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课堂教学中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例如,笔者在讲《木兰诗》一课结尾时,让学生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照应式结尾——前后呼应法
这种结尾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使课堂结语与课堂导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笔者先提出天赋与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疑问,结尾时再归纳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前后浑然一体,显得自然流畅。
三、悬念式结尾——悬念吸引法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节课和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笔者在第一课时扫清字词障碍后,顺势提出: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结语,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迁移式结尾——课外拓展法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应停留于课文,而应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
例如,在学完《杨修之死》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奸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谈一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五、比较式结尾——比较鉴别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来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例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出师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样的问题: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这样,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彻。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例如,笔者在讲《木兰诗》一课结尾时,让学生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照应式结尾——前后呼应法
这种结尾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使课堂结语与课堂导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笔者先提出天赋与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疑问,结尾时再归纳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前后浑然一体,显得自然流畅。
三、悬念式结尾——悬念吸引法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节课和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笔者在第一课时扫清字词障碍后,顺势提出: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结语,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迁移式结尾——课外拓展法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应停留于课文,而应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
例如,在学完《杨修之死》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奸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谈一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五、比较式结尾——比较鉴别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来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例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出师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样的问题: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这样,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