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舆情就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观点、立场、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主要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处置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 政府管理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85-02
从当前网络舆情的实际情况看,网络舆论对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公正和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也为人们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和及时揭露司法不公现象,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和便捷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司法公正。但当前客观上存在着网络舆情的泛滥与危机现象,如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无限放大,也会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从而影响案件的处理。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负面网络舆情,势必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的工作开展和检察队伍建设。如何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从而疏通和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检察机关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
这里我们主要关心一些对检察机关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网民发表网络舆论情绪化严重,缺乏理性分析。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网上发言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
2.网络舆论的传播内容容易失真。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及“无边界性”,极易造成信息的歪曲、失真,检察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小案件或者小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都可能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也往往会造成集体的盲从与冲动。
3.网络舆情容易被恶意操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检察机关办理案件过程中,一些人为达到个人目的,对一些事件经过精心包装,“披上羊皮”,在网络上进行恶意操作,故意诋毁并煽动网友对检察机关的不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社会大众对其的同情,对检察机关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达到影响案件审理的目的。一旦恶意网络舆情聚集,往往被不明真相的网民一再放大,给检察机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检察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
4.网络舆情的难控性。网络舆情的难控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十分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要想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在网络上出现一些涉及我们检察机关的舆论后,很难用“删、堵”的方式去阻止事态的发展。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成因
对权力缺乏信任感以及网络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盲从是网络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1.民众对政府、司法机关的公权力缺乏必要的信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各种矛盾不断增多,且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断曝光,民众积累了对一些司法、行政机关等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网民群体利用网络传播公权力瑕疵,制造舆论,发泄不满,容易激发个人情绪,造成对问题的偏面理解,出现一些偏激行为,进而形成网络事件。网络舆情加深了民众对权力的不信任,使权力的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形成恶性循环。
2.对司法、行政等公权力的监督不够理想。在我国,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方式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等。但是,有些监督对于防止权力越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权力监督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形下,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形成规模浩大的网络舆论大潮,尝试以网络舆论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3.信息公开程度不够深入。目前检察机关虽然在“检务公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信息公开工作,但网民已不满足这些信息,他们更关注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公正、公平以及一些案件的具体细节。检察机关在案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与案件事实相关的一些信息作为秘密处理,不对社会公开,当网络上有人对案件事实质疑时,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且缺乏有效的还击手段。
4.缺乏必要的引导。当前,网民普遍存在着容易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缺乏理性思考等情况。这些都隐藏在网络群体成员的内心深处,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出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情绪和态度又往往是偏激的和不理性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经过理性思考的观点发表,全面分析问题,从而揭露事实真相,但目前尤其是检察机关缺乏这方面的人力和机制。
5.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和手段不完善。目前,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没有一套完善的监控机制,监控的手段也不成熟。当一些网络舆论被检察机关发现时,这些舆论往往已在网上炒得很热了,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检察机关应对和处置这些舆论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三、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
网络舆论对检察机关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负面的影响,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需要正确引导它,使网上舆论真正反映民众呼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如果不牢牢地把握好舆论导向,势必会动摇检察机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严重影响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所要关注和应对的主要是那些对检察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出现的不利于检察工作的网络舆情,如果是真实反映检察工作情况的,我们要及时加以改进,对于偏面或虚假反映检察工作情况的,要及时处理采取措施。(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85页)1.构建信息互动平台,打造“阳光检务”,自觉接受监督。检察机关应运用网络等媒体和检务公开宣传栏以及其他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检务公开,通过信息互动平台,公开、公布检务活动。将案件办理等有关检务信息及时向外界发布。“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通过网络交流、电话访问等形式跟广大民众互动,征求民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答相关咨询。自觉加强和改进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贤达的联系工作,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自觉接受监督,有效地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2.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防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作为基层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的优势,由一名检察官作为涉检网络舆情的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行为,要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及时向院有关部门通报,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互联网全面的搜索,做到早发现,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网络舆情事件的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3.积极应对涉检负面报道,把握舆情引导主动权。在负面信息出现后,能够直面问题和失误,积极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开报道处理结果和后续整改措施,主动引导舆论朝有利于检察工作的方向发展,防止蓄意炒作。如发现负面信息与事实不符,则要迅速查清原因,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以正视听。同时,要积极向党委宣传部门汇报,迅速启动维权机制,严惩刻意炒作、歪曲事实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媒体,维护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合法权益。
4.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深入细致地在网上开展工作。这些评论员应该发挥网上“意见领袖”的作用,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偏面的或者不正确的舆论观点进行引导,及时准确地控制涉检网络舆论的观点走向。对于那些观点偏颇、事实不清,但不至于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检察工作的网络舆论,一般通过跟帖引导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化解。对于那些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网络舆论,则要澄清事实,必要时与相关部门联系删帖。评论员的评论要低调,用平实的语言、有见地的评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网络评论员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要重视引导艺术,更多地依赖他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实现观点的胜利,把握和引导涉检网络舆论的走向。
5.积极开发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论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应时刻警觉,长抓不懈。要预先排查出一些隐性的热点敏感问题,未雨绸缪,提早准备,以免措手不及。面对网络海量的舆情信息,不可能完全依靠手工操作,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监测软件,才能有效发现涉检网络舆情信息,从而有效支持网络舆情管理的决策。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根据事先收集、设定的一些敏感关键词,对整个互联网数据进行搜索,快速发现涉检网络舆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另外,检察机关还要特别重视检察队伍建设,切实维护自身形象,严格依法执法,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行恶意操作。
