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个体本身、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等因素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信息化等趋势,积极探索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从互联网思维与行业要素融合、线上线下多元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跨行业综合素养融合等方面提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提高创业素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对学生创新意识、信息化素养、情商等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传统的创业寻求机遇转变为依托互联网的创新创业,良好的信息素养与行业要素的结合、超前的创新意识与行业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创业技能等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即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融合。不同行业背景的融合,不同行业要素的结合创新,不同技能知识的融合等促进了不同行业的产业升级与改革创新,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创新创业方面更需要符合互联网+大趋势,适应跨行业的交叉影响。在产品、技术上创新的同时,构建符合当代环境的创业新常态,进而有效地将传统产业进行转变创新,为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创业优先注册、创业贷款利率低、社保、落户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整个大环境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中,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新的环境、新的政策、新的创新创业方式,给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2]。万众创业的新形势需要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们熟悉掌握各类政策动向,把握好创新创业方向;跨行业融合的新领域探究需要创业者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素养、创新思维等需要大学生们在校期间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与积累。
当前,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偏重于技能应用的创业竞赛,而忽视对创业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的方面比赛和改革优化研究等。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多针对于实践条件、思维模式、经费投入、教学方式等客观方面的改革,对双创知识技能或者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单一化,适应互联网+新环境的学生双创综合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二、“互联网+”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学者付宁等以“互联网+”为视角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积极影响和分析当前背景下创业创新的发展现状,创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的教育体系[3];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发展趋势与市场规律,进而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以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通过互联网+新技术仿真模拟创业氛围,提高创业积极性和应用能力。不断将互联网+带来的新信息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进而使学生的创业能力适应当前创业环境。
侯秀丽等学者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现状,提出构建“四维”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4],即从“年级、专业、高校、学生”四个维度进行创业就业研究,年级差异、专业差别、院校不同、学生本身的差异都需要纳入到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同时还需要提升教学理念与思路,结合当前大环境,完善创新传统的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培养与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符合当前背景和时代要求。四个维度各自特点不同思路方法综合推进,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培养优化。
苏红丽等学者从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创业课程、構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寻求高校创新教育发展新模式[5]。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理论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理论基础,创业实践平台为理论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多元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技能能力,通过实践平台巩固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刘小娣等学者就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创业教育新模式。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综合水平的不足,从以上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创业教育的新模式[6]。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成熟[7],基于互联网背景创新创业人才能力提升的培养迫在眉睫。双创能力培养如何与“互联网+”新形势相融合,如何提升综合素养以使学生从就业岗位的谋求者实现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的转变,都需要高职院校通过相应的策略研究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文章从互联网思维与行业要素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新工科新技能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互联网+”与行业要素融合,塑造双创新理念
互联网大背景下,双创人才的竞争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型理念,塑造创新创业氛围是实现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将互联网思维与相关行业要素融合,塑造创新创业新理念。结合互联网+大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讲座、张贴宣传海报、行业与学校树立典型等方式塑造双创氛围,整合不同行业类型创新创业要素,加强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宣传与培养,使学校与学生都能把握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思想。
例如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建筑类行业,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建造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较之传统建筑具有很大的改变,行业特点既保留了建筑行业本身的个性化,也增加了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理念的集成化。 高职院校与互联网企业构建交流平台,结合本专业行业特点将互联网思维纳入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当中,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建筑类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互联网思维与建筑现代化的融合,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互联网+大背景的行业专业人才。
(二)线上线下多元融合,提高双创拓展能力
结合互联网新媒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化教育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线下教学与实践主要在于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创新的讲解方式等培养学生双创兴趣,扎实创新创业能力基础,做好创新创业入门引领。结合互联网新媒体,推广信息化教学,针对创新创业推广线上拓展,将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互联网新媒体能够为双创知识技能的拓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能够促进与线下教学与实践的反馈互动,进而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充足的思考和良好的实践。
(三)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理论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除了建立基本的校企合作之外,还需要通过构建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创业园、工作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条件。开设双创专业理论课的同时积极举办与专业理论、技能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实现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检验;通过校园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社团、创客空间、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实现创新创业新思路的拓展,以竞赛、团队建设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创业,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开拓创新视野,进而使專业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不同专业构建不同的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比如学校引进行业内专家,在学校开设王小兵建材实验实训室,学生不仅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专家进行交流,还可以了解当前建筑行业最新的建材信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从思维到理论,到最后的实践研究,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
(四)新工科新素养融合,提高跨行业竞争力
新工科即正在形成的或将要形成的新的工程学科[8],互联网+在新工科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学科专业化的分工逐步转变为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创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互联网+”的产业创新模式,因而创新创业更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符合跨界特征的新素养。新工科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先导,跨学科交叉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从行业性技能人才向跨行业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方向转变,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新工科素养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学生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例如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学院设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将建筑行业智能家居应用实践等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以新工科跨行业特点培养各领域知识技能,利用实践体验与信息检索丰富学生在现代化建筑领域的新认识,为后续双创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互联网技术与跨行业的融合越来越多,创新创业对具有双创意识和双创技术技能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学生跨行业跨领域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把握跨行业信息要素、技能知识的融合,具有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双创意识、扎实全面的技术技能等才能更好地面对新形势下创业挑战与机遇,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项目。在“互联网+”特色的指导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能力,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寻求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黎永键,李法春.“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8,(1):8-12.
[2] 王晶洋,徐俏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3):171-174.
[3] 陈勇,CHENYong.“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2):84-87.
[4] 侯秀丽,吴松飞,王松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8):98-100.
[5] 苏红丽.“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1):212-214.
[6] 韩占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420.
[7] 刘正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J].当代经济, 2016,(36):95-97.
