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华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公民,因此教授与传承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了解的减少及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淡化更加凸显了文化教学及传承的必要性。本文对海外华文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关教学的想法与建议,以期为华文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华文教育 文化认同 文化教学
华文教育指的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林蒲田,1995:8),它由华侨教育演变而来。自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了明诚书院以来,海外华文教育已走过了300多个春秋,其地域遍布世界五大洲,尤以东南亚最为突出。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汉语热”的升温,海外华文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无论哪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文化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与目的,文化传承更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华文教育已经开始转向华语教育(蔡振翔,1996),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也逐渐淡化,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问题与挑战,文化教学的地位与重要性愈显突出。
一、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
(一)华文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相关。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说过“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具有的是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生物遗传功能”;邢福义(1990)认为“语言是一种制度文化,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有赖于语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但是语言不等同于文化,它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掌握了语言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文化,而不了解文化内涵也就不能真正地学好一门语言。
海外华文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华人和华侨子女,华文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从而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公民。很多华侨华人在语言方面还保留着自己的方言,对学习汉语有重要的帮助,但是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会逐渐减少。华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及文化两个部分,但是更应该注重文化传承部分。因此,无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还是从华文教育的性质角度来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传承都是极其必要的。
(二)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淡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政策上不支持双重国籍,很多华侨加入了所在国国籍成为了外籍华人。而国外很多国家对中国持有排斥倾向,对华侨华人及华文教育均采取了很多限制政策。为了生存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在政治身份与内心情感上都逐渐倾向于所在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对其认同也逐渐淡化。第一、二代的华侨华人在文化认同方面情况较为良好,但是由于受所在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新一代移民及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实在堪忧。
不少学者对华侨华人的文化了解与认同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与分析。1991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史大学院合作,在大岷区华校中进行了“菲律宾华文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其结果表明“菲华年轻一代,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明显地倾向于自己的国家菲律宾;他们在语言习惯上也认同于当地。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希望接受华文教育,保留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祖籍国的中国,仍抱有传统的好感”(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1996)。2005年,厦门大学社会学系部分研究生对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习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汉语进修团”150多名学生进行了学习背景及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他们的祖辈、父辈在努力地营造和传递着其中国情和中华文化,事实上,这些华裔青少年大多是在被动地学习汉语”(刘朝晖、余云平、陈奕容,2000)。章石芳、卢飞斌(2009)也对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菲华青少年对祖籍国认知日益忽视、情感日益淡漠、中国主流宗教信仰也渐行渐远,其身上华族气息已日趋微弱”,但他们同时“对中华民族特色习俗表现出很高的认同感,对中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评价颇高”(章石芳、卢飞斌,2009)。陈之权(2008)对新加坡中学生华族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参与调查的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呈现出知识不平衡的现象,学生对传统习俗最为熟悉,对传统道德及价值观也有相当的认识,但在中华文学方面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极为不足”。(陈之权,2008)
以上均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华裔学生进行的调查。庄国土(2002)对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南亚华人国家的认同,从认同中国逐渐转为认同当地,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中华民族转为认同华人族群”“华人融合于当地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也渐行渐远”(庄国土,2002)。这些都表明,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尤其是新一代华侨华人正逐渐转向认同于所在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十分肤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较薄弱;但他们也希望接受华文教育,对祖籍国抱有好感,这其中有个人的内在认同因素,但更多的都是由于接受了父母及长辈的希望与要求,或者是看到了汉语的实用性及工具性才愿意接受华文教育的。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东南亚地区,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侨华人在当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认同也都逐渐倾向于所在国,“不少华裔新生代产生出一种‘民族认同疲惫’的心态,‘不愿做华人’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还相当严重”(陈荣岚,2007:124)。这种趋势也显示了海外华文教育中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承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教学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培养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及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华侨华人多年在外,虽容易受到异地文化的影响,但从祖辈、父辈那里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了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对祖籍国及其文化产生了好奇与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华文教育中进行文化教学与传播,有助于帮助华侨华人了解与掌握中华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团结,提高族群认同感及民族认同感。 其次,文化教学与传承有利于培养华侨华人的学习兴趣。华侨华人往往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通常更愿意学习与使用当地语言,而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相比之下,愿意学习汉语的华裔学生越来越少,很多都是在祖辈、父辈的要求下或者是看到了汉语的实用性才学习汉语。对汉语缺乏兴趣与激情导致他们认为汉语难学,学习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最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和健全华裔学生的人格。中华民族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勤俭刻苦、坚韧谦卑的民族,这在海外华侨华人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新一代的华裔青少年从小就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无法体会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缺乏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缺乏忠厚大度的为人态度,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华文教学过程中,让华裔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精神,如吃苦耐劳、忠厚谦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等文化精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助于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张占一(1987)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交际文化。”(张占一,1987)“所谓‘交际文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吕必松,1990)