关键词网络舆情 政府管理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85-02
从当前网络舆情的实际情况看,网络舆论对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公正和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也为人们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和及时揭露司法不公现象,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和便捷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司法公正。但当前客观上存在着网络舆情的泛滥与危机现象,如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无限放大,也会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从而影响案件的处理。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负面网络舆情,势必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的工作开展和检察队伍建设。如何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从而疏通和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检察机关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
这里我们主要关心一些对检察机关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网民发表网络舆论情绪化严重,缺乏理性分析。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网上发言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
2.网络舆论的传播内容容易失真。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及“无边界性”,极易造成信息的歪曲、失真,检察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小案件或者小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都可能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也往往会造成集体的盲从与冲动。
3.网络舆情容易被恶意操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检察机关办理案件过程中,一些人为达到个人目的,对一些事件经过精心包装,“披上羊皮”,在网络上进行恶意操作,故意诋毁并煽动网友对检察机关的不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社会大众对其的同情,对检察机关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达到影响案件审理的目的。一旦恶意网络舆情聚集,往往被不明真相的网民一再放大,给检察机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检察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
4.网络舆情的难控性。网络舆情的难控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十分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要想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在网络上出现一些涉及我们检察机关的舆论后,很难用“删、堵”的方式去阻止事态的发展。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成因
对权力缺乏信任感以及网络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盲从是网络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1.民众对政府、司法机关的公权力缺乏必要的信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各种矛盾不断增多,且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断曝光,民众积累了对一些司法、行政机关等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网民群体利用网络传播公权力瑕疵,制造舆论,发泄不满,容易激发个人情绪,造成对问题的偏面理解,出现一些偏激行为,进而形成网络事件。网络舆情加深了民众对权力的不信任,使权力的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形成恶性循环。
2.对司法、行政等公权力的监督不够理想。在我国,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方式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等。但是,有些监督对于防止权力越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权力监督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形下,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形成规模浩大的网络舆论大潮,尝试以网络舆论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3.信息公开程度不够深入。目前检察机关虽然在“检务公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信息公开工作,但网民已不满足这些信息,他们更关注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公正、公平以及一些案件的具体细节。检察机关在案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与案件事实相关的一些信息作为秘密处理,不对社会公开,当网络上有人对案件事实质疑时,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且缺乏有效的还击手段。
4.缺乏必要的引导。当前,网民普遍存在着容易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缺乏理性思考等情况。这些都隐藏在网络群体成员的内心深处,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出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情绪和态度又往往是偏激的和不理性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经过理性思考的观点发表,全面分析问题,从而揭露事实真相,但目前尤其是检察机关缺乏这方面的人力和机制。
5.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和手段不完善。目前,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没有一套完善的监控机制,监控的手段也不成熟。当一些网络舆论被检察机关发现时,这些舆论往往已在网上炒得很热了,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检察机关应对和处置这些舆论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三、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
网络舆论对检察机关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负面的影响,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需要正确引导它,使网上舆论真正反映民众呼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如果不牢牢地把握好舆论导向,势必会动摇检察机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严重影响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所要关注和应对的主要是那些对检察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出现的不利于检察工作的网络舆情,如果是真实反映检察工作情况的,我们要及时加以改进,对于偏面或虚假反映检察工作情况的,要及时处理采取措施。(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85页)1.构建信息互动平台,打造“阳光检务”,自觉接受监督。检察机关应运用网络等媒体和检务公开宣传栏以及其他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检务公开,通过信息互动平台,公开、公布检务活动。将案件办理等有关检务信息及时向外界发布。“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通过网络交流、电话访问等形式跟广大民众互动,征求民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答相关咨询。自觉加强和改进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贤达的联系工作,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自觉接受监督,有效地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2.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防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作为基层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的优势,由一名检察官作为涉检网络舆情的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行为,要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及时向院有关部门通报,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互联网全面的搜索,做到早发现,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网络舆情事件的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3.积极应对涉检负面报道,把握舆情引导主动权。在负面信息出现后,能够直面问题和失误,积极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开报道处理结果和后续整改措施,主动引导舆论朝有利于检察工作的方向发展,防止蓄意炒作。如发现负面信息与事实不符,则要迅速查清原因,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以正视听。同时,要积极向党委宣传部门汇报,迅速启动维权机制,严惩刻意炒作、歪曲事实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媒体,维护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合法权益。
4.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深入细致地在网上开展工作。这些评论员应该发挥网上“意见领袖”的作用,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偏面的或者不正确的舆论观点进行引导,及时准确地控制涉检网络舆论的观点走向。对于那些观点偏颇、事实不清,但不至于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检察工作的网络舆论,一般通过跟帖引导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化解。对于那些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网络舆论,则要澄清事实,必要时与相关部门联系删帖。评论员的评论要低调,用平实的语言、有见地的评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网络评论员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要重视引导艺术,更多地依赖他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实现观点的胜利,把握和引导涉检网络舆论的走向。
5.积极开发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论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应时刻警觉,长抓不懈。要预先排查出一些隐性的热点敏感问题,未雨绸缪,提早准备,以免措手不及。面对网络海量的舆情信息,不可能完全依靠手工操作,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监测软件,才能有效发现涉检网络舆情信息,从而有效支持网络舆情管理的决策。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根据事先收集、设定的一些敏感关键词,对整个互联网数据进行搜索,快速发现涉检网络舆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另外,检察机关还要特别重视检察队伍建设,切实维护自身形象,严格依法执法,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行恶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