学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生命感受吸引了文坛的注意。打工文学逐渐发展,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终于在当今文学界取得了一席之地。此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打工文学的过去与现在,从而了解并发展这种文学。
关键词:打工文学;相关概念;发展阶段
一、打工文学的诞生
(一)打工文学的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南方沿海城市兴起一阵“打工潮”,城市把数亿的农村人口吸引了进来,一批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
由于打工者大多来自边远的农村,他们的文化意识与心理结构深深地打上了乡土文化的烙印,他们被排挤在城市的边缘,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精神上所承受的孤独煎熬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打工生活中他们身体所承受的痛苦。每天马不停蹄从事繁重工作的劳累感、背井离乡的孤独感让他们拿起了笔,开始书写自己的艰辛、梦想、爱情和乡思,打工文学悄然兴起。
从深圳经济特区这片热土上萌芽并且成长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打工文学”,已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也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打工文学”的提出
1、提出者以及提出时间
杨宏海先生被称为“中国打工文学倡导的第一人”,他对打工文学研究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开创性的努力是明显的,他本人亲自筹划并主持三次高规格的打工文学研讨会,他是第一个为打工文学作出定义的研究者;他发现并推出一批打工代表作家,他初期先后重力推出林坚、张伟明、安子、黎志扬、周崇贤等“五个火枪手”,王十月、谢湘南、戴斌等后期代表他也十分关心。
对于“打工文学”这一概念,杨宏海先生说,“客观地说,在我提出“打工文学”之前,尚未找到其他人关于“打工文学”专门的论述或文献资料,但1985 年我向黄伟宗教授介绍的是正在兴起的“打工文化”现象,还未明确提出“打工文学”,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准确时间应该是 1991 年,我在《打工世界与打工文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命名。”[1]
2、何谓“打工文学”
打工文学这一概念自20世纪 80 年代中期被提出以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于外延的界定,就一直意见不一。文学评论家白烨雷达等认为必须是打工者群体写的,才算“打工文学”作品。但李敬泽认为“将‘打工文学’仅看作打工者创作的文学,好像我们过去认为无产阶级文学一定要无产阶级抒写一样,是极其狭隘的。”[2]对于“打工文学”这一概念,杨宏海先生做了比较准确的论述,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打工文学自身的发展,杨宏海先生又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改正。
杨宏海先生最初给的“打工文学”的定义是:“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3]但是,后来“打工文学”的发展使杨宏海先生认识到“‘打工文学’的定义不宜太过宽泛,凡处于打工者经验之外的精英写作都应排除在‘打工文学’范围之外。”[4]没有限制,就没有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打工文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前提。
二、打工文学的发展阶段
打工文学的演变并不是截然分明的。随着研究的逐渐展开与深入,它具有一个从模糊到明显的过程,而且因角度不同,对打工文学的演变过程有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杨宏海的“三个阶段说”、《打工族》杂志所讨论的打工文学“第一代”与“第二代”说,另一种说法是从打工文学作品的内涵来探究的,认为打工文学演变过程如下最初阶段“蓝领时期”——成熟阶段“白领时期”——正在泛化的一种迹象,女性小说。
(一)“三个阶段说”
80年代为“打工文学”的萌芽期,1984 年,打工青年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圳,海边有一个人》发表在《特区文学》第 3 期上,被定位为“打工文学”的开篇之作。80年代,《特区文学》先后发表了一批反映打工生活的文学作品,打工文学刊物《大鹏湾》的创办使一批打工文学作者聚集到了一起。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为打工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打工文学中的小说出现沉寂,而打工是个开始振兴。2000年至今,是打工文学的成熟期。此时期,打工诗歌得到长足发展,珠三角的一大批打工诗人向全国内地发稿,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2001年起,由东莞、珠海、中山、深圳等地的一批诗人发起并出版民间刊物《打工诗人》,这不但得到官方的认可,而且受到文坛的高度关注。
(二)“第一代”与“第二代”说
这种分法是王十月等人在《打工族》杂志开辟专栏后正式提出的观点。具体来看,第一代以当时打工文学的“五个火枪手”等人为代表,第二代以写小说的王十月、戴斌与写诗的谢湘南等人为代表。这种分法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其实第一代大多数至今在写作上仍然活跃,第二代许多在提出这种观点之前也有不少佳作出现。
(三)“蓝领白领”发展说
这种观点由黄伟宗教授及其研究生提出。1985年至1989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多种地域文化争相出现,打工文学的名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来的。这一时期的打工文学作品以描写生产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生活居多,故称“蓝领时期”。第二阶段期间,不少大学生、知识分子不断南下,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一族,亦即“白领”职员,渐渐引人注目。打工文学描写他们的作品多了起来,并且出现了较大型的作品,故可称作“白领”时期。第三阶段中,反映“白领”女性打工族的爱情生活的作品大量出现。
打工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经过三十年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打工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有待提高,但其真实的生活触感、灼热的感情足以使其成为文坛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作品中对于打工群体所遭受的残酷生活真相的揭示,无疑是在社会上发出了一声发人深省的尖叫。
参考文献
[1][4]杨宏海.“打工文学”的历史记忆[J].南方文坛,2013,(2):44.
[2]黄咏梅.打工文学: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N].羊城晚报,2005-07-30(B04).