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知识文化教学和交际文化教学。而华裔学生学习汉语及文化往往更多地关注与当前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因此交际文化教学占据主要地位。教学时要注意灵活讲解汉语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等包含的交际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减少交际障碍,帮助华裔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内涵。
知识文化在文化教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知识文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人情、制度国情与历史传承。知识文化主要包括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历史更迭及历史人物、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工艺服饰、饮食文化、各类艺术、文学作品、科学技术、地理概况等。
另外,在初级阶段时,应更注重交际文化教学,到了中高级阶段,可以适当增加具有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内容,如成语典故、格言警句、新词新语等,使文化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文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在华文教学中无疑是主导地位,但是文化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其形式应该多样化。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及交际文化产生初步的了解,要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认识,就要利用其他方式辅助教学。如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讲座,让学生参与讨论,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举办中华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参加戏曲、武术、绘画、舞蹈、乐器等表演节目;也可举办汉语情景话剧比赛等节目,增加学生对交际文化的理解;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到中国旅游,以获得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这些间接的文化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
(三)文化教学的时代性与本土化
华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华侨华人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为所在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因此,文化教学要考虑实用性、时代性及与当地文化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文化教学要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所谓的中华文化传播与传承,不是将所有的中华文化强加于人,而是要考虑华侨华人的生存环境,以华人文化为出发点,对中华文化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使学生能够吸取适合时代需要的、对他们今后在当地谋生和发展有用的传统文化精髓,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文化教学的时代性与本土化的倾向对教材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材很多都是采用中国(包括港澳台)编写的教材。一些当地华文学校、华人社团或个人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未能较好地与当地社会及华人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也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具有时代性与本土化的教材亟待研发。从文化教学而言,教材编写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语言教材中导入文化因素,一是编写专门的文化教材或文化读物,编写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时代性、本土化”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知识储备而言,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汉语言知识,也要拥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及当地文化知识。就教学技能而言,教师不能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另外,教师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时代性”的要求。
(四)充分挖掘华裔学生的中华文化基因
虽然华侨华人迁居国外多年,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新一代华人,他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逐渐减少,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从祖辈、父辈那里接触过有关中国的信息。他们祖辈、父辈身上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在家庭生活中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思想与言行举止,所以华裔学生身上带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基因。因此,在华文文化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能够减少浪费,也能在此基础上深化文化教学。
(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学交流及合作
长期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仅是针对文化教学而言的,整个华文教育都应如此。
另外,要加强同中国(包括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海内外学者应当联合研发编写适合当地的本土化华文教材,引进中国教师,加强对本地华文教师的培训,不断改善当前华文教育状况,使华文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四、结语
文化教学与传承在华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了解的减少及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淡化更是凸显了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目前,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本土化华文教材缺乏等,这些都影响着华文教育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文化教学及传承。因此,海内外人士应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华文教育沿着成熟的轨迹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振翔.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
(2).
[2]陈荣岚.全球化与本土化: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厦
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陈之权.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谈当前新加坡华文课程的文化成效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董于雯.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文化导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
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
[5]金宁.关于华裔学生文化教学的若干探讨[J].华侨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4,(3).
[6]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
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
[7]林蒲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8]刘朝晖,俞云平,陈奕容.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汉语进修团学习评
估报告[J].海外华文教育,2000,(2).
[9]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90,(2).
[10]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
[1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12]章石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3]张占一.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A].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
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14]朱晓文.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理论界,2006,(1).
