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情”是一篇文章灵魂、核心的主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情”,语文教学才会活泼、生动,新课标的改革才会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才可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初中
语文新课标把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标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构成一节课的三个维度。在进行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笔者认为,想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因而使教师情、作品情、学生情这三者能够很好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谈谈简单的看法。
一、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披情入文
1.教师要巧设课前导入语
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创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影响下表达的一种特殊情感。所以教师在学生正式接触文本之前,要抓住教材在情感方面的个性,巧妙设置课前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课前导入的设计要以感情为出发点,把情感作为进入文本的敲门砖,用情击情,才能扣动学生的心灵。教师不仅要使用满含感情的表情、语调和心境,还包括文本中给出的提示性动作、语言,从而创设出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
2.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集画面、声音和信息为一体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利用视频课件给学生放了《安塞腰鼓》的影像片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厚实的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视频中雄浑的鼓声、壮健的舞姿,已经深深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力量和生命是这样粗犷、伟大、激昂、不受牵绊。之后再播放富含激情的录音,使学生能够再次体会和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情感和场面。营造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披情入文,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找到老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契合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是脍炙人口、娴雅精致的,可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不同作者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与领略,常常是集道德美、风景美和人情美三者为一体。在学习和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进到作者所创设的作品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找到和作者心灵契合之处,感悟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回忆自己和父亲在生活中的感人情景:例如上小学时,父亲给你撑伞回家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文中父亲给“我”买橘子的感人场面,因而就理解文中所表达那种浓浓的舐犊情。这样的学习过程,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做学生的点拨者和引路人,使学生能够打开心扉,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最终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释放情感
在我国的古代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的教育应该通过朗读来获得。所以朗读就是通过声音来传达视觉信息的一种活动过程,并且从声音的本身来讲就是一种形象和情感。教师按照文章的风格,使用适宜的风格进行朗读。朗读时的声音、语调可以是高亢的、舒缓的,还可以是激越的或者是悲伤的。朗读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将作者在创作时的激情重新释放。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作品中以及作者的心灵,和文本中的人物一起来承担喜怒哀乐,和作者一起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总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积极努力地调动学生情感,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找寻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心灵契合处,并且教师在朗读课文时要读出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爱红.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7).
2 陈建军.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新课程(下),2011(11).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桃源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初中
语文新课标把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标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构成一节课的三个维度。在进行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笔者认为,想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因而使教师情、作品情、学生情这三者能够很好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谈谈简单的看法。
一、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披情入文
1.教师要巧设课前导入语
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创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影响下表达的一种特殊情感。所以教师在学生正式接触文本之前,要抓住教材在情感方面的个性,巧妙设置课前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课前导入的设计要以感情为出发点,把情感作为进入文本的敲门砖,用情击情,才能扣动学生的心灵。教师不仅要使用满含感情的表情、语调和心境,还包括文本中给出的提示性动作、语言,从而创设出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
2.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集画面、声音和信息为一体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利用视频课件给学生放了《安塞腰鼓》的影像片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厚实的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视频中雄浑的鼓声、壮健的舞姿,已经深深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力量和生命是这样粗犷、伟大、激昂、不受牵绊。之后再播放富含激情的录音,使学生能够再次体会和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情感和场面。营造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披情入文,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找到老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契合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是脍炙人口、娴雅精致的,可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不同作者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与领略,常常是集道德美、风景美和人情美三者为一体。在学习和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进到作者所创设的作品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找到和作者心灵契合之处,感悟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回忆自己和父亲在生活中的感人情景:例如上小学时,父亲给你撑伞回家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文中父亲给“我”买橘子的感人场面,因而就理解文中所表达那种浓浓的舐犊情。这样的学习过程,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做学生的点拨者和引路人,使学生能够打开心扉,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最终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释放情感
在我国的古代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的教育应该通过朗读来获得。所以朗读就是通过声音来传达视觉信息的一种活动过程,并且从声音的本身来讲就是一种形象和情感。教师按照文章的风格,使用适宜的风格进行朗读。朗读时的声音、语调可以是高亢的、舒缓的,还可以是激越的或者是悲伤的。朗读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将作者在创作时的激情重新释放。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作品中以及作者的心灵,和文本中的人物一起来承担喜怒哀乐,和作者一起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总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积极努力地调动学生情感,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找寻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心灵契合处,并且教师在朗读课文时要读出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爱红.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7).
2 陈建军.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新课程(下),2011(11).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桃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