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在学校里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如何对待学困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本文从学困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应该如何善待学困生,以期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进而真正帮助到学困生群体。
[关键词]善待 学困生 对策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学校里,在家庭中,甚至在社会上,学困生的人格尊严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伤害。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学困生的存在,根据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方案。
一、学困生的表现
学困生或许是因为天资欠缺,或许是因为贪玩、不懂事,或许是因为基础差,等等原因,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具体表现为:灰心丧气,缺乏学习勇气;虚荣心强,偶受挫折便一蹶不振;情结急剧波动,直至放弃学习。学困生由于长期在学习上没有自我满足感,会尝试从其他的方面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时候可能会做一些过激的事情,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
就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而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抑郁、焦虑、逃避、恐惧、烦躁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针对“学困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学困生教育的策略
认识到如果不善待学困生,让他们在自己的自卑心中毁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应该尽全力的去善待学困生,让他们感觉自己被重视。具体有如下措施:
1.正确对待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不能只凭一次考试分数、一科考试成绩,要看到学生的变化,是进步还是后退,正确对待分数。要淡化学生的成绩优劣。传统的教育制度,一般都运用考试的手段,按分数给学生排队。这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前途作出的裁决极大地摧残了学生的自尊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破坏了相当数量学生的自信力。
2.多奖励,多鼓励学困生。教师们经常是只奖励优等生,让学困生们感到自己距离领奖台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渺茫,从而缺乏了上进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希望。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有一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比不上别人,但有的劳动方面特别卖力,不怕脏;有些学困生平常很讲礼貌,对人很热情;有些在跑步项目上有明显优势;有些画画特别出色。如果教师们会善于激发他们,说不定他们会是某方面的人才,很多的“千里马”没被发掘出来。所以班级也好,全校也好,设奖应多设多一些,如进步奖,听话奖,劳动先锋,体育明星等等。顾及到方方面面,这样才真真正正是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方针。
同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们上课应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不能只顾优等生,不理学困生,设计的问题要有浅有深,难易适中,给学困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参与课堂教学。这是教师们应尽的义务,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水平的一杆标尺。
3.完善评价体制,发现“闪光点”,消除自卑心理。很多家长都说“有些时候孩子是最听老师话的”。这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为“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内部状态(心理状态)不是自发的,是在教学环境影响下出现的。实践证明:原来那种对“学困生”的作业成绩评价一味地采用“不及格、太差”等词语,虽然能让他们从“望分生畏”的心理压力中摆脱出来,但一个个表示强烈思想感情且语气加重的“太差!重写!不及格!”等词语同样不同程度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现在对凡60分以下的“学困生”作业一律采用“加油!使把劲!有点进步!”等词语评价,再加上一些刺激性的作业批语:“××同学,你这次作业多对了两道题,老师真为你高兴,希望你以后更认真细心点,争取多对三道、四道行吗?老师相信你会成功!”这样,能让学生从激发、鼓励性的无声语言中不仅看到自己的差距,而且让他们通过这些词语的“透视”似乎看到了老师那亲切、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从而变“自卑”为“动力”,达到师生情感的和谐与默契。让他们找到自信,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希望,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激发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4.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
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当前教育领域必须正视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千头万绪。但其根子还在于教育的体制的创新。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让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善待 学困生 对策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学校里,在家庭中,甚至在社会上,学困生的人格尊严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伤害。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学困生的存在,根据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方案。
一、学困生的表现
学困生或许是因为天资欠缺,或许是因为贪玩、不懂事,或许是因为基础差,等等原因,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具体表现为:灰心丧气,缺乏学习勇气;虚荣心强,偶受挫折便一蹶不振;情结急剧波动,直至放弃学习。学困生由于长期在学习上没有自我满足感,会尝试从其他的方面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时候可能会做一些过激的事情,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
就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而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抑郁、焦虑、逃避、恐惧、烦躁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针对“学困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学困生教育的策略
认识到如果不善待学困生,让他们在自己的自卑心中毁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应该尽全力的去善待学困生,让他们感觉自己被重视。具体有如下措施:
1.正确对待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不能只凭一次考试分数、一科考试成绩,要看到学生的变化,是进步还是后退,正确对待分数。要淡化学生的成绩优劣。传统的教育制度,一般都运用考试的手段,按分数给学生排队。这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前途作出的裁决极大地摧残了学生的自尊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破坏了相当数量学生的自信力。
2.多奖励,多鼓励学困生。教师们经常是只奖励优等生,让学困生们感到自己距离领奖台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渺茫,从而缺乏了上进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希望。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有一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比不上别人,但有的劳动方面特别卖力,不怕脏;有些学困生平常很讲礼貌,对人很热情;有些在跑步项目上有明显优势;有些画画特别出色。如果教师们会善于激发他们,说不定他们会是某方面的人才,很多的“千里马”没被发掘出来。所以班级也好,全校也好,设奖应多设多一些,如进步奖,听话奖,劳动先锋,体育明星等等。顾及到方方面面,这样才真真正正是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方针。
同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们上课应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不能只顾优等生,不理学困生,设计的问题要有浅有深,难易适中,给学困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参与课堂教学。这是教师们应尽的义务,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水平的一杆标尺。
3.完善评价体制,发现“闪光点”,消除自卑心理。很多家长都说“有些时候孩子是最听老师话的”。这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完善等级制评价”就是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为“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内部状态(心理状态)不是自发的,是在教学环境影响下出现的。实践证明:原来那种对“学困生”的作业成绩评价一味地采用“不及格、太差”等词语,虽然能让他们从“望分生畏”的心理压力中摆脱出来,但一个个表示强烈思想感情且语气加重的“太差!重写!不及格!”等词语同样不同程度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现在对凡60分以下的“学困生”作业一律采用“加油!使把劲!有点进步!”等词语评价,再加上一些刺激性的作业批语:“××同学,你这次作业多对了两道题,老师真为你高兴,希望你以后更认真细心点,争取多对三道、四道行吗?老师相信你会成功!”这样,能让学生从激发、鼓励性的无声语言中不仅看到自己的差距,而且让他们通过这些词语的“透视”似乎看到了老师那亲切、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从而变“自卑”为“动力”,达到师生情感的和谐与默契。让他们找到自信,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希望,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激发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4.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
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当前教育领域必须正视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千头万绪。但其根子还在于教育的体制的创新。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让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