[15]庄国土.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J].厦门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张文英 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005)
关键词:华文教育 文化认同 文化教学
华文教育指的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林蒲田,1995:8),它由华侨教育演变而来。自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了明诚书院以来,海外华文教育已走过了300多个春秋,其地域遍布世界五大洲,尤以东南亚最为突出。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汉语热”的升温,海外华文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无论哪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文化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与目的,文化传承更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华文教育已经开始转向华语教育(蔡振翔,1996),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也逐渐淡化,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问题与挑战,文化教学的地位与重要性愈显突出。
一、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
(一)华文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相关。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说过“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具有的是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生物遗传功能”;邢福义(1990)认为“语言是一种制度文化,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有赖于语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但是语言不等同于文化,它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掌握了语言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文化,而不了解文化内涵也就不能真正地学好一门语言。
海外华文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华人和华侨子女,华文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从而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公民。很多华侨华人在语言方面还保留着自己的方言,对学习汉语有重要的帮助,但是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会逐渐减少。华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及文化两个部分,但是更应该注重文化传承部分。因此,无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还是从华文教育的性质角度来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传承都是极其必要的。
(二)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淡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政策上不支持双重国籍,很多华侨加入了所在国国籍成为了外籍华人。而国外很多国家对中国持有排斥倾向,对华侨华人及华文教育均采取了很多限制政策。为了生存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在政治身份与内心情感上都逐渐倾向于所在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对其认同也逐渐淡化。第一、二代的华侨华人在文化认同方面情况较为良好,但是由于受所在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新一代移民及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实在堪忧。
不少学者对华侨华人的文化了解与认同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与分析。1991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史大学院合作,在大岷区华校中进行了“菲律宾华文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其结果表明“菲华年轻一代,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明显地倾向于自己的国家菲律宾;他们在语言习惯上也认同于当地。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希望接受华文教育,保留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祖籍国的中国,仍抱有传统的好感”(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1996)。2005年,厦门大学社会学系部分研究生对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习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汉语进修团”150多名学生进行了学习背景及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他们的祖辈、父辈在努力地营造和传递着其中国情和中华文化,事实上,这些华裔青少年大多是在被动地学习汉语”(刘朝晖、余云平、陈奕容,2000)。章石芳、卢飞斌(2009)也对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菲华青少年对祖籍国认知日益忽视、情感日益淡漠、中国主流宗教信仰也渐行渐远,其身上华族气息已日趋微弱”,但他们同时“对中华民族特色习俗表现出很高的认同感,对中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评价颇高”(章石芳、卢飞斌,2009)。陈之权(2008)对新加坡中学生华族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参与调查的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呈现出知识不平衡的现象,学生对传统习俗最为熟悉,对传统道德及价值观也有相当的认识,但在中华文学方面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极为不足”。(陈之权,2008)
以上均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华裔学生进行的调查。庄国土(2002)对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南亚华人国家的认同,从认同中国逐渐转为认同当地,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中华民族转为认同华人族群”“华人融合于当地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也渐行渐远”(庄国土,2002)。这些都表明,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尤其是新一代华侨华人正逐渐转向认同于所在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十分肤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较薄弱;但他们也希望接受华文教育,对祖籍国抱有好感,这其中有个人的内在认同因素,但更多的都是由于接受了父母及长辈的希望与要求,或者是看到了汉语的实用性及工具性才愿意接受华文教育的。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东南亚地区,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侨华人在当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认同也都逐渐倾向于所在国,“不少华裔新生代产生出一种‘民族认同疲惫’的心态,‘不愿做华人’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还相当严重”(陈荣岚,2007:124)。这种趋势也显示了海外华文教育中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承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教学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培养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及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华侨华人多年在外,虽容易受到异地文化的影响,但从祖辈、父辈那里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了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对祖籍国及其文化产生了好奇与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华文教育中进行文化教学与传播,有助于帮助华侨华人了解与掌握中华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团结,提高族群认同感及民族认同感。 其次,文化教学与传承有利于培养华侨华人的学习兴趣。华侨华人往往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通常更愿意学习与使用当地语言,而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相比之下,愿意学习汉语的华裔学生越来越少,很多都是在祖辈、父辈的要求下或者是看到了汉语的实用性才学习汉语。对汉语缺乏兴趣与激情导致他们认为汉语难学,学习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最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和健全华裔学生的人格。中华民族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勤俭刻苦、坚韧谦卑的民族,这在海外华侨华人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新一代的华裔青少年从小就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无法体会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缺乏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缺乏忠厚大度的为人态度,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华文教学过程中,让华裔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精神,如吃苦耐劳、忠厚谦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等文化精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助于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张占一(1987)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交际文化。”(张占一,1987)“所谓‘交际文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吕必松,1990)
