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宋时期是草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张旭和黄庭坚是唐宋草书代表人物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二人草书笔用笔不同,以及对风格面貌的影响。最后通过二人草书比较分析得出对当代草书创作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张旭;黄庭坚;用笔比较;启示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国力强盛,加之帝王的喜好与倡导,借助书法上可入仕,下可修身,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狂草也在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受到禅宗思想影响,“尚意”书风出现。唐宋时期也出现两次草书高潮,涌现出一大批草书大家,其中张旭和黄庭坚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书风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旭草书代表作有《古诗四帖》、《肚痛贴》、《大草千字文》等,黄庭坚草书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笔者从各自代表作中选取内容,进行用笔分析比较。在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中。用笔历来被书家当作书法的核心问题来对待。要了解唐宋草书代表人物的张旭和黄庭坚,首先要分析他们的用笔特点,最直接最本质。下面笔者从两位书家草书用笔中的点画和笔法分别比较论述。
(一)点画比较——张旭“化点为线”与黄庭坚“点、线、面组合”
用笔首先可以说是具体笔画的组合使用,一点一画从作品中具体可见,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书家具体的用笔方式和特点。从张旭、黄庭坚的草书中可以看到:张旭的线条丰腴遒劲、流畅、内敛;用笔特征以中锋铺毫行笔为主,偶有侧锋为之。实转处以圆转用笔为主、方折用笔为辅,且粗细对比较黄庭坚不明显;节奏的变化依靠字的大小,外轮廓的开合。其次是单字内空白的疏密、用笔的方圆、笔画的长短、结字的欹侧的对比,最后依靠长线条的连绵回绕来实现。黄庭坚的线条圆劲厚实、古媚恣放,其行笔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以篆隶笔意行之,元气内涵。但黄庭坚的用笔跌宕奇逸,摆动强烈,时而化线为点,时而又加强横线的开张,使字内点画对比关系更加强烈。将点、线、面有机的组织到一起,增强了作品构成元素的丰富性。在张旭的作品中笔画组合更强调“线”的意义,张旭善于将作品中的“点”化为“线”,即使在牵丝和连带处也连接成了线,成为其行笔的一部分。张旭受到王献之“一笔书”的影响,张旭的线条注重纵势的长线条和线条连贯呼应,多连少断,在线条的提按上也不比黄庭坚那样强烈,对提按进行弱化,这样使得笔画间和单字间的界限也不会那么明显,从上至下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艺术感觉。明董其昌说张旭的草书是“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张旭满纸烟云的艺术效果就在线条的连绵、回环中出现了。
在处理点画组合关系上,黄庭坚与张旭不同,黄庭坚在线条的表达上断连对比强烈。喜欢把线处理成“点”或“短横。有时相反,把短线夸张突出纵势或横式的短线,使长者更长,短者更短。这是唐代草书点画组合关系所不具备的,更体现了“点”的魅力和“点、线”组合关系的丰富性。在黄庭坚的大草作品中,沃兴华先生在《书法技法通论》中说:“书法作品的精神离不开点的提醒。”可见点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黃庭坚的草书作品节奏对比强烈,气势如长枪大戟般开张,这与其大量和善于用点是分不开的。点、线、面的结合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形式构成语言,更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二)笔法比较——张旭“平动、绞转”与黄庭坚“提按、顿挫”
张怀瓘在《书断》有关叙述韦诞的话“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不同时代的工具材料会对书写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因素。唐代毛笔以硬毫短锋为主,其制作材料多为兔毫、鹿毛等。其笔笔的特性是笔毫较硬、弹性较强、笔锋很短、蓄墨量少,用唐代毛笔书写的线条表现为劲挺、凝练、古涩。到了五代两宋制笔有了更大发展,出现“诸葛笔”。这种毛笔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蓄墨量大、书写流畅的特点。加上山谷执笔方法是悬腕高执笔,这样执笔可以保证较大的运动幅度,使笔势更加开张。所以黄庭坚的线条提按对比强烈,跌宕起伏,开合明显,气势磅礴。
邱振中先生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中认为:“所有的笔法都能分解为绞转、提按、平动这三种基本的运动,任何复杂的笔法,都可以由这三种基本的运动组合而成”。自 1981 年在《书法研究》发表以来,邱先生的观点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也将邱先生的观点作为依据来对张旭和黄庭坚的草书笔法进行比较。上面提到张旭在用笔上弱化提按,在“点”的处理上经常靠连带处理成线。这样在用笔上的提按幅度不会太大,所以张旭的笔法以平动为主。有些铺毫转动时用了绞转笔法。而平动和绞转笔法最早源于篆书,所以张旭的线条肥劲具有篆籀之气。因而张旭草书在笔画上强调“线”,在笔法上强调平动和绞转。
