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建教育强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教师人才的建设。建立和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是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随着教育强区、教育现代化推进等基础教育项目建设,本地区基础教育跃上了新台阶,使得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要变得更加时代化和专业化。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培训必须开展多种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培训基地,在依然朴素的条件下,我们经过精准定位和努力,准确把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形成了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抓关键、显亮点、创特色”的培训模式,在培训体制上、培训内容上、培训模式上实现变革和创新。
一、强化能力,创新培训体制
广泛收集和整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关政策、文件,把握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精准掌握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完善包括调研、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等多项制度,重视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以学员的需求和建议作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完善培训过程管理的抓手,形成完整的质量生存链,为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保证了对讲师、学员、课程、教材以及培训效果的有效评价。在体制创新上,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一)加强与管理部门及受训教师的沟通
1.主动积极向上级组织部、财政局、教育局、人社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申报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和协调工作,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日程编排成年度计划,实现培训内容课程化,培训安排日程化,培训管理网络化,统一施行,培训管理工作上讲究实效。
2.建立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互助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约束、规范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定、完善一套奖励体系,对培训教师进行训前训中训后量化考核,与评优、晋级、升职和绩效工资等挂钩,使培训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在管理制度与考核措施的监督之下,保证每位参训教师能够学习到位、反思到位、考核到位、评价到位。
3.建立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互动交流机制,由进修学校的各个学科带头人,通过交流机制加大对培训学员的后续服务跟进,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增加成效。
(二)以学科组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
1.联合教研室教研员及本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优秀教师,按学科专业组合成学科组,由学科组承担相应科目培训、教研、科研的任务。
2.加强学科课程开发支持,在国家、省、市课程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师需要对培训课程进行科学构建,形成培训课程体系。使培训者成为资源的开发者、课程的设计者、工作的服务者和培训对象的促进者,同时又具备作为学科教师的本体知识和扩展知识。
(三)把校本培训纳入整体培训的计划和安排
指导学校根据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有计划、有针对地对骨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充分地使用多方培训资源,调动骨干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因校制宜,带动本校年轻教师的发展。
(四)把专项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
骨干教师在参加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期间,也会参加其他的学科培训,如信息能力提升培训、核心素养培训等,在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借助参训学员所学知识,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成为专项培训的一个补充。
二、打造培训项目精品,创新培训内容
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以四年为一周期,每年不少于42学时。方案制定前,按学科、年龄、从教经验等维度对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摸底,理清各校的教师队伍结构状况,选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确定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总体安排,细化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贯穿师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与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科学与艺术素养、教育科学研究等学习内容,培养他们创新思维、改革意识和科学精神,遵循教学规律,把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他们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达到较高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一)理论学习
在第一年的培训期,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学员树立骨干教师应有的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
(二)教学水平
第二年的培训内容,强调实践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让受训者可实施、易应用,配合骨干教师的已有经验、创造力和行动力,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考核评价方面也注重综合性,将受训者的学习、工作与自我管理纳入培训考核成绩。
(三)教育科研
随时培训的深入,教研与科研的培训内容成为重点,在聘请市、省级教研专家授课的同时,学员将组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小组,参与校、区、市教育课题立项与研究,善于在训练中积累论文原始材料。本期的培训内容是以课题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主,使学员将所学科研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
(四)成果展示
后期培训,以注重推动受训者在学校里成为学科教学带头人,在教学中主动开展研究活动,能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升华为理论,完成相关的论文,并能持续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际,进行总结交流和成果展示,到本市其他县区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学科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设计,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成为骨干教师,带动全区小学教师发展。
三、構建市域交流平台,创新培训模式
