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树叶成就百万富翁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靠山吃山,广西桂平市有位女能人,从一个农村妇女变成了百万富翁,还带动全村的人一起致富。他们致富的经历挺简单,就是把树上的叶子扎成工艺品卖到国外。
  
  听说树叶能卖钱
  
  广西桂平市紫荆镇寻蓬村,自然资源贫乏,曾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陈有花就生活在这个山沟沟里。
  有一天,在广西大学读书的表弟来信问她,“桂平是否产杨桐?”陈有花问了镇技术员,了解到杨桐就是满山都是的、俗称“红淡比”的一种树木,于是回答“多得很”。
  没多久,表弟领了个日本人来考察,陈有花将信将疑地带他们到山上。只见那个日本人望着漫山遍野的杨桐林,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叽哩哇啦”惊呼起来。表弟说,这下发了!
  原来这种在广西寻常不过的杨桐,在日本人眼里被视为“神木”,其地位仅次于日本国花——樱花。日本祭祀活动名目繁多,人们将采摘下来的杨桐枝叶,扎成一束束佛手形状代替香烛——这样不污染环境,很环保。日本人觉得,用杨桐祭神可以驱灾辟邪,因此,不但祭祀活动中用杨桐“上供”,就是在生日和婚礼上,人们也会送个杨桐叶衬托的花篮,表示祝福。平常日子,日本家庭喜欢把杨桐叶插在花瓶里装饰,用量很大。
  陈有花听得入了迷,不过还是觉得挺荒唐:把叶子扎起来卖给日本人,我们就能挣钱?这头有花还在迷惑着,那头她表弟已经开始跟日本厂商联系,招了几十个农村妇女,把一家工作坊办起来了。
  表弟告诉她,“叶子扎成佛手型,一把一元五毛,宝塔型的一元钱,一个人每天能扎几百把。”
  “哇,那挣得比我一个月工资还多啊!”陈有花开始心动,要求学习捆扎叶子的技术。
  
  深入树林寻翠叶
  
  在表弟指导下,陈有花初步掌握了杨桐叶基本捆扎技术,决定回家试试。表弟告诉她,日本人很讲究细节,捆扎时要选用翠绿无瑕疵的树叶,形状也要尽量美观。
  为了找到最好的树叶,陈有花决定深入深山老林探一探。当村委书记的丈夫没空上山,她只好在腰上别了柴刀,一个人出发了。
  这一次非常顺利,陈有花找到了一片长势良好、叶片翠绿光鲜的杨桐林,不一会儿就捆了一大捆。
   原材料是有了,但好不容易扎成几把,怎么看都不顺眼,不是叶片外翘,就是像把微型扫帚,别说当工艺品卖给日本人,就是白送恐怕都没人要,白浪费了一捆叶子。
  不服输的陈有花又上山了,这回不但找到林子,还碰到了一只野猪。如果不是有猎户在附近救了她,恐怕就被野兽吃了。
  心惊肉跳回到家的陈有花,把心一横:我就不信干不成!她又来到表弟家“进修”,系统学习采摘分拣、选叶修剪、捆绑定型、编织打包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经过半个多月的苦练,她的捆扎技术突飞猛进,表弟看了她的“作品”后,赞不绝口:“表姐,你可以另立门户了!”
  表弟帮她介绍了南宁的一家外贸公司,第一笔生意,有花赚了1000多元,她高兴得合不拢嘴。
  
