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深入学习现代教学论思想,钻研各种教学方法,结合我们自己 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试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力求博采众长,广泛汲取营养,坚持实践第一 的观点,边试验,边改进,边筛选,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表述教学法。
一、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 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 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 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 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 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 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 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 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 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二、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 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 :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 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 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 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 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 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 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 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 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 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 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 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 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 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 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 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运用表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感知阶段,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连贯 有序,尽量为学生进行表述创造良好的辅助和分析推理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常有这样的情形,理解了的 知识,不一定能讲清楚,而能讲清楚的知识,则一定是理解了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表述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 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表述教学法的“强项”。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 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五、能有效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质量
在中差生中,尤其是差生,他们学生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 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认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 ,他们的“同化”与“顺应”能力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自学课本。 再看表述教学法,它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注意,还能有效地为他们设计出 “低坡度”的学习途径。比如在表述阶段,讲什么内容,按怎样的顺序讲,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之教 师的启发辅导,使差生感到“知道往哪儿去想”,心理明白应当说些什么?表述教学法强调自学课本和当堂 独立练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业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消除了差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 培养差生的自学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总而言之,运用表述教学法,要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它的五个教学阶段。概括地说就是:以感知阶段为基 础,以表述阶段为关键,以自学阶段为核心,以练习阶段为重点,以讲解阶段求提高。
一、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 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 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 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 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 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 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 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 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 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二、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 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 :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 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 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 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 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 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 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 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 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 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 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 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 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 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 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 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运用表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感知阶段,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连贯 有序,尽量为学生进行表述创造良好的辅助和分析推理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常有这样的情形,理解了的 知识,不一定能讲清楚,而能讲清楚的知识,则一定是理解了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表述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 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表述教学法的“强项”。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 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五、能有效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质量
在中差生中,尤其是差生,他们学生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 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认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 ,他们的“同化”与“顺应”能力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自学课本。 再看表述教学法,它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注意,还能有效地为他们设计出 “低坡度”的学习途径。比如在表述阶段,讲什么内容,按怎样的顺序讲,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之教 师的启发辅导,使差生感到“知道往哪儿去想”,心理明白应当说些什么?表述教学法强调自学课本和当堂 独立练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业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消除了差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 培养差生的自学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总而言之,运用表述教学法,要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它的五个教学阶段。概括地说就是:以感知阶段为基 础,以表述阶段为关键,以自学阶段为核心,以练习阶段为重点,以讲解阶段求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