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子银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高度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的金融业发展造成规模多大的风险?本文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如何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随着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影子银行风险暴露在阳光下,如何化解及完善影子银行风险已经成为现如今的金融热点问题。
一、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机制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主要指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活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的银行以外的金融业务中。因为影子银行的效率高,需求大,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游离于银行体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受监管或受到的监管很少,使其在过去的两年内,在灰色区域毫无监控的状态下迅速发展。在2008年“四万亿”政策后,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的崩溃领衔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我国中央政府匆忙推的“四万亿”救市政策,想将中国最先从金融危机中拉出来。但是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影子银行的危机在中国爆发。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脱媒”的现象推动了影子银行的生成。而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特点为“非典型”脱媒,是影子银行促进了“脱媒”现象。中国的影子银行起源于民间借贷,发展于企业间拆借市场,同时还存在着在传统银行信用领域有融资优势的国有企业也在从事资金拆借活动。
影子银行风险形成机制
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环境下,影子银行的产生无疑使金融业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影子银行的极度不透明性使金融监管产生巨大的障碍,引起了中国金融经济的“空心化”,由于影子银行所提供的资金价格要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信贷利率,不断升高的资金价格使得金融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大。传统银行的杠杆率一般10倍左右,而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却高达20到30倍。其资金往往充斥着逐利的味道,逐渐都倾向于高利贷的性质,使得一些人或企业从中谋取暴利。然而这些资金并不用于实业投资,更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等高投资高回报的项目,是我国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这样的结果明显偏离了我国本来制定“四万亿”政策的原定轨道。
在2012年我国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多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总额达到近四万亿,称之为新版“四万亿”。但是,至今为止,新版四万亿来源还不明确,在没有银行及负债体系的条件下其进行也是困难重重。在“稳增长”的旗号下,有可能再次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这些项目的经济回报在短期内不能还本付息,这种投资存在着不可持续性。从全国来看,民间借贷市场最大的风险在于风险识别和量化,难于精确监管。国内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还比较模糊,比如信托理财产品、担保公司等。民间借贷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无法准确衡量,借贷规模到底有多大难以衡量,为监管增加难度。
二、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还是不够的。所以,应限定其各种工具的杠杆率,控制“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但并不是完全杜绝这种现象。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创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如何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有限地把资金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在全面提高资金效率的同时,促进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从源头上防范风险,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出设想。
(一)规范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可以将风险分散,但其所造成的风险并不能减少。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程度越来越高,其累积的风险程度也就会越来越高。美国早08年引起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式因为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创新致使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所以,我国金融业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可是其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负面效果减至最小。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披露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在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措施中至关重要要积极规范发挥着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全面提高资金效率。所以,我们应该着重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给广大投资者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是其能理性认识影子银行。对影子银行实行规范化,并且要严格限定其融资来源,避免其负债和资产的期限错配现象,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进而有效防止影子银行因为流动性资产不足而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提高市场对影子银行的债务偿还信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体制上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我国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及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降低影子银行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让广大投资者可以公平充分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而避免或者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引发的风险,国家应有明确的监管机构,依靠政府力量来强制推行法律法规。
(三)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机制
在宏观层面上,监管部门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加强各分业监管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VA等计量模型对投行业务、产品风险、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设置合理的分级业务准入条件,拒绝不合格的银行机构和产品进入高端投行市场,让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银行和产品获得风险溢价,确保投行市场的稳定繁荣。在微观层面上,监管部门监测影子银行杠杆化水平,避免因放松监管标准助长过度杠杆化合资产价格膨胀,并通过监管把握单体资产市场变动,强化风险动态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管部门应注重动态性,吸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随时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状态,及时提示,重在预防。
(四)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监管理念本身包含了国际监管协作之意。从我国实际情况看,除加强监管政策的国际合作外,当前还应围绕维护金融与经济稳定性,在防控咬字风险、汇率政策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应对资产泡沫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影响.中国金融,2012.8
[2]徐科越.影子银行:概念、特征与监管框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2012.5
