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以“《叶和花》”一文,讲述人工辅助授粉,对不同的植物可采取不同的人工授粉方法。以”对话“的形式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探究 人工辅助授粉 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b)-0132-01
【背景】根据教者调查了解,目前许多学校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并没有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真正重视,而学生喜欢科学课,只是由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显得枯糙、机械、乏味。这些科目的教师为了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考试,一味地追求考试时需要的高分数,因此采取了死记硬背、重复多抄等“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是科学课里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和趣味无穷的探究活动调剂了学生的乏味生活,吸引了学生,而真正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却又让科学教师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一是没有足够的实验时间;二是学生的实验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缺乏实验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步调难以一致,一步操作不当,前功尽弃,兴趣荡然无存;三是教师课堂上不可能有机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为此,教学设计与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力求多方面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于尽量确保课外的实验成功。
【片段描述】教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叶和花》一课,教学到阅读资料时,有这么一部分内容:“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对不同的植物可采取不同的人工授粉方法。”课本上安排了一幅画,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师:图画上画的是什么植物的花?
生:老师,这是我们这里菜地的丝瓜子的花。
(乡村小学的孩子一看就知道了)
师:图画上的人在干什么?
生:好像是在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师:看了这幅画的内容,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模拟一下这个活动。
(教师指名一学生上台来模拟。)
(一名学生上台来随手在一株“丝瓜子”的藤上摘了一朵花,像画面上那样,往另一朵花上涂抹了几下。)
师:他真的学会了人工辅助授粉了吗?
(教师又让这位学生重复了一下刚才的人工授粉活动,这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
生1:老师像他这样,随便摘一朵花肯定是不行的。根据“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这一点,他应该分别先确定含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再去摘下有雄蕊的花,把上面的花粉涂抹在有雌蕊的花上,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母性在孕育后代。
师:你说得真好!人工辅助授粉前我们首先要分别确定好有雄蕊和雌蕊的花,不可以随便摘一朵花去涂抹另一朵花,然后再按要求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生2:老师,我认为只注意考虑到有雄雌蕊花还是不行的。雄蕊是制造花粉的,这是没有错的。如果这是一朵刚开放的雄花,可能还没有生产出完全成熟的花粉,这时间用它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肯定是没有用的;反过来,如果你采摘的雄花是一朵早已凋谢的雄花,花粉早就落光了,或者说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也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必须选择正在成熟的雄花来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师:你说得真好!是的,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我们首先应该注意选择健壮的雄雌花,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理想的果实。
生3:老师,前面的几个同学说的都没错。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要注意,花的各个器官都是稚嫩脆弱的,一定要把花粉轻轻地涂抹在雌蕊的柱头上,千万不要损伤雌蕊,否则做得再好,也不会有结果。
师:说的非常好!植物尤其是它们的花非常娇嫩,我们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一定要轻轻地操作,千万不可损伤雌蕊部分﹗其实,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不一定都要摘下雄花,完全可以这么做:用干净的小毛笔轻轻地在雄花上沾一些花粉,涂抹在雌花上;或者用一根干净的小羽毛代替毛笔也可以。这样一朵雄花上的花粉可以多次利用,还可以借助虫、风来帮助传授花粉,让其发挥更多的作用。
师:同学们,想实验人工辅助授粉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女生没有举手。
(老师请她说说是为什么?)
生4:老师,我家住在楼上,没地方种瓜果。
师:谁能帮助这位同学呢?