  带领大家齐致富
  
  见妻子卖树叶赚了钱,丈夫找她商量:“咱村的杨桐资源丰富,漫山遍野都是,你能不能把制作工艺传授给乡亲们,让全村的人都富起来?”陈有花理解身为村支书丈夫的愿望,她想了想说,“我刚学会,心里没底,销路也没真正打开。万一事情搞砸了赚不到钱,村民就会埋怨。我得先试验一段时间。”
  杨桐叶四季常青,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加工卖钱。一年过去了,陈有花的杨桐生意日渐红火,隔三岔五就有车来进货。能干的陈有花,率先脱贫致富,在全村盖起了第一幢两层楼房,很是气派。村民看到有花靠树叶发家了,都说这个女人不简单,想跟她拜师学艺。
  看到时机成熟了,陈有花在村里办了个培训班,将大家带到山上,现场示范如何择叶,如何采摘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村民大致掌握了从选叶择枝、采摘到修剪、捆扎、定型、洒水,打包等一系列流程,有几个心灵手巧的村妇,扎得都快赶上有花了。
  产量不断增长,南宁那家外贸公司显得太小,要不了这么多货。有花后来结识了一家大型专营杨桐叶出口生意的公司老总,他建议:“你在村里成立个收购点,将所有产品统一收购起来,然后用车给我们送来,我们常年收购,越多越好!”老总的话,令陈有花眼前一亮,她决定自己不再从事生产,专做全村产品销售。这样她的杨桐产品收购公司应运而生,陈有花摇身变成了女老板,2004年,她销售收入30多万元,2005年,达到70多万元,2006年,突破100万元大关。
  为了避免乱采滥摘,破坏生态资源,在陈有花建议下,寻蓬村开始走上循环经济之路。在广西林学院教授指导下,500多亩人工培育的杨桐示范基地已种植成功。杨桐叶生意带动了一方经济,现在,桂平市紫荆镇成了中国杨桐叶重要出口基地,当地农民也告别了贫穷的生活。
其他文献
山东恳利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走过十年的辉煌历程,逐步发展成为注册资金5000万元,总资产2亿元,拥有员工800人,年生产60万吨复合肥的大型企业,产品远销31个省,1000多个网点,深受全国农民的喜爱。  公司以打造复合肥名牌产品为农村农业丰收为己任。公司研发和掌握了世界上高浓度复合肥生产核心技术,现生产复合肥、控释肥、高塔肥、有机、无机生物肥等100多个品种,产品符合环保要
期刊
摘要:通过对谷氨酸提取液和椰子水的组成成份分析,研究了原料浓度、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发酵时间对细菌纤维素的影响。在采用相同工艺条件时,谷氨酸提取液代替椰子水生产细菌纤维素,生产周期基本相同,虽然产量稍低,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关键词:谷氨酸提取液 椰子水 细菌纤维素    随着人们对均衡营养认识的提高以及膳食纤维作为第七大营养素的独特功效,作为膳食纤维的细菌纤维素的系列产品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期刊
1963年的额伦草原是那样美丽,碧绿的草场像修剪过的草毯子。远处,一层一层的山浪漾向云天交接的地方,绿草青山蓝蓝的天空,羊群和马群像大朵牡丹花一样盛开在草原上。   三个着蒙古装的猎人骑着快马急驰过一座山包,他们在追赶两只溃逃的狼。三天里野狼和他们一直像捉迷藏一样,时隐时现。作为经验丰富的草原猎人,他们还是从狼的粪便足迹里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一直紧追不舍。   这天他们终于追上了狼。在那道高高的山
期刊
在这间神秘的小屋里,主人张军天天琢磨着,短短一个月时间,竟然将8万元变成了一百万元,就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张军:“一下子的话,自己才带几万块钱过来,开张不到一个月,怎么会马上差不多变成百万富翁了。”  这个从八万变百万的事发生在1996年。当年的8月,在老家做生意失败的张军孤身一人从肇庆来到广州城,找到了当时在广州做服装生意的哥哥。  哥哥 张宪:“我说倒不如这样吧,以前老爹做的菜挺好的
期刊
傅然出生于1990年,家在安徽省黄山市。在即将升入高二的2006年夏天,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退学创业,用傅然自己的话说:“上大学不是惟一的出路,我要退学创业,先人一步实现梦想。”     退学创业     傅然从小就是一个不爱学习、不服管束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算突出,电脑知识却在班里数一数二,是个公认的“电脑迷”。他7岁时开始接触网络,渐渐显露出在电脑方面的天赋。慢慢地,傅然开始尝试制作网页,“瞬
期刊
他23岁赚到首个100万33岁做到了汽车用品老板   33岁,有的人还在寻觅努力的方向,有的人却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王汉荣就是后者。   28岁,他完成了从0到10000000的跨越,吃了深圳汽车用品超市的螃蟹,在宝安开设了当时全市最大的汽车用品中心,大到汽车轮胎、汽车音响,小到防滑垫、汽车香水等上万种汽车用品像普通超市一样敞开摆设、明码标价、自选销售,令消费者耳目一新。   23岁,他利用
期刊
提起海外制衣业,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一定会记得《北京人在纽约》。当时不少海外华人靠制衣厂发家。自从2002 年后,全球制衣基地移师中国,海外制衣业从业人士多数转了行,加拿大蒙特利尔制衣界的华人也为数不多了。不过,有一位华人还在继续镇守这个市场。   他从没开过制衣厂,但他仍旧能占据当地这个行业市场的1/ 4 强,营业额不降反升,店面也从一家扩到四家。这个人就是张伟文。     难民从零开始  
期刊
尽管一再低调,不想出名,刚刚登上“2008胡润百富榜”榜眼的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却并没有因此减少外界对他的关注程度。自百富榜提前曝光的那一天,杜双华的财富故事一直是不少人讨论的焦点。  正是由于杜双华的低调,使得媒体上鲜见杜双华创业经历的报道。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从有关负责人处获得一份杜双华的汇报材料,里面详尽记述了杜双华17年创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杜双华通过滚雪球的办法,创造了一笔又一笔的巨额
期刊
5月11日,郑州某知名大厦13楼,吴高远和与他同样年轻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忙碌着。“最近在准备都市网的改版,比较忙。”吴高远说。   吴高远,河南磐石网络发展有限公司ceo,都市网站长,记者网创始人,159.com的运营者。仅仅前两个头衔,就足以令他在河南互联网界声名鹊起。      炒“玉米”掘得第一桶金     吴高远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一个贫穷家庭里,在高中二年级时,吴高远被迫辍学。   辍学后的
期刊
从经营养鸡场起家,一对平凡的夫妻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1992年,景小空、龚万琼夫妻所在的厂开始走下坡路,他们决定自己打开一片新天地。1992年10月,景小空揣着刚领到手的50元生活费,匆匆前往四川省新津县“鹌鹑养殖大户”蔡保成家里学习鹌鹑养殖技术。蔡大哥慷慨地赊给他200只种蛋。抱着装了200只种蛋的纸箱辗转搭车往回赶,几百里路上,景小空不敢有丝毫的闪失。   谁知,就在孵化第二批鹌鹑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