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2
摘 要 加强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本位观的必然要求,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开放的环境完成。建立一个适应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高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 高职体育 实训基地 建设
一、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存在的问题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加深对高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提高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高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目前仍有很多学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度不足
现阶段由于部分院校办学机制不灵活,忽视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存在,再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管理体制陈旧等现象。部分高职院校都存在着设备陈旧、投入不足、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必须要实现校内实训向校外生产性实训的过渡,只有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生才能掌握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二)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观念转变不强
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日益被重视,各职业院校都加快了基地建设,但由于观念意识不到位,校企合作、交流不够,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再加上基地建成后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僵硬、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得基地建设后续乏力,成为学校沉重负担。这就需要转变建设观念,将基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改革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引进企业,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真实职场环境,真正做到基地建设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
(三)对实训教学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重视不够
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的影响,部分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只是作为实施教学实践的场所,没有发挥其作为新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以及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等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与基地的设备条件落后和科研攻关能力薄弱有关,这就需要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紧密与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本院教学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利用双方优势,针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为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服务。另外,实训指导的师资力量较薄弱,还需面向企事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与行业企业多交流、多联系,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
二、高职体育院校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具备的显著特征
(一)体育功能专业化
强身健体作为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外,还包括教育、美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功能。高职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因此,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每一个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它应该具备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所需的流程。
(二)体育资源再生化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的能力作为体育资源再生化。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或职能体系,其生命力就体现在它的再生性,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例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师资力量,除了能够担当本专业的教学指导任务外,还可以胜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一馆多用的复合型实训场地,能够同时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的教学需要。另外,资源本身可重复利用,也可通过扩充作为资源的可发展利用,如师资的进修培训、教学大纲的修订、体育器材的升级以及专业方向的扩展等。其实可以用管理学的理论来概括这个特点,即: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三)体育管理虚拟化
校内实训是专为教学服务的,它有可能不参与面向社会的各种生产或其他职能服务。这里的企业及相关职业岗位,它的组织结构是虚拟的。但是,作为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具有实际生产能力或职能运作的场所。学生在参与实训教学时所担当的角色没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只是对该社会角色的一种模拟体验。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情景模拟,它就是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和方法,尽可能缩短学习和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体育产品能动化
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后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产品”;作为体育产品它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适应工作转移和岗位转换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也是高职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具体化。它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特定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更重视学生快速应变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不断进取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其次,整个实训任务结束后由当事人所创造的物质或文化“产品”的总和是体育资源能动化的第二个表现。具体表现在体育产品的资源化,也就是说,每单位实训的成果,都不能是一次性的“投入”和“产出”,应该是教育“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单元。这样的“产品”才可以构成符合生态发展的链状结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三、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为湖南省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院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内外一批知名体育企业或教育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坚持高职办学发展方向,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两层次服务。
我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从两个层面把握,并将为两个层面服务的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院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一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合理地安排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而“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走“教学、科研、产业并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路子,拓展办学功能的外延,提高办学资源的效能,增强办学的活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高职特色课程体系,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明方向并提出要求
任何类型、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都是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为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同样需要依据课程计划。我院在素质本位教育的大前提下,实行以体育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构建立足于体育行业职业能力需求,是具有行业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分为体育职业基础、体育专业技能、职业拓展技能三大模块,既不同于“知识本位”模式,也不同于模块式强调岗位技能训练,素质教育弱化的“技能本位”模式。
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分六个教学模块,即文化基础能力、基础知识能力、基本技能能力、小学体育教学技能能力、学前体育教学技能能力和职业拓展技能能力。学生通过这六个模块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在体育行业领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置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应用能力训练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必需”和“够用”原则,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三)高标准建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供平台
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应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选用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综合性强实践工作环境,以便学生掌握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我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综合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使课程间实验相互贯通,增加实验、实训的系统性,减少重复内容。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改造,使它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改变了传统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对学生开放所有实验室、实训基地,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解决了课时冲突和课时不足的矛盾。
高规格的体育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实现和优良的教育条件做保障。高职体育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既要具有高等职业技术共性的内涵,又有其特殊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专业品质,这些能力、专业品质、形象的养成和树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的功能与特点,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2] 郑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
[3] 朱程,李增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
