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的深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不但应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资源共享、广播、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和功能,因此笔者尝试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建构数学教学新模式,使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促进每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建构辅助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形成学习动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将学习内容生动、形象、丰富地呈现出来,把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模式的作用。其优点如下。
1.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者主要通过挂图、书本等有限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也只能根据教科书上的图片或教师提供的简单信息来学习,资料少、可见度小,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利用计算机图文丰富的特点,将许多与知识有关的资料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成员之间智力启迪与互补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能撩拨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冲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设计20种水果(拟人化)从不同方位、以不同形式走到一起的教学情境,有的从左往右走入,有的由前向后跳入,有的由小變大(电脑演示),西瓜老师整理队伍后问:“第12个是什么水果?第15个呢?第20个呢?”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问题,答案丰富多彩。
生1:第12个是苹果,我是从左往右一行一行数的。
生2:第12个是桃子,我是从右往左一行一行数的。
生3:第12个是香蕉,我是从上往下一列一列数的。
生4:第12个是橘子,我是从下往上一列一列数的。
整堂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水果王国”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思维。学生们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对基数与序数概念的理解。
再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异”教学。以好中差三类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创造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空间,提供他们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对学习没有压迫感、自卑感,听不懂可以重新再学,答错了也没有人笑话,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心理与空间的距离缩短。
2.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课件能跨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再现生动的学习情境,这些优势深深地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自己学会知识,这远比从教师的说教中获取知识要重要得多。
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包办代替,问题尽量通过学生查阅图书、音像资料或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途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来解决,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
3.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数学学科虽有些内容略显乏味,但却有它的独特魅力。教师根据课程可以将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大胆地假设、猜想、验证、设计和创造。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如:复习“数的整除”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开放练习,学生通过“看数说话、分一分、摆数字、快乐大转盘”等学习活动,轻松、兴奋、愉悦地投入训练中,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再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学生对显示的图形、数据等产生丰富的联想,教师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火花相互碰撞、产生灵感,学生用割、补、拼等方法进行操作,利用计算机动手实践,“创造”了七种推导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拓展性训练,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常发挥。通过为学生提供支点、引导分析、教给对策等方式,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迁移,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的认知由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建构工具整合模式,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开始尝试把一些数学教学安排在微机室进行,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计算机生动、友好的界面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参与,使他们产生了独立动手操作的欲望,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
1.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出发,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和理解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组织语言讲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造与开放”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探索与发现”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电脑提示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他们在计算机里发现风筝、三角尺、京剧脸谱、树叶、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一些汉字等都是轴对称的。这样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和理解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而且学生也能运用电脑技术来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 2.将数学与操作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应是学生未来需要的、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加工和创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校园平面图”,学生可以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参考各种图片(建筑平面图、几何图形等),在网络上查找各种平面设计的资料、信息,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简单的多媒体绘图技术等,再经历“感知、想象、设计、操作”的过程,完成作品。一幅精美的图片,凝聚着学生创作的历程,体现着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展露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笔者不禁为学生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发出由衷的赞叹。特别是用喷墨打印机把这些作品打印出来,就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了。学生们使用了计算机这一工具进行创作后,感觉到以往枯燥、生涩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起来,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更扎实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在学习思维方法、加工能力、发散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终身受用。
三、建构网络创新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现在学生学习的范围由以前的课本、课外书发展到了整个互联网范围,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网络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将网络功能引入数学课,让学生有了到网络中查找信息的意识,教师再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好的网址,利于学生查阅。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所学习的内容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网络已成为数学学科的外延,与课堂教学一起成为教育学生的园地。建立这一模式可以做以下工作。
1.建立丰富的数学资源库
为了便于学生对一些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参考,教师可以购买一些图片、表格、数据、故事等资料,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信息,建立网站。如: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游乐园、倾诉园地等,学生可通过校园网随时打开,自主学习,和其他学生、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同时,也可以建议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搞调查、做统计,搜集信息,然后制作成PPT资料或网页,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自主实践、交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制作成的PPT资料或网页,可以互相浏览、资源共享,充分地讨论、交流、争辩,在多媒体的实践操作中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揭示数学规律。这样,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掌握学法,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2.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在課余时间将数学知识分成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特别是在概念学习中,建立概念体系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概念的理解又可放在概念体系建立之中进行。如:在复习有关小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几个层次(每一个概念都有相应的链接)。
这样,学生能在小数的概念体系上,利用多媒体的知识网络来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比孤立地去理解各个概念要深刻。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这些内容,更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容易促进学生不断地完善其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网页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获得别人的赞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个人网页,使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特长、个人成果及所思所想记录在网页上,使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互联网这个“法宝”,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经过这一阶段的尝试实践,笔者深入体会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无尽的动力。基于这样的感受,笔者在这方面还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在此方面有所建树的各界同仁的指点。