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知识文化教学和交际文化教学。而华裔学生学习汉语及文化往往更多地关注与当前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因此交际文化教学占据主要地位。教学时要注意灵活讲解汉语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等包含的交际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减少交际障碍,帮助华裔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内涵。
知识文化在文化教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知识文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人情、制度国情与历史传承。知识文化主要包括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历史更迭及历史人物、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工艺服饰、饮食文化、各类艺术、文学作品、科学技术、地理概况等。
另外,在初级阶段时,应更注重交际文化教学,到了中高级阶段,可以适当增加具有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内容,如成语典故、格言警句、新词新语等,使文化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文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在华文教学中无疑是主导地位,但是文化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其形式应该多样化。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及交际文化产生初步的了解,要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认识,就要利用其他方式辅助教学。如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讲座,让学生参与讨论,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举办中华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参加戏曲、武术、绘画、舞蹈、乐器等表演节目;也可举办汉语情景话剧比赛等节目,增加学生对交际文化的理解;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到中国旅游,以获得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这些间接的文化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教学的效果。
(三)文化教学的时代性与本土化
华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华侨华人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为所在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因此,文化教学要考虑实用性、时代性及与当地文化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文化教学要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所谓的中华文化传播与传承,不是将所有的中华文化强加于人,而是要考虑华侨华人的生存环境,以华人文化为出发点,对中华文化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使学生能够吸取适合时代需要的、对他们今后在当地谋生和发展有用的传统文化精髓,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文化教学的时代性与本土化的倾向对教材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材很多都是采用中国(包括港澳台)编写的教材。一些当地华文学校、华人社团或个人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未能较好地与当地社会及华人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也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具有时代性与本土化的教材亟待研发。从文化教学而言,教材编写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语言教材中导入文化因素,一是编写专门的文化教材或文化读物,编写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时代性、本土化”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知识储备而言,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汉语言知识,也要拥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及当地文化知识。就教学技能而言,教师不能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另外,教师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时代性”的要求。
(四)充分挖掘华裔学生的中华文化基因
虽然华侨华人迁居国外多年,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新一代华人,他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逐渐减少,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从祖辈、父辈那里接触过有关中国的信息。他们祖辈、父辈身上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在家庭生活中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思想与言行举止,所以华裔学生身上带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基因。因此,在华文文化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能够减少浪费,也能在此基础上深化文化教学。
(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学交流及合作
长期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仅是针对文化教学而言的,整个华文教育都应如此。
另外,要加强同中国(包括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海内外学者应当联合研发编写适合当地的本土化华文教材,引进中国教师,加强对本地华文教师的培训,不断改善当前华文教育状况,使华文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四、结语
文化教学与传承在华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了解的减少及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淡化更是凸显了文化教学与传承的必要性。目前,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本土化华文教材缺乏等,这些都影响着华文教育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文化教学及传承。因此,海内外人士应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华文教育沿着成熟的轨迹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振翔.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
(2).
[2]陈荣岚.全球化与本土化: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厦
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陈之权.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谈当前新加坡华文课程的文化成效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董于雯.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文化导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
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
[5]金宁.关于华裔学生文化教学的若干探讨[J].华侨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4,(3).
[6]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
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
[7]林蒲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8]刘朝晖,俞云平,陈奕容.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汉语进修团学习评
估报告[J].海外华文教育,2000,(2).
[9]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90,(2).
[10]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
[1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12]章石芳,卢飞斌.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3]张占一.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A].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
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14]朱晓文.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理论界,2006,(1).
[15]庄国土.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J].厦门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张文英 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