[3]刘文雯、高平.“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上海金融,2010.7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随着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影子银行风险暴露在阳光下,如何化解及完善影子银行风险已经成为现如今的金融热点问题。
一、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机制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主要指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活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的银行以外的金融业务中。因为影子银行的效率高,需求大,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游离于银行体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受监管或受到的监管很少,使其在过去的两年内,在灰色区域毫无监控的状态下迅速发展。在2008年“四万亿”政策后,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的崩溃领衔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我国中央政府匆忙推的“四万亿”救市政策,想将中国最先从金融危机中拉出来。但是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影子银行的危机在中国爆发。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脱媒”的现象推动了影子银行的生成。而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特点为“非典型”脱媒,是影子银行促进了“脱媒”现象。中国的影子银行起源于民间借贷,发展于企业间拆借市场,同时还存在着在传统银行信用领域有融资优势的国有企业也在从事资金拆借活动。
影子银行风险形成机制
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环境下,影子银行的产生无疑使金融业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影子银行的极度不透明性使金融监管产生巨大的障碍,引起了中国金融经济的“空心化”,由于影子银行所提供的资金价格要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信贷利率,不断升高的资金价格使得金融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大。传统银行的杠杆率一般10倍左右,而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却高达20到30倍。其资金往往充斥着逐利的味道,逐渐都倾向于高利贷的性质,使得一些人或企业从中谋取暴利。然而这些资金并不用于实业投资,更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等高投资高回报的项目,是我国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这样的结果明显偏离了我国本来制定“四万亿”政策的原定轨道。
在2012年我国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多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总额达到近四万亿,称之为新版“四万亿”。但是,至今为止,新版四万亿来源还不明确,在没有银行及负债体系的条件下其进行也是困难重重。在“稳增长”的旗号下,有可能再次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这些项目的经济回报在短期内不能还本付息,这种投资存在着不可持续性。从全国来看,民间借贷市场最大的风险在于风险识别和量化,难于精确监管。国内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还比较模糊,比如信托理财产品、担保公司等。民间借贷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无法准确衡量,借贷规模到底有多大难以衡量,为监管增加难度。
二、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还是不够的。所以,应限定其各种工具的杠杆率,控制“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但并不是完全杜绝这种现象。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创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如何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有限地把资金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在全面提高资金效率的同时,促进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从源头上防范风险,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出设想。
(一)规范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可以将风险分散,但其所造成的风险并不能减少。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程度越来越高,其累积的风险程度也就会越来越高。美国早08年引起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式因为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创新致使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所以,我国金融业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可是其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负面效果减至最小。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披露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在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措施中至关重要要积极规范发挥着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全面提高资金效率。所以,我们应该着重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给广大投资者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是其能理性认识影子银行。对影子银行实行规范化,并且要严格限定其融资来源,避免其负债和资产的期限错配现象,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进而有效防止影子银行因为流动性资产不足而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提高市场对影子银行的债务偿还信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体制上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我国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及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降低影子银行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让广大投资者可以公平充分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而避免或者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引发的风险,国家应有明确的监管机构,依靠政府力量来强制推行法律法规。
(三)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机制
在宏观层面上,监管部门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加强各分业监管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VA等计量模型对投行业务、产品风险、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设置合理的分级业务准入条件,拒绝不合格的银行机构和产品进入高端投行市场,让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银行和产品获得风险溢价,确保投行市场的稳定繁荣。在微观层面上,监管部门监测影子银行杠杆化水平,避免因放松监管标准助长过度杠杆化合资产价格膨胀,并通过监管把握单体资产市场变动,强化风险动态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管部门应注重动态性,吸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随时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状态,及时提示,重在预防。
(四)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监管理念本身包含了国际监管协作之意。从我国实际情况看,除加强监管政策的国际合作外,当前还应围绕维护金融与经济稳定性,在防控咬字风险、汇率政策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应对资产泡沫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影响.中国金融,2012.8
[2]徐科越.影子银行:概念、特征与监管框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2012.5
[3]刘文雯、高平.“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上海金融,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