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大量古语词.从明代至今,不断有学者考证四川方言中的疑难本字,成绩斐然.目前,还未有学者详细考证“(鋩)(鋩)”一词,“(鋩)”乃临时所造的记音字,其本字为“妈”,变异原因是读音的鼻化.
【机 构】
: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重庆市 408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大量古语词.从明代至今,不断有学者考证四川方言中的疑难本字,成绩斐然.目前,还未有学者详细考证“(鋩)(鋩)”一词,“(鋩)”乃临时所造的记音字,其本字为“妈”,变异原因是读音的鼻化.
其他文献
终身学习强调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个体在终身学习中常表现出学习行动滞后于实际需求的现象,这一现实层面的终身学习困境制约了其成效的发挥.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来看,终身学习需求与实际行动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存在短视认知偏差,这使其更看重学习的短期收益与成本的对比,而对长期效用考虑较少.因此,为破解终身学习困境,可通过降低相对学习成本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提升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以纠正和调节短视认知偏差,并采取锁定机制对短视认知偏差进行约束.基于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智能教育革命方兴未艾,各类智能教育新应用为教育发展增值赋能的同时也隐匿着巨大的伦理风险,不断侵蚀着人类教育几千年来所坚守的道德基础.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哲学视角对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本质还原,探寻智能教育伦理风险的原点逻辑和治理之道.从本体论出发,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以符号世界替代真实世界,这会引发盲目的科学崇拜,只有保有对智能技术的理性与慎辨才能指向智能教育的澄明进路;从认识论出发,智能技术颠覆了主客二分的“人-技术”关系,奇点超越后混乱的人机关系将导致不可测的道德危机,
智能作文评价系统是人工智能、互联网、语言认知等多个领域交叉融合的产物,能为作文提供即时评分和内容反馈,其研发和应用为人机协同写作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中文智能作文评价系统进入教学应用阶段,人机协同作文评价在中文写作教学中是否有效这一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以Z校写作拓展课的28名七年级学生为样本开展的准实验研究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人机协同作文评价和教师作文评价,用以探究人机协同作文评价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接受过评价反馈的作文终稿成绩都较初稿有显著提升,但接受人机协同作文评
教师手势作为教学视频中教师社会交互的重要方式,其在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引导注意和降低认知负荷上是否具有稳健性,目前大量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为此运用元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教师手势的不同类型、视频知识类型、先验知识水平、视频时长等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注意引导和认知负荷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教学视频中加入教师手势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保持测验成绩(g=0.511)和对兴趣区的注视时间(g=0.373);然而,教师手势对学习者的迁移测验成绩(g=0.168)和认知负荷(g=-0.075)的影响不显著
方言词汇中有一类词语很少使用,往往难以通过一般的方言词汇调查获得,但它们一定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底层成分.探究这些词语的来源,有助于揭示方言词汇深层的一些特点,尤其是文化方面的特点.古汉语词“没大萨、关目、穷迭剌、罟罟、摩诃罗”在山东寿光方言中有比较隐秘的存在,它们的使用折射出古代文化现象对方言词汇的影响.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深入挖掘方言词汇内涵的必要性.
在山东方言文献研究中,“急自”等词的解释似乎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不同方言间词汇语义系统的差异造成的,而词汇语义系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词语义位义域上的差异.以活的方言来印证文献,初步证明了山东方言中的“急自”,无论古今都比普通话中的“本来”的义域要窄得多,其语义组合或句法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应地,其聚合义场的构成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对一些义位义域存在差异的词语,应该“依句辨词”,只有从其语义组合关系中去理解、分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官话方言内部的词义系统的差异也应引起注意.貌似相同的官话方言其实
滨州地区单字调共时情况比较复杂,同时存在三调方言、四调方言和五调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与单字调联系紧密,在滨州地区既有区域性共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总的来说,滨州七地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受以下区域性规则的制约:邻接交替和前字变调机制、本调调值强势机制、低调域相对稳定机制、简化异化双轨机制、合并分化并存机制和强势调吸引机制.
同素逆序词不仅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也出现在“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以韩语中“菜蔬”一词的使用为例,探讨同素逆序词“蔬菜”与“菜蔬”的成词过程、历史演变,解读二者在不同时期的使用状况.在这一基础上,探究现代汉语中“蔬菜”逐步取代“菜蔬”、而日韩仍然使用“菜蔬”的原因.
《歧路灯》中的“看”字主要有六种用法:“看”字叠用,“X+看”“XX+看”“看+X”,“看+N”,“看+了”“看+着”“看+是”“看+得(的)”,“看+V+N”“看+句子”,“看”字单独使用等.在现代河南话中,“看”字基本沿袭了清代的用法,并进一步虚化出无实际意义,仅表示某种提醒或责备语气的用法.从历时演变方面考察,“看”字在先秦两汉时期用例较少;汉代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出现了“看+X”和“X+看”等连动结构;近代以后,“看”字的使用更加频繁,出现了“看”字叠用作副词,以及“看”字用于句首表示某种提醒或否
《汉语大词典》收录词语的原则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不过,由于受编撰时期诸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充分利用中古时期的大量汉译佛经,在收词和释义方面,仍存在可以商补的余地.《善见律毗婆沙》是萧齐时期僧伽跋陀罗翻译的佛经,使用了当时大量的口语词汇,其中,“谢答”“往到”等21个词语,可以作为《汉语大词典》修订时补充词条、增加义项和提前书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