一、建构辅助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形成学习动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将学习内容生动、形象、丰富地呈现出来,把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模式的作用。其优点如下。
1.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者主要通过挂图、书本等有限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也只能根据教科书上的图片或教师提供的简单信息来学习,资料少、可见度小,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利用计算机图文丰富的特点,将许多与知识有关的资料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成员之间智力启迪与互补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能撩拨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冲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设计20种水果(拟人化)从不同方位、以不同形式走到一起的教学情境,有的从左往右走入,有的由前向后跳入,有的由小變大(电脑演示),西瓜老师整理队伍后问:“第12个是什么水果?第15个呢?第20个呢?”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问题,答案丰富多彩。
生1:第12个是苹果,我是从左往右一行一行数的。
生2:第12个是桃子,我是从右往左一行一行数的。
生3:第12个是香蕉,我是从上往下一列一列数的。
生4:第12个是橘子,我是从下往上一列一列数的。
整堂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水果王国”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思维。学生们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对基数与序数概念的理解。
再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异”教学。以好中差三类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创造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空间,提供他们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对学习没有压迫感、自卑感,听不懂可以重新再学,答错了也没有人笑话,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心理与空间的距离缩短。
2.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课件能跨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再现生动的学习情境,这些优势深深地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自己学会知识,这远比从教师的说教中获取知识要重要得多。
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包办代替,问题尽量通过学生查阅图书、音像资料或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途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来解决,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
3.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数学学科虽有些内容略显乏味,但却有它的独特魅力。教师根据课程可以将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大胆地假设、猜想、验证、设计和创造。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如:复习“数的整除”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开放练习,学生通过“看数说话、分一分、摆数字、快乐大转盘”等学习活动,轻松、兴奋、愉悦地投入训练中,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再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学生对显示的图形、数据等产生丰富的联想,教师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火花相互碰撞、产生灵感,学生用割、补、拼等方法进行操作,利用计算机动手实践,“创造”了七种推导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拓展性训练,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常发挥。通过为学生提供支点、引导分析、教给对策等方式,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迁移,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的认知由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建构工具整合模式,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开始尝试把一些数学教学安排在微机室进行,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计算机生动、友好的界面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参与,使他们产生了独立动手操作的欲望,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
1.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出发,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和理解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组织语言讲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造与开放”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探索与发现”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电脑提示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他们在计算机里发现风筝、三角尺、京剧脸谱、树叶、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一些汉字等都是轴对称的。这样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和理解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而且学生也能运用电脑技术来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 2.将数学与操作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应是学生未来需要的、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加工和创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校园平面图”,学生可以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参考各种图片(建筑平面图、几何图形等),在网络上查找各种平面设计的资料、信息,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简单的多媒体绘图技术等,再经历“感知、想象、设计、操作”的过程,完成作品。一幅精美的图片,凝聚着学生创作的历程,体现着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展露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笔者不禁为学生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发出由衷的赞叹。特别是用喷墨打印机把这些作品打印出来,就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了。学生们使用了计算机这一工具进行创作后,感觉到以往枯燥、生涩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起来,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更扎实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在学习思维方法、加工能力、发散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终身受用。
三、建构网络创新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现在学生学习的范围由以前的课本、课外书发展到了整个互联网范围,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网络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将网络功能引入数学课,让学生有了到网络中查找信息的意识,教师再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好的网址,利于学生查阅。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所学习的内容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网络已成为数学学科的外延,与课堂教学一起成为教育学生的园地。建立这一模式可以做以下工作。
1.建立丰富的数学资源库
为了便于学生对一些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参考,教师可以购买一些图片、表格、数据、故事等资料,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信息,建立网站。如: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游乐园、倾诉园地等,学生可通过校园网随时打开,自主学习,和其他学生、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同时,也可以建议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搞调查、做统计,搜集信息,然后制作成PPT资料或网页,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自主实践、交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制作成的PPT资料或网页,可以互相浏览、资源共享,充分地讨论、交流、争辩,在多媒体的实践操作中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揭示数学规律。这样,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掌握学法,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2.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在課余时间将数学知识分成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特别是在概念学习中,建立概念体系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概念的理解又可放在概念体系建立之中进行。如:在复习有关小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几个层次(每一个概念都有相应的链接)。
这样,学生能在小数的概念体系上,利用多媒体的知识网络来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比孤立地去理解各个概念要深刻。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这些内容,更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容易促进学生不断地完善其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网页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获得别人的赞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个人网页,使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特长、个人成果及所思所想记录在网页上,使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互联网这个“法宝”,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经过这一阶段的尝试实践,笔者深入体会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无尽的动力。基于这样的感受,笔者在这方面还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在此方面有所建树的各界同仁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