(刹时间有好几个同学发出了邀请,要同她一起进行这个实验。最后老师帮她选择了相距不太远的一个同学组成了合作实验小组。)
……
【教后反思】
1.科学课是师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有趣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展开激烈地讨论,探讨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感受科学课的巨大魅力,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进入实践,从单向思维走向发散思维。
2.科学课后的延伸实验,很多学生都很想做,因受多方面的影响,即使都参与做了,但成功的并不多,尤其是实验操作,只要一个环节操作不当,不仅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多方位地了解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验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力求实验成功,让学生分享实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一次次的辨析探究活动,可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会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人。教材里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地方可能是编者故意留下的探究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衷于探究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科学课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持久的饱满激情,而且要能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应该注意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与品质,让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 探究 人工辅助授粉 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b)-0132-01
【背景】根据教者调查了解,目前许多学校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并没有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真正重视,而学生喜欢科学课,只是由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显得枯糙、机械、乏味。这些科目的教师为了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考试,一味地追求考试时需要的高分数,因此采取了死记硬背、重复多抄等“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是科学课里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和趣味无穷的探究活动调剂了学生的乏味生活,吸引了学生,而真正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却又让科学教师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一是没有足够的实验时间;二是学生的实验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缺乏实验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步调难以一致,一步操作不当,前功尽弃,兴趣荡然无存;三是教师课堂上不可能有机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为此,教学设计与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力求多方面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于尽量确保课外的实验成功。
【片段描述】教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叶和花》一课,教学到阅读资料时,有这么一部分内容:“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对不同的植物可采取不同的人工授粉方法。”课本上安排了一幅画,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师:图画上画的是什么植物的花?
生:老师,这是我们这里菜地的丝瓜子的花。
(乡村小学的孩子一看就知道了)
师:图画上的人在干什么?
生:好像是在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师:看了这幅画的内容,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模拟一下这个活动。
(教师指名一学生上台来模拟。)
(一名学生上台来随手在一株“丝瓜子”的藤上摘了一朵花,像画面上那样,往另一朵花上涂抹了几下。)
师:他真的学会了人工辅助授粉了吗?
(教师又让这位学生重复了一下刚才的人工授粉活动,这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
生1:老师像他这样,随便摘一朵花肯定是不行的。根据“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这一点,他应该分别先确定含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再去摘下有雄蕊的花,把上面的花粉涂抹在有雌蕊的花上,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母性在孕育后代。
师:你说得真好!人工辅助授粉前我们首先要分别确定好有雄蕊和雌蕊的花,不可以随便摘一朵花去涂抹另一朵花,然后再按要求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生2:老师,我认为只注意考虑到有雄雌蕊花还是不行的。雄蕊是制造花粉的,这是没有错的。如果这是一朵刚开放的雄花,可能还没有生产出完全成熟的花粉,这时间用它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肯定是没有用的;反过来,如果你采摘的雄花是一朵早已凋谢的雄花,花粉早就落光了,或者说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也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必须选择正在成熟的雄花来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师:你说得真好!是的,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我们首先应该注意选择健壮的雄雌花,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理想的果实。
生3:老师,前面的几个同学说的都没错。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要注意,花的各个器官都是稚嫩脆弱的,一定要把花粉轻轻地涂抹在雌蕊的柱头上,千万不要损伤雌蕊,否则做得再好,也不会有结果。
师:说的非常好!植物尤其是它们的花非常娇嫩,我们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一定要轻轻地操作,千万不可损伤雌蕊部分﹗其实,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不一定都要摘下雄花,完全可以这么做:用干净的小毛笔轻轻地在雄花上沾一些花粉,涂抹在雌花上;或者用一根干净的小羽毛代替毛笔也可以。这样一朵雄花上的花粉可以多次利用,还可以借助虫、风来帮助传授花粉,让其发挥更多的作用。
师:同学们,想实验人工辅助授粉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女生没有举手。
(老师请她说说是为什么?)
生4:老师,我家住在楼上,没地方种瓜果。
师:谁能帮助这位同学呢?
(刹时间有好几个同学发出了邀请,要同她一起进行这个实验。最后老师帮她选择了相距不太远的一个同学组成了合作实验小组。)
……
【教后反思】
1.科学课是师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有趣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展开激烈地讨论,探讨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感受科学课的巨大魅力,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进入实践,从单向思维走向发散思维。
2.科学课后的延伸实验,很多学生都很想做,因受多方面的影响,即使都参与做了,但成功的并不多,尤其是实验操作,只要一个环节操作不当,不仅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多方位地了解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验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力求实验成功,让学生分享实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一次次的辨析探究活动,可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会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人。教材里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地方可能是编者故意留下的探究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衷于探究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科学课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持久的饱满激情,而且要能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应该注意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与品质,让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