黄庭坚在笔法上与张旭截然不同,黄庭坚更强调线条的提按、顿挫,故其草书跌宕奇逸、变化丰富,具有一种奔放的情怀。黄庭坚在毛笔的按顿挫也使线条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张旭的笔法以平动和绞转为主,因而线条圆劲厚实倾向于内在,反观黄庭坚在笔法上强化提按顿挫,故其书法倾向奔放的外在。而且黄庭坚在长笔画中的提按丰富了线条的语言,增加作品本身的趣味和美感让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黄庭坚草书中的提按笔法的产生也不是凭空而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唐代以前包括唐代的草书,都处在自身的完善发展中,除了受到篆隶的影响外,很少有楷书和行书的影响。唐代楷书成熟,且发展到了鼎峰。后世的书家学习书法时都会受到楷书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将楷书作为学习草书的必要基础,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苏轼也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由此可见,楷书已深入人心,成为学习书法的基础。楷书在笔法上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提按的强调,在具体的点画形态中“点”和“顿”的进行大量的使用,所以山谷大草在点画上都强化了提按关系,让草书更具有“点”和“线”的构成意义,丰富了草书的艺术语言。
通过张、黄二人草书用笔比较得到一些草书创作启示。首先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这样才能形成自己追求的草书风格面貌。是张旭的连绵不绝,一泄直下的草书风格,亦或是黄庭坚气势开张,奇崛跌宕的艺术风格。其次找到适合自己作草的书写工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工具特点也对其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当代草圣林散之老人在作草喜爱用长锋羊毫,形成了苍浑凝涩的线条。最后作为书者我们要提高自己综合文化素养。欧阳中石先生曾说“文以载道、书以焕彩”,由技入道,书法最后无不是表现内心。这需要我们的经历、才学、高度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书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书法技法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46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张怀瓘《书断》[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6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9
[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黄庭坚《论书》[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55
[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苏轼《论书》[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4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关键词:张旭;黄庭坚;用笔比较;启示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国力强盛,加之帝王的喜好与倡导,借助书法上可入仕,下可修身,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狂草也在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受到禅宗思想影响,“尚意”书风出现。唐宋时期也出现两次草书高潮,涌现出一大批草书大家,其中张旭和黄庭坚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书风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旭草书代表作有《古诗四帖》、《肚痛贴》、《大草千字文》等,黄庭坚草书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笔者从各自代表作中选取内容,进行用笔分析比较。在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中。用笔历来被书家当作书法的核心问题来对待。要了解唐宋草书代表人物的张旭和黄庭坚,首先要分析他们的用笔特点,最直接最本质。下面笔者从两位书家草书用笔中的点画和笔法分别比较论述。
(一)点画比较——张旭“化点为线”与黄庭坚“点、线、面组合”
用笔首先可以说是具体笔画的组合使用,一点一画从作品中具体可见,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书家具体的用笔方式和特点。从张旭、黄庭坚的草书中可以看到:张旭的线条丰腴遒劲、流畅、内敛;用笔特征以中锋铺毫行笔为主,偶有侧锋为之。实转处以圆转用笔为主、方折用笔为辅,且粗细对比较黄庭坚不明显;节奏的变化依靠字的大小,外轮廓的开合。其次是单字内空白的疏密、用笔的方圆、笔画的长短、结字的欹侧的对比,最后依靠长线条的连绵回绕来实现。黄庭坚的线条圆劲厚实、古媚恣放,其行笔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以篆隶笔意行之,元气内涵。但黄庭坚的用笔跌宕奇逸,摆动强烈,时而化线为点,时而又加强横线的开张,使字内点画对比关系更加强烈。将点、线、面有机的组织到一起,增强了作品构成元素的丰富性。在张旭的作品中笔画组合更强调“线”的意义,张旭善于将作品中的“点”化为“线”,即使在牵丝和连带处也连接成了线,成为其行笔的一部分。张旭受到王献之“一笔书”的影响,张旭的线条注重纵势的长线条和线条连贯呼应,多连少断,在线条的提按上也不比黄庭坚那样强烈,对提按进行弱化,这样使得笔画间和单字间的界限也不会那么明显,从上至下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艺术感觉。明董其昌说张旭的草书是“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张旭满纸烟云的艺术效果就在线条的连绵、回环中出现了。
