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本文从两个方面简述了历史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实施 思考
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而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成为最能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正是适应了时代需要与发展。新的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通新课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史经验教训, 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本文笔者对高中历史的实施做出了一点肤浅的思考。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转变教学理念及师生角色
在 21世纪的今天,要想使历史教学焕发生机,单单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及账务,首先取决于老师的角色转换, 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需要老师更多地营造民主、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要引导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在教学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也存在着难点,(1)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首先就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 尽可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 以浓厚的兴趣、 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 采取适合自己个性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 老师应精心设疑, 以设问、 追问、反问等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 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 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使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二、转变课程内容的设置方向
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通史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专题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设置了 3+6 的学习模块,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
的歷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这样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需求《历史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新的《历史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分数”定论的评价体系,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目的,主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历史标准》还强调了在历史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的要求,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倡导教师主体评价的同时,欢迎和吸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三、运用新史学观来指导教学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对每一节课在结构编排上都独具匠心。在编排上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学习的机械性的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历史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历史素养的培养和终生受用的历史技能方法形成。
高中历史新课程处处渗透着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渗透着三大新史学观,即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史观和世界视野;有助于学生从纵向、横向的双重视角来观察和探究历史。在老教材中两册专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册专门讲世界史,一册专门讲中国古代史,人为地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导致学生没有一个整体世界的概念。而新课程在结构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弥补了老教材中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知识的总量上大幅上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宏观思维。
四、对新课程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顺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用心研读揣摩新课程有关书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试题中所渗透的新课程理念。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依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大胆的取舍。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做到“ 三个不讲”原则,还需贯彻“ 三个必讲” 原则,同时每节课都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最后要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由于新课程教材专题史体系跨度大,跳跃性强,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我们应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处理时需要注意各章节的连续性。
总之,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实施 思考
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而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成为最能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正是适应了时代需要与发展。新的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通新课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史经验教训, 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本文笔者对高中历史的实施做出了一点肤浅的思考。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转变教学理念及师生角色
在 21世纪的今天,要想使历史教学焕发生机,单单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及账务,首先取决于老师的角色转换, 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需要老师更多地营造民主、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要引导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在教学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也存在着难点,(1)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首先就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 尽可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 以浓厚的兴趣、 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 采取适合自己个性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 老师应精心设疑, 以设问、 追问、反问等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 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 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使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二、转变课程内容的设置方向
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通史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专题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设置了 3+6 的学习模块,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
的歷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这样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需求《历史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新的《历史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分数”定论的评价体系,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目的,主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历史标准》还强调了在历史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的要求,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倡导教师主体评价的同时,欢迎和吸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三、运用新史学观来指导教学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对每一节课在结构编排上都独具匠心。在编排上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学习的机械性的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历史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历史素养的培养和终生受用的历史技能方法形成。
高中历史新课程处处渗透着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渗透着三大新史学观,即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史观和世界视野;有助于学生从纵向、横向的双重视角来观察和探究历史。在老教材中两册专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册专门讲世界史,一册专门讲中国古代史,人为地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导致学生没有一个整体世界的概念。而新课程在结构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弥补了老教材中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知识的总量上大幅上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宏观思维。
四、对新课程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顺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用心研读揣摩新课程有关书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试题中所渗透的新课程理念。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依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大胆的取舍。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做到“ 三个不讲”原则,还需贯彻“ 三个必讲” 原则,同时每节课都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最后要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由于新课程教材专题史体系跨度大,跳跃性强,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我们应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处理时需要注意各章节的连续性。
总之,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