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近600万,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加之2008年的未就业毕业生,预计等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50万以上。社会有效需求与毕业生规模增长速度的差异较大,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空前严重。这对于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透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情况,普遍存在签约时间上滞后、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受到重视和关注。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外因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各大城市,加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和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特别是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出现大量的企业裁员和大批“海归”的“回巢”,使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每年均有几百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就业大军,和往届未及时就业的学生层层累积,使全国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极其激烈。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不规范、用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平、公正、公开的平等竞争就业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比如,有些单位的用人信息是不对外公布的,需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取。社会资源逐渐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其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就业过程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脉”支撑,成功就业的几率必然低于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
3.就业成本负担过于沉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费用包括:形象包装费用;参加各种招聘会的门票、考试费用;参加各地招聘会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用人单位收取的各种就业保证金、抵押金等。累计下来整个就业过程需花费上千元。这笔钱对于家境贫穷、未就业就已经背负沉重债务(四年的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很多学生或者因为没有光鲜的服装、没有更多的特长证书而在竞争中惨遭淘汰,或者因为无法支付各种高额的保证金、抵押金而坐失就业机会。
4.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制约着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体系的发展。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许多高校虽然有心理咨询教师,但进行的心理辅导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这使得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业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二)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内因
1.个体综合素质能力欠佳,就业竞争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而成长在城市且家庭富裕的学生,自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享受各种优良的教育资源,他们视野开阔,有各类文体特长,综合素质能力远远高于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断奔波于各种兼职之间,在选择兼职时也是经济考虑优先,对自身专业素养、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而经济宽裕的学生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2.就业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考大学是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贫困大学生急于找到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经济地位的工作,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视野,使其对就业市场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稳定的工作、高报酬的工作。
3.就业心理复杂,产生消极就业观。由于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一般大学生存在更加复杂的就业心理。经济上的困窘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欠佳,容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胆怯心理,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不能充分展示和推销自己,无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害怕竞争、害怕求职,不敢主动出击,而一味等待机会。沉重的经济压力还会使贫困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希望一锤定音,一旦求职不顺,就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对其他顺利就业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部分贫困生尤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十分敏感,容易对同学、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这些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往往人为地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分析
(一)学校和社会方面
1.继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缓解经济压力、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通过一份好工作来摆脱贫穷现状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建立在对自我、对就业形势、对职业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其一,要开展职业测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其二,要开设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培训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面试技巧。其三,要注重职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其四,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增强其就业自信心。
3.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解除就业心理困惑。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应当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讨论会、现场咨询、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针对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的分析,帮助贫困大学生挖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正确认识自我,做好规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及时纠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解答他们的就业困惑,树立择业的信心和勇气,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迎接职场的考验。
4.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创造就业先机;争取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网络化,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异地求职的风险和费用;广泛发动校内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开拓校内外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重点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方面的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改变现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对就业有过高的期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起四种正确的就业观:即积极主动了解就业形势,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脚踏实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科学的职业选择,拓宽就业思路,选择最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岗位和职业;还要道德诚信,既不能因贫失志,也不能因贫失信。
2.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成长,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接受锻炼,开阔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双选会等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客观评价自己是提高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对自己了解越充分,对自己的评价越切合实际,就越能够树立起自信心。当前贫困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克服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不良的心理倾向,走出虚荣、自卑、封闭、依赖等心理误区,理性评价自我,在就业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面对工资待遇不够高、工作条件不够好等情况,要客观分析发展前景、锻炼机会等因素,理性把握机遇。要根据现实条件提供的可能自觉调节需要,正确处理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自我需要与他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改变思维方式,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把就业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刘荣军.当今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8(7):47-48.
[2]朱勉.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8(6):193-194.
[3]龙晓峰.浅析当今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J].学习月刊,2008(2):116-117.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外因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各大城市,加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和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特别是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出现大量的企业裁员和大批“海归”的“回巢”,使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每年均有几百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就业大军,和往届未及时就业的学生层层累积,使全国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极其激烈。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不规范、用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平、公正、公开的平等竞争就业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比如,有些单位的用人信息是不对外公布的,需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取。社会资源逐渐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其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就业过程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脉”支撑,成功就业的几率必然低于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
3.就业成本负担过于沉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费用包括:形象包装费用;参加各种招聘会的门票、考试费用;参加各地招聘会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用人单位收取的各种就业保证金、抵押金等。累计下来整个就业过程需花费上千元。这笔钱对于家境贫穷、未就业就已经背负沉重债务(四年的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很多学生或者因为没有光鲜的服装、没有更多的特长证书而在竞争中惨遭淘汰,或者因为无法支付各种高额的保证金、抵押金而坐失就业机会。
4.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制约着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体系的发展。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许多高校虽然有心理咨询教师,但进行的心理辅导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这使得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业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二)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内因
1.个体综合素质能力欠佳,就业竞争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而成长在城市且家庭富裕的学生,自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享受各种优良的教育资源,他们视野开阔,有各类文体特长,综合素质能力远远高于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断奔波于各种兼职之间,在选择兼职时也是经济考虑优先,对自身专业素养、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而经济宽裕的学生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2.就业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考大学是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贫困大学生急于找到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经济地位的工作,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视野,使其对就业市场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稳定的工作、高报酬的工作。
3.就业心理复杂,产生消极就业观。由于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一般大学生存在更加复杂的就业心理。经济上的困窘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欠佳,容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胆怯心理,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不能充分展示和推销自己,无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害怕竞争、害怕求职,不敢主动出击,而一味等待机会。沉重的经济压力还会使贫困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希望一锤定音,一旦求职不顺,就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对其他顺利就业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部分贫困生尤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十分敏感,容易对同学、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这些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往往人为地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分析
(一)学校和社会方面
1.继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缓解经济压力、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通过一份好工作来摆脱贫穷现状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建立在对自我、对就业形势、对职业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其一,要开展职业测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其二,要开设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培训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面试技巧。其三,要注重职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其四,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增强其就业自信心。
3.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解除就业心理困惑。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应当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讨论会、现场咨询、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针对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的分析,帮助贫困大学生挖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正确认识自我,做好规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及时纠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解答他们的就业困惑,树立择业的信心和勇气,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迎接职场的考验。
4.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创造就业先机;争取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网络化,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异地求职的风险和费用;广泛发动校内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开拓校内外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重点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方面的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改变现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对就业有过高的期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起四种正确的就业观:即积极主动了解就业形势,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脚踏实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科学的职业选择,拓宽就业思路,选择最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岗位和职业;还要道德诚信,既不能因贫失志,也不能因贫失信。
2.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成长,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接受锻炼,开阔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双选会等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客观评价自己是提高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对自己了解越充分,对自己的评价越切合实际,就越能够树立起自信心。当前贫困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克服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不良的心理倾向,走出虚荣、自卑、封闭、依赖等心理误区,理性评价自我,在就业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面对工资待遇不够高、工作条件不够好等情况,要客观分析发展前景、锻炼机会等因素,理性把握机遇。要根据现实条件提供的可能自觉调节需要,正确处理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自我需要与他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改变思维方式,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把就业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刘荣军.当今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8(7):47-48.
[2]朱勉.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8(6):193-194.
[3]龙晓峰.浅析当今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J].学习月刊,2008(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