在处理点画组合关系上,黄庭坚与张旭不同,黄庭坚在线条的表达上断连对比强烈。喜欢把线处理成“点”或“短横。有时相反,把短线夸张突出纵势或横式的短线,使长者更长,短者更短。这是唐代草书点画组合关系所不具备的,更体现了“点”的魅力和“点、线”组合关系的丰富性。在黄庭坚的大草作品中,沃兴华先生在《书法技法通论》中说:“书法作品的精神离不开点的提醒。”可见点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黃庭坚的草书作品节奏对比强烈,气势如长枪大戟般开张,这与其大量和善于用点是分不开的。点、线、面的结合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形式构成语言,更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二)笔法比较——张旭“平动、绞转”与黄庭坚“提按、顿挫”
张怀瓘在《书断》有关叙述韦诞的话“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不同时代的工具材料会对书写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因素。唐代毛笔以硬毫短锋为主,其制作材料多为兔毫、鹿毛等。其笔笔的特性是笔毫较硬、弹性较强、笔锋很短、蓄墨量少,用唐代毛笔书写的线条表现为劲挺、凝练、古涩。到了五代两宋制笔有了更大发展,出现“诸葛笔”。这种毛笔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蓄墨量大、书写流畅的特点。加上山谷执笔方法是悬腕高执笔,这样执笔可以保证较大的运动幅度,使笔势更加开张。所以黄庭坚的线条提按对比强烈,跌宕起伏,开合明显,气势磅礴。
邱振中先生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中认为:“所有的笔法都能分解为绞转、提按、平动这三种基本的运动,任何复杂的笔法,都可以由这三种基本的运动组合而成”。自 1981 年在《书法研究》发表以来,邱先生的观点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也将邱先生的观点作为依据来对张旭和黄庭坚的草书笔法进行比较。上面提到张旭在用笔上弱化提按,在“点”的处理上经常靠连带处理成线。这样在用笔上的提按幅度不会太大,所以张旭的笔法以平动为主。有些铺毫转动时用了绞转笔法。而平动和绞转笔法最早源于篆书,所以张旭的线条肥劲具有篆籀之气。因而张旭草书在笔画上强调“线”,在笔法上强调平动和绞转。
黄庭坚在笔法上与张旭截然不同,黄庭坚更强调线条的提按、顿挫,故其草书跌宕奇逸、变化丰富,具有一种奔放的情怀。黄庭坚在毛笔的按顿挫也使线条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张旭的笔法以平动和绞转为主,因而线条圆劲厚实倾向于内在,反观黄庭坚在笔法上强化提按顿挫,故其书法倾向奔放的外在。而且黄庭坚在长笔画中的提按丰富了线条的语言,增加作品本身的趣味和美感让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黄庭坚草书中的提按笔法的产生也不是凭空而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唐代以前包括唐代的草书,都处在自身的完善发展中,除了受到篆隶的影响外,很少有楷书和行书的影响。唐代楷书成熟,且发展到了鼎峰。后世的书家学习书法时都会受到楷书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将楷书作为学习草书的必要基础,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苏轼也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由此可见,楷书已深入人心,成为学习书法的基础。楷书在笔法上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提按的强调,在具体的点画形态中“点”和“顿”的进行大量的使用,所以山谷大草在点画上都强化了提按关系,让草书更具有“点”和“线”的构成意义,丰富了草书的艺术语言。
通过张、黄二人草书用笔比较得到一些草书创作启示。首先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这样才能形成自己追求的草书风格面貌。是张旭的连绵不绝,一泄直下的草书风格,亦或是黄庭坚气势开张,奇崛跌宕的艺术风格。其次找到适合自己作草的书写工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工具特点也对其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当代草圣林散之老人在作草喜爱用长锋羊毫,形成了苍浑凝涩的线条。最后作为书者我们要提高自己综合文化素养。欧阳中石先生曾说“文以载道、书以焕彩”,由技入道,书法最后无不是表现内心。这需要我们的经历、才学、高度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书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书法技法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46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张怀瓘《书断》[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6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9
[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黄庭坚《论书》[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55
[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苏轼《论书》[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4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