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宣言》,作者陶行知,作为一篇驳论文,旨在号召教育者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本文观点鲜明,与所在单元前两篇观点辉映;论证严谨,可谓立驳有序、主次分明;语言精警而不失风趣,极具感染力和鼓动性。可以说,本文是对前面几篇课文的很好延展和补充,对学生进一步了解驳论文的一般特点,认识驳论文的特有魅力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放在本单元,恰如其分,适得其所,足见编者匠心之独运。
笔者对陶行知思想与实践颇感兴趣,研究过几年。恰逢接到一节公开课的执教任务,便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创造宣言》这一篇目。初读课文,便觉得有些变味,笔者就拿出《陶行知全集》(第四卷)核对,发现教材中的《创造宣言》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几处修改。
一、删改之处
1.删去开头有关“宗教家”“恋爱无上主义者”的两节文字。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现成之神来崇拜。(被删节)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被删节)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1]
2.将“万龙点睛”改为“画龙点睛”。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被改为“画龙点睛”)。[2]
3.将“惠能大师”改为“慧能大师”。
4.删去东山樵夫的故事中的两句话。
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3](被删节)
二、删改的合理性分析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原文、课文及文后“阅读提示”之后,经过比较、辨析、备课,感觉以上部分删改似有不妥。为了印证这种感觉,课前,笔者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课文理解的疑惑;课中,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研讨,实施教学。完成教学后,笔者认为,有关本文的删改工作可能存在以下不合理性:
1.开头突兀,读不通。因为课文中删掉了造神、造爱人的片段,于是,学生对于“教育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这句话的理解磕磕绊绊,不清楚该句两次提到“不是造神”“不是造爱人”是何缘故。作为文章的开头,就给读者这样突兀的印象,是有些不好的。
2.阻碍认知,读不懂。对于何谓“创造”,学生的一般认知便是创造发明,与陶行知的“创造出崇拜者”的理解是有较大差异的。从这个角度看,陶行知原文中列举的“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的几个事例,对学生打破自身理解,理解本文“创造”的涵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在全市是名列前茅的。课前提问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正因为此处删除了“宗教家”和“恋爱无上主义者”这两个“创造出崇拜者”的事例,85%的学生因此不能准确理解陶行知本篇中关于“创造”的涵义,对课文第6段平老静开肉包铺子的“创造”不解,对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也被称之为“创造”而疑惑,对“东山樵夫”为泰山剃头理发的“些微的创造”而想不通,进而读不懂全篇。非但学生读不懂,很多教师对此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另外,由于“东山樵夫”这一事例全程没有提到“创造”二字。加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且全程没有提到本体“教育者”,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其隐射的是教育者的行为,对于作者写作本段以论证教育者不创造的危害这一目的,能理解的学生更少。加之大部分学生对本文“创造”一词的不解,超过80%的学生对本段无感。观“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一句,东山樵夫因循守旧、无创造意识的特点十分凸显,作者嘲讽语气强烈,批判态度鲜明,且置于泰山的各种奇观之后,通过对比,通过排比,本可以为学生理解本段提供强有力的关键支撑。删除该句,就罔顾师生理解,罔顾陶行知大众化的演讲通俗易懂的一贯风格,让人扼腕。
3.表达生硬,读无味。最后,“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中的“万龙点睛”一词源自于对“画龙点睛”的活用,作者运用的是仿词修辞。仿词,常常打破语言的一般标准,能够产生语言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以新奇的心理体验。陶行知的众多作品中有此类现象,这也是他的语言的显著风格,如“田呆子”就变自“书呆子”,“三寸金头”由“三寸金莲”变化而来。此外,“万龙点睛”与前面的“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中的“万像同毁”是自然衔接、对应的,强调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对于学生群体的重要性。这些效果绝非“画龙点睛”一词能企及的。
4.“提示”矛盾,读不着。文后的阅读提示中说:“……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论证线索:先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为‘创造’。”其中提到的“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的“不同的人”,应该指的是原文中的宗教家、恋爱无上主义者、美术家罗丹。可是,课文中已经删掉了“宗教家”“恋爱无上主义者”的创造,仅剩下孤零零的罗丹了。这“阅读提示”中的“不同的人”在课文中已找不着了。顺便提一下,文下注释“有删节”这一说明不准确,欠妥。删节,意思是指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或比较次要的部分,出自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全唐文纪事》:“各书叙事过长者,止就原文酌为删节,不敢意为增改。”删改,顾名思义便是删除和改动。课文既然已将原文中的“万龙点睛”改成了“画龙点睛”,“惠能”改为“慧能”,那么,文下注释恐怕就不能用“有删节”,而建议用“有删改”。
为避免学生“审丑”而作出的删改,已经导致陶行知通俗易懂的文字变得艰涩,使陶行知幽默风趣的风格变得生硬,这对陶行知先生似有不公,对师生的理解也似有不便。
三、删改建议
首先,建议至少保留“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其次,建議保留“万龙点睛”;第三,建议保留“东山樵夫”故事中的两句话。
课堂上,在学生陷入课文内容理解的漩涡,纠结于何谓“创造”,纠结于樵夫的形象,纠结于本文的论述对象是普通大众还是教育者之时,笔者还原了以上三处原文,加以讨论,学生便渐渐明白了创造的内涵,渐渐知道了那些事例的论述价值,渐渐读懂了文后的阅读提示,进而深深感受到陶行知演讲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精警透彻的语言魅力。
《创造宣言》可谓经典之作,作为《陶行知全集》(第四卷)的开篇之作,也是《育才学校手册》的首篇,若要有删改,恐怕得谨慎,再谨慎些!