[4] 马英.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5] 李建国.构建服务型校内实训基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摘 要 加强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本位观的必然要求,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开放的环境完成。建立一个适应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高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 高职体育 实训基地 建设
一、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存在的问题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加深对高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提高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高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目前仍有很多学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度不足
现阶段由于部分院校办学机制不灵活,忽视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存在,再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管理体制陈旧等现象。部分高职院校都存在着设备陈旧、投入不足、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必须要实现校内实训向校外生产性实训的过渡,只有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生才能掌握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二)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观念转变不强
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日益被重视,各职业院校都加快了基地建设,但由于观念意识不到位,校企合作、交流不够,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再加上基地建成后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僵硬、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得基地建设后续乏力,成为学校沉重负担。这就需要转变建设观念,将基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改革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引进企业,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真实职场环境,真正做到基地建设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
(三)对实训教学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重视不够
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的影响,部分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只是作为实施教学实践的场所,没有发挥其作为新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以及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等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与基地的设备条件落后和科研攻关能力薄弱有关,这就需要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紧密与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本院教学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利用双方优势,针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为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服务。另外,实训指导的师资力量较薄弱,还需面向企事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与行业企业多交流、多联系,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
二、高职体育院校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具备的显著特征
(一)体育功能专业化
强身健体作为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外,还包括教育、美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功能。高职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因此,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每一个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它应该具备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所需的流程。
(二)体育资源再生化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的能力作为体育资源再生化。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或职能体系,其生命力就体现在它的再生性,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例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师资力量,除了能够担当本专业的教学指导任务外,还可以胜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一馆多用的复合型实训场地,能够同时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的教学需要。另外,资源本身可重复利用,也可通过扩充作为资源的可发展利用,如师资的进修培训、教学大纲的修订、体育器材的升级以及专业方向的扩展等。其实可以用管理学的理论来概括这个特点,即: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三)体育管理虚拟化
校内实训是专为教学服务的,它有可能不参与面向社会的各种生产或其他职能服务。这里的企业及相关职业岗位,它的组织结构是虚拟的。但是,作为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具有实际生产能力或职能运作的场所。学生在参与实训教学时所担当的角色没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只是对该社会角色的一种模拟体验。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情景模拟,它就是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和方法,尽可能缩短学习和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体育产品能动化
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后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产品”;作为体育产品它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适应工作转移和岗位转换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也是高职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具体化。它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特定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更重视学生快速应变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不断进取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其次,整个实训任务结束后由当事人所创造的物质或文化“产品”的总和是体育资源能动化的第二个表现。具体表现在体育产品的资源化,也就是说,每单位实训的成果,都不能是一次性的“投入”和“产出”,应该是教育“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单元。这样的“产品”才可以构成符合生态发展的链状结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三、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为湖南省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院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内外一批知名体育企业或教育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坚持高职办学发展方向,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两层次服务。
我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从两个层面把握,并将为两个层面服务的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院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一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合理地安排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而“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走“教学、科研、产业并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路子,拓展办学功能的外延,提高办学资源的效能,增强办学的活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高职特色课程体系,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明方向并提出要求
任何类型、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都是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为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同样需要依据课程计划。我院在素质本位教育的大前提下,实行以体育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构建立足于体育行业职业能力需求,是具有行业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分为体育职业基础、体育专业技能、职业拓展技能三大模块,既不同于“知识本位”模式,也不同于模块式强调岗位技能训练,素质教育弱化的“技能本位”模式。
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分六个教学模块,即文化基础能力、基础知识能力、基本技能能力、小学体育教学技能能力、学前体育教学技能能力和职业拓展技能能力。学生通过这六个模块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在体育行业领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置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应用能力训练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必需”和“够用”原则,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三)高标准建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供平台
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应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选用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综合性强实践工作环境,以便学生掌握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我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综合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使课程间实验相互贯通,增加实验、实训的系统性,减少重复内容。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改造,使它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改变了传统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对学生开放所有实验室、实训基地,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解决了课时冲突和课时不足的矛盾。
高规格的体育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实现和优良的教育条件做保障。高职体育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既要具有高等职业技术共性的内涵,又有其特殊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专业品质,这些能力、专业品质、形象的养成和树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的功能与特点,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2] 郑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
[3] 朱程,李增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
[4] 马英.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5] 李建国.构建服务型校内实训基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