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传统讲授、网络研修、情境体验、现场诊断、案例教学、分享交流、任务驱动、实践研究等,创新培训模式,就要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和新理论指导培训,注重互动式、体验式和参与式培训,体现多样性、开放性,使培训达到优良的效果。在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将讲授、探讨、研究、指导等结合起来,学员参与了课程的开发、教学、评价,使培训效果达到了优质高效。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创新上,我们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例研究型模式
主要是选聘市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优秀学科骨干教师主讲培训,以他们实际工作的范例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培训能结合实际,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优秀教师的实际工作范例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对教师也有亲切感,他们的成功和感受,更会激励教师去反思和奋发。
(二)互促互动型模式
教师培训的特点是以学促教,以教促学。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由技能娴熟的受训教师担任组长,在小组中他们互促互动,在短时间里掌握所学技能。教师培训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教师本身就是很好的培训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中的培训资源,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经验,又可以给其他教师以启迪。这种模式能促使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是教师培训的特色之一。
(三)问题研讨型模式
学校聘请市级教育教研专家进行主讲,培训针对某些教育教学的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由学员进行研讨。主讲教师在研讨中组织、参与、引领,从研讨中启发、从研讨中提炼、从研讨中综合总结,引导学员从本身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出发,各抒己见,真正从研讨中探讨问题,互相启发,形成共识。
(四)交流探索型模式
采取交流、探索的形式进行培训,在学校间进行参观交流,以论坛和沙龙的组织方式,引导他们系统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相互交流体会和看法,研究探索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过程的收获是其他形式的培训所难以达到的。
(五)跟岗实践型的模式
在培训中组织学员在区内进行跟岗交流,观课议课、课例开发、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员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六)实操拓展型模式
培训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针对突出问题设计与安排培训内容,重视实操与训练,采用的是实操拓展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提高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探索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七)游学拉练型模式
组织学员集体到市内特色学校交流研讨,以体验学习、参观访问、实践分享等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分享,从教育创新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深化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强化自我发展意识,提升教育管理专业水平。
四、整合资源,创新途径,实现骨干教师的跨越发展
骨干教师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进修学校注重整合资源,以满足教师专业發展的需要为出发,把教育理论、学科改革、学法指导、热点研讨等整合成教师培训的课程系列,为教师提供多种资源,让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自觉地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随着教育强区、教育现代化推进等基础教育项目建设,本地区基础教育跃上了新台阶,使得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要变得更加时代化和专业化。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培训必须开展多种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培训基地,在依然朴素的条件下,我们经过精准定位和努力,准确把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形成了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抓关键、显亮点、创特色”的培训模式,在培训体制上、培训内容上、培训模式上实现变革和创新。
一、强化能力,创新培训体制
广泛收集和整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关政策、文件,把握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精准掌握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完善包括调研、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等多项制度,重视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以学员的需求和建议作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完善培训过程管理的抓手,形成完整的质量生存链,为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保证了对讲师、学员、课程、教材以及培训效果的有效评价。在体制创新上,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一)加强与管理部门及受训教师的沟通
1.主动积极向上级组织部、财政局、教育局、人社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申报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和协调工作,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日程编排成年度计划,实现培训内容课程化,培训安排日程化,培训管理网络化,统一施行,培训管理工作上讲究实效。
2.建立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互助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约束、规范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定、完善一套奖励体系,对培训教师进行训前训中训后量化考核,与评优、晋级、升职和绩效工资等挂钩,使培训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在管理制度与考核措施的监督之下,保证每位参训教师能够学习到位、反思到位、考核到位、评价到位。
3.建立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互动交流机制,由进修学校的各个学科带头人,通过交流机制加大对培训学员的后续服务跟进,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增加成效。
(二)以学科组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
1.联合教研室教研员及本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优秀教师,按学科专业组合成学科组,由学科组承担相应科目培训、教研、科研的任务。
2.加强学科课程开发支持,在国家、省、市课程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师需要对培训课程进行科学构建,形成培训课程体系。使培训者成为资源的开发者、课程的设计者、工作的服务者和培训对象的促进者,同时又具备作为学科教师的本体知识和扩展知识。
(三)把校本培训纳入整体培训的计划和安排
指导学校根据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有计划、有针对地对骨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充分地使用多方培训资源,调动骨干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因校制宜,带动本校年轻教师的发展。