笔者对陶行知思想与实践颇感兴趣,研究过几年。恰逢接到一节公开课的执教任务,便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创造宣言》这一篇目。初读课文,便觉得有些变味,笔者就拿出《陶行知全集》(第四卷)核对,发现教材中的《创造宣言》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几处修改。
一、删改之处
1.删去开头有关“宗教家”“恋爱无上主义者”的两节文字。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现成之神来崇拜。(被删节)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被删节)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1]
2.将“万龙点睛”改为“画龙点睛”。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被改为“画龙点睛”)。[2]
3.将“惠能大师”改为“慧能大师”。
4.删去东山樵夫的故事中的两句话。
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3](被删节)
二、删改的合理性分析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原文、课文及文后“阅读提示”之后,经过比较、辨析、备课,感觉以上部分删改似有不妥。为了印证这种感觉,课前,笔者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课文理解的疑惑;课中,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研讨,实施教学。完成教学后,笔者认为,有关本文的删改工作可能存在以下不合理性:
1.开头突兀,读不通。因为课文中删掉了造神、造爱人的片段,于是,学生对于“教育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这句话的理解磕磕绊绊,不清楚该句两次提到“不是造神”“不是造爱人”是何缘故。作为文章的开头,就给读者这样突兀的印象,是有些不好的。
2.阻碍认知,读不懂。对于何谓“创造”,学生的一般认知便是创造发明,与陶行知的“创造出崇拜者”的理解是有较大差异的。从这个角度看,陶行知原文中列举的“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的几个事例,对学生打破自身理解,理解本文“创造”的涵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在全市是名列前茅的。课前提问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正因为此处删除了“宗教家”和“恋爱无上主义者”这两个“创造出崇拜者”的事例,85%的学生因此不能准确理解陶行知本篇中关于“创造”的涵义,对课文第6段平老静开肉包铺子的“创造”不解,对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也被称之为“创造”而疑惑,对“东山樵夫”为泰山剃头理发的“些微的创造”而想不通,进而读不懂全篇。非但学生读不懂,很多教师对此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另外,由于“东山樵夫”这一事例全程没有提到“创造”二字。加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且全程没有提到本体“教育者”,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其隐射的是教育者的行为,对于作者写作本段以论证教育者不创造的危害这一目的,能理解的学生更少。加之大部分学生对本文“创造”一词的不解,超过80%的学生对本段无感。观“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一句,东山樵夫因循守旧、无创造意识的特点十分凸显,作者嘲讽语气强烈,批判态度鲜明,且置于泰山的各种奇观之后,通过对比,通过排比,本可以为学生理解本段提供强有力的关键支撑。删除该句,就罔顾师生理解,罔顾陶行知大众化的演讲通俗易懂的一贯风格,让人扼腕。
3.表达生硬,读无味。最后,“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中的“万龙点睛”一词源自于对“画龙点睛”的活用,作者运用的是仿词修辞。仿词,常常打破语言的一般标准,能够产生语言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以新奇的心理体验。陶行知的众多作品中有此类现象,这也是他的语言的显著风格,如“田呆子”就变自“书呆子”,“三寸金头”由“三寸金莲”变化而来。此外,“万龙点睛”与前面的“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中的“万像同毁”是自然衔接、对应的,强调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对于学生群体的重要性。这些效果绝非“画龙点睛”一词能企及的。
4.“提示”矛盾,读不着。文后的阅读提示中说:“……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论证线索:先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为‘创造’。”其中提到的“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的“不同的人”,应该指的是原文中的宗教家、恋爱无上主义者、美术家罗丹。可是,课文中已经删掉了“宗教家”“恋爱无上主义者”的创造,仅剩下孤零零的罗丹了。这“阅读提示”中的“不同的人”在课文中已找不着了。顺便提一下,文下注释“有删节”这一说明不准确,欠妥。删节,意思是指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或比较次要的部分,出自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全唐文纪事》:“各书叙事过长者,止就原文酌为删节,不敢意为增改。”删改,顾名思义便是删除和改动。课文既然已将原文中的“万龙点睛”改成了“画龙点睛”,“惠能”改为“慧能”,那么,文下注释恐怕就不能用“有删节”,而建议用“有删改”。
为避免学生“审丑”而作出的删改,已经导致陶行知通俗易懂的文字变得艰涩,使陶行知幽默风趣的风格变得生硬,这对陶行知先生似有不公,对师生的理解也似有不便。
三、删改建议
首先,建议至少保留“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其次,建議保留“万龙点睛”;第三,建议保留“东山樵夫”故事中的两句话。
课堂上,在学生陷入课文内容理解的漩涡,纠结于何谓“创造”,纠结于樵夫的形象,纠结于本文的论述对象是普通大众还是教育者之时,笔者还原了以上三处原文,加以讨论,学生便渐渐明白了创造的内涵,渐渐知道了那些事例的论述价值,渐渐读懂了文后的阅读提示,进而深深感受到陶行知演讲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精警透彻的语言魅力。
《创造宣言》可谓经典之作,作为《陶行知全集》(第四卷)的开篇之作,也是《育才学校手册》的首篇,若要有删改,恐怕得谨慎,再谨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