[3]杨宏海 .打工文学备忘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
[4]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8-101.
作者简介
翟晶(1993-),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关键词:打工文学;相关概念;发展阶段
一、打工文学的诞生
(一)打工文学的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南方沿海城市兴起一阵“打工潮”,城市把数亿的农村人口吸引了进来,一批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
由于打工者大多来自边远的农村,他们的文化意识与心理结构深深地打上了乡土文化的烙印,他们被排挤在城市的边缘,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精神上所承受的孤独煎熬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打工生活中他们身体所承受的痛苦。每天马不停蹄从事繁重工作的劳累感、背井离乡的孤独感让他们拿起了笔,开始书写自己的艰辛、梦想、爱情和乡思,打工文学悄然兴起。
从深圳经济特区这片热土上萌芽并且成长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打工文学”,已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也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打工文学”的提出
1、提出者以及提出时间
杨宏海先生被称为“中国打工文学倡导的第一人”,他对打工文学研究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开创性的努力是明显的,他本人亲自筹划并主持三次高规格的打工文学研讨会,他是第一个为打工文学作出定义的研究者;他发现并推出一批打工代表作家,他初期先后重力推出林坚、张伟明、安子、黎志扬、周崇贤等“五个火枪手”,王十月、谢湘南、戴斌等后期代表他也十分关心。
对于“打工文学”这一概念,杨宏海先生说,“客观地说,在我提出“打工文学”之前,尚未找到其他人关于“打工文学”专门的论述或文献资料,但1985 年我向黄伟宗教授介绍的是正在兴起的“打工文化”现象,还未明确提出“打工文学”,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准确时间应该是 1991 年,我在《打工世界与打工文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命名。”[1]
2、何谓“打工文学”
打工文学这一概念自20世纪 80 年代中期被提出以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于外延的界定,就一直意见不一。文学评论家白烨雷达等认为必须是打工者群体写的,才算“打工文学”作品。但李敬泽认为“将‘打工文学’仅看作打工者创作的文学,好像我们过去认为无产阶级文学一定要无产阶级抒写一样,是极其狭隘的。”[2]对于“打工文学”这一概念,杨宏海先生做了比较准确的论述,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打工文学自身的发展,杨宏海先生又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改正。
杨宏海先生最初给的“打工文学”的定义是:“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3]但是,后来“打工文学”的发展使杨宏海先生认识到“‘打工文学’的定义不宜太过宽泛,凡处于打工者经验之外的精英写作都应排除在‘打工文学’范围之外。”[4]没有限制,就没有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打工文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前提。
二、打工文学的发展阶段
打工文学的演变并不是截然分明的。随着研究的逐渐展开与深入,它具有一个从模糊到明显的过程,而且因角度不同,对打工文学的演变过程有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杨宏海的“三个阶段说”、《打工族》杂志所讨论的打工文学“第一代”与“第二代”说,另一种说法是从打工文学作品的内涵来探究的,认为打工文学演变过程如下最初阶段“蓝领时期”——成熟阶段“白领时期”——正在泛化的一种迹象,女性小说。
(一)“三个阶段说”
80年代为“打工文学”的萌芽期,1984 年,打工青年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圳,海边有一个人》发表在《特区文学》第 3 期上,被定位为“打工文学”的开篇之作。80年代,《特区文学》先后发表了一批反映打工生活的文学作品,打工文学刊物《大鹏湾》的创办使一批打工文学作者聚集到了一起。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为打工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打工文学中的小说出现沉寂,而打工是个开始振兴。2000年至今,是打工文学的成熟期。此时期,打工诗歌得到长足发展,珠三角的一大批打工诗人向全国内地发稿,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2001年起,由东莞、珠海、中山、深圳等地的一批诗人发起并出版民间刊物《打工诗人》,这不但得到官方的认可,而且受到文坛的高度关注。
(二)“第一代”与“第二代”说
这种分法是王十月等人在《打工族》杂志开辟专栏后正式提出的观点。具体来看,第一代以当时打工文学的“五个火枪手”等人为代表,第二代以写小说的王十月、戴斌与写诗的谢湘南等人为代表。这种分法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其实第一代大多数至今在写作上仍然活跃,第二代许多在提出这种观点之前也有不少佳作出现。
(三)“蓝领白领”发展说
这种观点由黄伟宗教授及其研究生提出。1985年至1989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多种地域文化争相出现,打工文学的名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来的。这一时期的打工文学作品以描写生产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生活居多,故称“蓝领时期”。第二阶段期间,不少大学生、知识分子不断南下,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一族,亦即“白领”职员,渐渐引人注目。打工文学描写他们的作品多了起来,并且出现了较大型的作品,故可称作“白领”时期。第三阶段中,反映“白领”女性打工族的爱情生活的作品大量出现。
打工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经过三十年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打工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有待提高,但其真实的生活触感、灼热的感情足以使其成为文坛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作品中对于打工群体所遭受的残酷生活真相的揭示,无疑是在社会上发出了一声发人深省的尖叫。
参考文献
[1][4]杨宏海.“打工文学”的历史记忆[J].南方文坛,2013,(2):44.
[2]黄咏梅.打工文学: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N].羊城晚报,2005-07-30(B04).
[3]杨宏海 .打工文学备忘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
[4]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8-101.
作者简介
翟晶(1993-),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