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教学新的关键词,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美育?
一、课文朗读感悟美
语文课堂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地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文本美,通过美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以及想象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而感悟作品美的意境。
朗读就应该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投入,那样忘我。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例如教学李白《蜀道难》一文,授课时倾听名家范读,开篇一声“噫歔欷,危乎高哉!”,一下子就将学生拉入到高亢辽远,路途艰难的情景之中,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跟读、试读,再配以多媒体图像,就会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俱佳的艺术氛围。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 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美的享受。
二、文本研读鉴赏美
1、美的结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高屋建瓴,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
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2、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鉴赏教材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捕捉语言信息,有自己的领悟。
如教《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反复品读下列文段:地坛“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瓢虫……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通过反复品读,使学生从地坛的静寂中去体悟万物生生不息,到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给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而使之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信息点,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就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3、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如水生嫂是那样的善良、清纯,是白洋淀里的一朵荷花;翠翠是边城湘西的爱情女神,凄美而古老,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个同命运抗争的或刚烈或凄美或清纯或进取的妇女形象,她们的爱情和个人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坎坷命运史和婚姻幸福观。
4、美的意境。学生的审美体验是个体的主体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需要感知、想像、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而审美体验将不仅获得令人愉快的审美经验,而且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的各种心智能力。
品读精美文段,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美、体验美,甚至通过想像和联想来创造美。语文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有史铁生、海伦等对生命的敬仰和感悟,也有李阅微独守心灵那一片天地的“空中楼阁”;有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明月而长终”的豪迈旷达,也有李清照“独上西楼”“人比黄花瘦”的凄美忧伤。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体现美。
语文教师不只在朗读美文、鉴赏语言、赏析意境、体悟哲思、感悟生命等教学个体环节中艺术地体现美学情愫,更应将一节课、一篇文章、一本教材作为艺术品去雕琢。如果说语文教学就是美神维纳斯,那么每堂课就是去雕刻她的眼睛和手臂,我们能对视含情的眼神,但永远不会补上她残缺的双臂。
语文教学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审美元素,开篇导语、课文朗读、字形分析、结构安排、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作业设计等,教师只有通过整体艺术安排,突出每节课的审美重点,才会让每节语文课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四、写作实践创造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去创造美,将美诉诸笔端,是语文教学的归宿。通过文本研读,引导学生从庄子的思想中领悟人生,从苏轼的坎坷经历中感悟乐观旷达,将文本所体现的思想通过写作实践体现出来,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习了李白、苏轼等古代文人作品之后,我让学生以“走近 ”(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习作就以“你说‘蜀道难’,可你一直在走!”开篇,一股景仰之气溢于言表,这不能不说是对诗人李白豪放飘逸之个性在学生内化后的再创造。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崇拜的某一历史文化名人,利用一年时间研读其经历和作品,进而写成3000字以上的论文,集结成集,班级轮阅,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有积极地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素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对美育的形式和内容应多元探讨,不要仅囿于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始终,真正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山西省孝义市职教中心)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教学新的关键词,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美育?
一、课文朗读感悟美
语文课堂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地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文本美,通过美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以及想象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而感悟作品美的意境。
朗读就应该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投入,那样忘我。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例如教学李白《蜀道难》一文,授课时倾听名家范读,开篇一声“噫歔欷,危乎高哉!”,一下子就将学生拉入到高亢辽远,路途艰难的情景之中,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跟读、试读,再配以多媒体图像,就会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俱佳的艺术氛围。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 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美的享受。
二、文本研读鉴赏美
1、美的结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高屋建瓴,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
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2、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鉴赏教材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捕捉语言信息,有自己的领悟。
如教《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反复品读下列文段:地坛“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瓢虫……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通过反复品读,使学生从地坛的静寂中去体悟万物生生不息,到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给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而使之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信息点,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就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3、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如水生嫂是那样的善良、清纯,是白洋淀里的一朵荷花;翠翠是边城湘西的爱情女神,凄美而古老,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个同命运抗争的或刚烈或凄美或清纯或进取的妇女形象,她们的爱情和个人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坎坷命运史和婚姻幸福观。
4、美的意境。学生的审美体验是个体的主体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需要感知、想像、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而审美体验将不仅获得令人愉快的审美经验,而且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的各种心智能力。
品读精美文段,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美、体验美,甚至通过想像和联想来创造美。语文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有史铁生、海伦等对生命的敬仰和感悟,也有李阅微独守心灵那一片天地的“空中楼阁”;有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明月而长终”的豪迈旷达,也有李清照“独上西楼”“人比黄花瘦”的凄美忧伤。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体现美。
语文教师不只在朗读美文、鉴赏语言、赏析意境、体悟哲思、感悟生命等教学个体环节中艺术地体现美学情愫,更应将一节课、一篇文章、一本教材作为艺术品去雕琢。如果说语文教学就是美神维纳斯,那么每堂课就是去雕刻她的眼睛和手臂,我们能对视含情的眼神,但永远不会补上她残缺的双臂。
语文教学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审美元素,开篇导语、课文朗读、字形分析、结构安排、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作业设计等,教师只有通过整体艺术安排,突出每节课的审美重点,才会让每节语文课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四、写作实践创造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去创造美,将美诉诸笔端,是语文教学的归宿。通过文本研读,引导学生从庄子的思想中领悟人生,从苏轼的坎坷经历中感悟乐观旷达,将文本所体现的思想通过写作实践体现出来,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习了李白、苏轼等古代文人作品之后,我让学生以“走近 ”(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习作就以“你说‘蜀道难’,可你一直在走!”开篇,一股景仰之气溢于言表,这不能不说是对诗人李白豪放飘逸之个性在学生内化后的再创造。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崇拜的某一历史文化名人,利用一年时间研读其经历和作品,进而写成3000字以上的论文,集结成集,班级轮阅,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有积极地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素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对美育的形式和内容应多元探讨,不要仅囿于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始终,真正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山西省孝义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