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拓展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拓展,并不是教师教学就必须有拓展环节,拓展与否是看能否理解、深化、促进阅读。但是,我们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无度拓展,喧宾夺主。现在的课堂发现拓展的内容相当丰富,花大量时间搜集、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汇报,甚至脱离了文本,而学生没有时间朗读、探究甚至理解文本,没有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课堂生命力的体现。可能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收集到了很多课外资源,这些资源他不忍心忍痛割爱,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把它全搬到了课堂里。比如一篇二年級学的《山行》这首诗,老师一会儿是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一会儿介绍诗人杜牧的一些生平,一会儿又拓展到许多有关秋天的诗歌。但是一堂课下来,孩子连《山行》这首诗都不能背下来,更谈不上正确的抄写下来。
2.无序拓展,得不偿失。教学的环节设计很巧妙,拓展的内容很丰富,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文体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而且也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的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固有知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可以说无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3.无效拓展,不顾生成。有些课堂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就忽略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可能这些资料孤立地看是很好,但是如果在学生这个年龄段,放到这个课堂就背离了教学目标,没有效果。有些老师为了让孩子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引进了一些常识性的资料内容。比如说一年级学习《棉花姑娘》这一课,老师就在课堂上介绍了七星瓢虫、蚜虫等等一些知识,这些课外资源的引进对学生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少帮助,所以我们课外资源到底要引入哪些内容,这些都是一线老师感到比较困惑的。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是不是每堂课都必须拓展?我们为什么拓展?拓展什么?怎样拓展?我们该在什么地方进行拓展?正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1.确立拓展的走向
每篇文本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拓展资源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帮助师生清楚地把握各个领域应达到的要求,针对性强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各个领域的目标得以落实,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完整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全面育人,纠正了学科教学就是育智的片面认识,把育德、育智、育能、益心有机地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以及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字词教学、朗读教学、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和情意目标,清楚地呈现出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那么在选择拓展内容的时候就要看能否完成这些任务,能否让目标更容易达成。有的时候教学目标如果制订得不太合理,那运用拓展的内容可能就不好去把握了。所以一定要正确定位目标,明确为什么而拓展。
2.挖掘拓展的内容
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何时拓展,拓展什么,拓展多少,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把握。文本中有的应拓展在文章的空白点,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迭起;有的应该拓展在关键处,易化文本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有的应该拓展在文章的矛盾处,体现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思维,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务必要坚持以文本为本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3.提升拓展的内涵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让知识能延伸,让奇怪感能深化,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以此为方向,那么我们的拓展就是有效的拓展,我们的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了真实的语文教学。相信只有在现实的课堂里,我们的拓展才能够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建梅;关注课外阅读评价引领学生畅享阅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
[2]朱丹梅;让“拓展”走向“有效”[J];文教资料;2015(28)
河南省驻马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类别:非资助课题;课题名称:中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ZJKYKT2017-119。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拓展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拓展,并不是教师教学就必须有拓展环节,拓展与否是看能否理解、深化、促进阅读。但是,我们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无度拓展,喧宾夺主。现在的课堂发现拓展的内容相当丰富,花大量时间搜集、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汇报,甚至脱离了文本,而学生没有时间朗读、探究甚至理解文本,没有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课堂生命力的体现。可能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收集到了很多课外资源,这些资源他不忍心忍痛割爱,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把它全搬到了课堂里。比如一篇二年級学的《山行》这首诗,老师一会儿是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一会儿介绍诗人杜牧的一些生平,一会儿又拓展到许多有关秋天的诗歌。但是一堂课下来,孩子连《山行》这首诗都不能背下来,更谈不上正确的抄写下来。
2.无序拓展,得不偿失。教学的环节设计很巧妙,拓展的内容很丰富,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文体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而且也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的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固有知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可以说无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3.无效拓展,不顾生成。有些课堂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就忽略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可能这些资料孤立地看是很好,但是如果在学生这个年龄段,放到这个课堂就背离了教学目标,没有效果。有些老师为了让孩子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引进了一些常识性的资料内容。比如说一年级学习《棉花姑娘》这一课,老师就在课堂上介绍了七星瓢虫、蚜虫等等一些知识,这些课外资源的引进对学生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少帮助,所以我们课外资源到底要引入哪些内容,这些都是一线老师感到比较困惑的。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是不是每堂课都必须拓展?我们为什么拓展?拓展什么?怎样拓展?我们该在什么地方进行拓展?正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1.确立拓展的走向
每篇文本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拓展资源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帮助师生清楚地把握各个领域应达到的要求,针对性强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各个领域的目标得以落实,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完整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全面育人,纠正了学科教学就是育智的片面认识,把育德、育智、育能、益心有机地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以及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字词教学、朗读教学、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和情意目标,清楚地呈现出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那么在选择拓展内容的时候就要看能否完成这些任务,能否让目标更容易达成。有的时候教学目标如果制订得不太合理,那运用拓展的内容可能就不好去把握了。所以一定要正确定位目标,明确为什么而拓展。
2.挖掘拓展的内容
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何时拓展,拓展什么,拓展多少,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把握。文本中有的应拓展在文章的空白点,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迭起;有的应该拓展在关键处,易化文本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有的应该拓展在文章的矛盾处,体现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思维,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务必要坚持以文本为本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3.提升拓展的内涵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让知识能延伸,让奇怪感能深化,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以此为方向,那么我们的拓展就是有效的拓展,我们的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了真实的语文教学。相信只有在现实的课堂里,我们的拓展才能够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建梅;关注课外阅读评价引领学生畅享阅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
[2]朱丹梅;让“拓展”走向“有效”[J];文教资料;2015(28)
河南省驻马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类别:非资助课题;课题名称:中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ZJKYKT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