(四)把专项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
骨干教师在参加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期间,也会参加其他的学科培训,如信息能力提升培训、核心素养培训等,在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借助参训学员所学知识,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成为专项培训的一个补充。
二、打造培训项目精品,创新培训内容
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以四年为一周期,每年不少于42学时。方案制定前,按学科、年龄、从教经验等维度对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摸底,理清各校的教师队伍结构状况,选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确定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总体安排,细化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贯穿师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与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科学与艺术素养、教育科学研究等学习内容,培养他们创新思维、改革意识和科学精神,遵循教学规律,把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他们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达到较高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一)理论学习
在第一年的培训期,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学员树立骨干教师应有的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
(二)教学水平
第二年的培训内容,强调实践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让受训者可实施、易应用,配合骨干教师的已有经验、创造力和行动力,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考核评价方面也注重综合性,将受训者的学习、工作与自我管理纳入培训考核成绩。
(三)教育科研
随时培训的深入,教研与科研的培训内容成为重点,在聘请市、省级教研专家授课的同时,学员将组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小组,参与校、区、市教育课题立项与研究,善于在训练中积累论文原始材料。本期的培训内容是以课题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主,使学员将所学科研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
(四)成果展示
后期培训,以注重推动受训者在学校里成为学科教学带头人,在教学中主动开展研究活动,能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升华为理论,完成相关的论文,并能持续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际,进行总结交流和成果展示,到本市其他县区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学科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设计,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成为骨干教师,带动全区小学教师发展。
三、構建市域交流平台,创新培训模式
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传统讲授、网络研修、情境体验、现场诊断、案例教学、分享交流、任务驱动、实践研究等,创新培训模式,就要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和新理论指导培训,注重互动式、体验式和参与式培训,体现多样性、开放性,使培训达到优良的效果。在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将讲授、探讨、研究、指导等结合起来,学员参与了课程的开发、教学、评价,使培训效果达到了优质高效。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创新上,我们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例研究型模式
主要是选聘市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优秀学科骨干教师主讲培训,以他们实际工作的范例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培训能结合实际,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优秀教师的实际工作范例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对教师也有亲切感,他们的成功和感受,更会激励教师去反思和奋发。
(二)互促互动型模式
教师培训的特点是以学促教,以教促学。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由技能娴熟的受训教师担任组长,在小组中他们互促互动,在短时间里掌握所学技能。教师培训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教师本身就是很好的培训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中的培训资源,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经验,又可以给其他教师以启迪。这种模式能促使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是教师培训的特色之一。
(三)问题研讨型模式
学校聘请市级教育教研专家进行主讲,培训针对某些教育教学的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由学员进行研讨。主讲教师在研讨中组织、参与、引领,从研讨中启发、从研讨中提炼、从研讨中综合总结,引导学员从本身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出发,各抒己见,真正从研讨中探讨问题,互相启发,形成共识。
(四)交流探索型模式
采取交流、探索的形式进行培训,在学校间进行参观交流,以论坛和沙龙的组织方式,引导他们系统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相互交流体会和看法,研究探索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过程的收获是其他形式的培训所难以达到的。
(五)跟岗实践型的模式
在培训中组织学员在区内进行跟岗交流,观课议课、课例开发、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员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六)实操拓展型模式
培训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针对突出问题设计与安排培训内容,重视实操与训练,采用的是实操拓展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提高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探索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七)游学拉练型模式
组织学员集体到市内特色学校交流研讨,以体验学习、参观访问、实践分享等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分享,从教育创新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深化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强化自我发展意识,提升教育管理专业水平。
四、整合资源,创新途径,实现骨干教师的跨越发展
骨干教师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进修学校注重整合资源,以满足教师专业發展的需要为出发,把教育理论、学科改革、学法指导、热点研讨等整合成教师培训的课程系列,为教师提供多种资源,让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自觉地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跨越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