[8] 罗如柏,郑元林,曹从军.“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8):54-59.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提高创业素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对学生创新意识、信息化素养、情商等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传统的创业寻求机遇转变为依托互联网的创新创业,良好的信息素养与行业要素的结合、超前的创新意识与行业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创业技能等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即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融合。不同行业背景的融合,不同行业要素的结合创新,不同技能知识的融合等促进了不同行业的产业升级与改革创新,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创新创业方面更需要符合互联网+大趋势,适应跨行业的交叉影响。在产品、技术上创新的同时,构建符合当代环境的创业新常态,进而有效地将传统产业进行转变创新,为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创业优先注册、创业贷款利率低、社保、落户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整个大环境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中,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新的环境、新的政策、新的创新创业方式,给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2]。万众创业的新形势需要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们熟悉掌握各类政策动向,把握好创新创业方向;跨行业融合的新领域探究需要创业者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素养、创新思维等需要大学生们在校期间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与积累。
当前,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偏重于技能应用的创业竞赛,而忽视对创业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的方面比赛和改革优化研究等。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多针对于实践条件、思维模式、经费投入、教学方式等客观方面的改革,对双创知识技能或者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单一化,适应互联网+新环境的学生双创综合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二、“互联网+”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学者付宁等以“互联网+”为视角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积极影响和分析当前背景下创业创新的发展现状,创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的教育体系[3];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发展趋势与市场规律,进而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以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通过互联网+新技术仿真模拟创业氛围,提高创业积极性和应用能力。不断将互联网+带来的新信息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进而使学生的创业能力适应当前创业环境。
侯秀丽等学者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现状,提出构建“四维”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4],即从“年级、专业、高校、学生”四个维度进行创业就业研究,年级差异、专业差别、院校不同、学生本身的差异都需要纳入到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同时还需要提升教学理念与思路,结合当前大环境,完善创新传统的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培养与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符合当前背景和时代要求。四个维度各自特点不同思路方法综合推进,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培养优化。
苏红丽等学者从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创业课程、構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寻求高校创新教育发展新模式[5]。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理论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理论基础,创业实践平台为理论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多元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技能能力,通过实践平台巩固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刘小娣等学者就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创业教育新模式。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综合水平的不足,从以上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创业教育的新模式[6]。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成熟[7],基于互联网背景创新创业人才能力提升的培养迫在眉睫。双创能力培养如何与“互联网+”新形势相融合,如何提升综合素养以使学生从就业岗位的谋求者实现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的转变,都需要高职院校通过相应的策略研究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文章从互联网思维与行业要素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新工科新技能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互联网+”与行业要素融合,塑造双创新理念
互联网大背景下,双创人才的竞争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型理念,塑造创新创业氛围是实现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将互联网思维与相关行业要素融合,塑造创新创业新理念。结合互联网+大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讲座、张贴宣传海报、行业与学校树立典型等方式塑造双创氛围,整合不同行业类型创新创业要素,加强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宣传与培养,使学校与学生都能把握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思想。
例如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建筑类行业,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建造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较之传统建筑具有很大的改变,行业特点既保留了建筑行业本身的个性化,也增加了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理念的集成化。 高职院校与互联网企业构建交流平台,结合本专业行业特点将互联网思维纳入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当中,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建筑类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互联网思维与建筑现代化的融合,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互联网+大背景的行业专业人才。
(二)线上线下多元融合,提高双创拓展能力
结合互联网新媒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化教育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线下教学与实践主要在于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创新的讲解方式等培养学生双创兴趣,扎实创新创业能力基础,做好创新创业入门引领。结合互联网新媒体,推广信息化教学,针对创新创业推广线上拓展,将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互联网新媒体能够为双创知识技能的拓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能够促进与线下教学与实践的反馈互动,进而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充足的思考和良好的实践。
(三)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理论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除了建立基本的校企合作之外,还需要通过构建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创业园、工作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条件。开设双创专业理论课的同时积极举办与专业理论、技能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实现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检验;通过校园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社团、创客空间、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实现创新创业新思路的拓展,以竞赛、团队建设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创业,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开拓创新视野,进而使專业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不同专业构建不同的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比如学校引进行业内专家,在学校开设王小兵建材实验实训室,学生不仅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专家进行交流,还可以了解当前建筑行业最新的建材信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从思维到理论,到最后的实践研究,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
(四)新工科新素养融合,提高跨行业竞争力
新工科即正在形成的或将要形成的新的工程学科[8],互联网+在新工科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学科专业化的分工逐步转变为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创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互联网+”的产业创新模式,因而创新创业更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符合跨界特征的新素养。新工科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先导,跨学科交叉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从行业性技能人才向跨行业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方向转变,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新工科素养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学生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例如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学院设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将建筑行业智能家居应用实践等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以新工科跨行业特点培养各领域知识技能,利用实践体验与信息检索丰富学生在现代化建筑领域的新认识,为后续双创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互联网技术与跨行业的融合越来越多,创新创业对具有双创意识和双创技术技能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学生跨行业跨领域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把握跨行业信息要素、技能知识的融合,具有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双创意识、扎实全面的技术技能等才能更好地面对新形势下创业挑战与机遇,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项目。在“互联网+”特色的指导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能力,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寻求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黎永键,李法春.“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8,(1):8-12.
[2] 王晶洋,徐俏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3):171-174.
[3] 陈勇,CHENYong.“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2):84-87.
[4] 侯秀丽,吴松飞,王松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8):98-100.
[5] 苏红丽.“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1):212-214.
[6] 韩占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420.
[7] 刘正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J].当代经济, 2016,(36):95-97.
[8] 罗如柏,郑元林,曹从军.“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8):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