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叙述了“学案导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及概念,阐述了学案的结构,教师设计学案的注意要点和学案的一般形式,说明了“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流程,详细叙述了实践“学案导学”模式后的反思。认为“学案导学”模式有力地贯彻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学重心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弊病;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并对“学案导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生物;学案;学案导学;有效教学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于是历经挫折,终于提出“教学做合一”这一伟大的教学理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教学生自己将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到实践中去。“教学做”中以“做”为中心。
如今的国内外教育都大力提倡有效教学,那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有效”呢?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法”中,教师一般直接讲授新课,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及目标不甚了解,就势必造成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用学案导学,学生通过看书、思考等完成学案,“在做中学”。学生通过自学能懂的、讨论后能懂的教师都不讲,只“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或不懂的内容。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课堂有效性。然后让学生做相应的达标练习或能力提升,让学生“在学中做”,达到“教学做”合一。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学除了要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外,得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对生物学科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用学案导学,学生首先自主学习,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自学弄不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甚至争辩,这就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品质等。长期坚持定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学案的概念及结构
学案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探究教案的基础上尝试从学生的角度编写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纲要式学习方案。它是教学过程中供学生使用,并由学生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特殊案例。简单地说,学案导学就是指借助学案进行的教学。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总体结构:学案一般由课题名称、学习目标、预习检测、达标练习、能力提升五个部分组成。如果有的课时教学目标较多或有区分,可以在学习目标后增设重点难点一栏。有的有必要进行拓展的,视具体情况可穿插在预习检测中,也可在其后增设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依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合理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尽量具体准确,具有较强的可检测性。
自主预习:教师根据本课时的知识体系,进行编制,以问题带动,知识体系全面,突出重点难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根据不同内容选取问题、填空、思考、议一议等不同形式或进行组合。个别按照教材体系不便于理解的,可作适当调整。如我在编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一课时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时,就把完全变态发育放在不完全变态发育之前。实践下来,证明这样的设计是比较恰当的。
达标检测:一般来说,这部分题比较基础,着力突出本课时重、难点知识,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目的是让所有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基础练习。
能力提升:是一些难度较大,探索性较强的题目,一般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当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等决定是否设置,若要设置,设置什么样的题型,题目的多少,题型的难度等都是要仔细考虑的。如我在编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第一课时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学案时,就设置了能力提升,其中四题题目不同,但题型相同,难度相当。我采用让学生随机抽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练习后只需要详讲其中一题,学生便可举一反三。
2.学案的设计及形式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和教学要求等,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學生学习的“学案”。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那么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备课标:在课程要求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点,明确提出一系列过程性、经验型目标,期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这些,教师必须理解并熟悉,否则就不会形成对学生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其次备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还要从个别学生的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通常,学案有三种形式:
问题式学案: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学生的学习就是始于问题,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展开的活动,没有问题也就无所谓学习。教师在学案中有梯度地设置一些问题,即不能直接抛给学生一个大问题,而要将这个大问题细化为多个小问题,学生通过对逐个小问题的解决,沿着教师精心搭建的梯子一步步往上爬,从而不知不觉地解决这个大问题。如我在设计北师大版本七年期上册第4章 《第2节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这一学案,就将组织如何构成器官?这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如下三个小问题:1、鸡翅由哪几种组织构成?2、这几种组织排列有一定顺序吗?3、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鸡翅,主要有什么功能?学生只要回答了上述三个题,归纳起来就自然得出组织如何构成器官。
【关键词】生物;学案;学案导学;有效教学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于是历经挫折,终于提出“教学做合一”这一伟大的教学理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教学生自己将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到实践中去。“教学做”中以“做”为中心。
如今的国内外教育都大力提倡有效教学,那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有效”呢?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法”中,教师一般直接讲授新课,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及目标不甚了解,就势必造成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用学案导学,学生通过看书、思考等完成学案,“在做中学”。学生通过自学能懂的、讨论后能懂的教师都不讲,只“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或不懂的内容。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课堂有效性。然后让学生做相应的达标练习或能力提升,让学生“在学中做”,达到“教学做”合一。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学除了要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外,得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对生物学科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用学案导学,学生首先自主学习,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自学弄不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甚至争辩,这就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品质等。长期坚持定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学案的概念及结构
学案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探究教案的基础上尝试从学生的角度编写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纲要式学习方案。它是教学过程中供学生使用,并由学生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特殊案例。简单地说,学案导学就是指借助学案进行的教学。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总体结构:学案一般由课题名称、学习目标、预习检测、达标练习、能力提升五个部分组成。如果有的课时教学目标较多或有区分,可以在学习目标后增设重点难点一栏。有的有必要进行拓展的,视具体情况可穿插在预习检测中,也可在其后增设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依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合理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尽量具体准确,具有较强的可检测性。
自主预习:教师根据本课时的知识体系,进行编制,以问题带动,知识体系全面,突出重点难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根据不同内容选取问题、填空、思考、议一议等不同形式或进行组合。个别按照教材体系不便于理解的,可作适当调整。如我在编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一课时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时,就把完全变态发育放在不完全变态发育之前。实践下来,证明这样的设计是比较恰当的。
达标检测:一般来说,这部分题比较基础,着力突出本课时重、难点知识,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目的是让所有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基础练习。
能力提升:是一些难度较大,探索性较强的题目,一般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当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等决定是否设置,若要设置,设置什么样的题型,题目的多少,题型的难度等都是要仔细考虑的。如我在编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第一课时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学案时,就设置了能力提升,其中四题题目不同,但题型相同,难度相当。我采用让学生随机抽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练习后只需要详讲其中一题,学生便可举一反三。
2.学案的设计及形式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和教学要求等,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學生学习的“学案”。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那么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备课标:在课程要求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点,明确提出一系列过程性、经验型目标,期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这些,教师必须理解并熟悉,否则就不会形成对学生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其次备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还要从个别学生的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通常,学案有三种形式:
问题式学案: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学生的学习就是始于问题,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展开的活动,没有问题也就无所谓学习。教师在学案中有梯度地设置一些问题,即不能直接抛给学生一个大问题,而要将这个大问题细化为多个小问题,学生通过对逐个小问题的解决,沿着教师精心搭建的梯子一步步往上爬,从而不知不觉地解决这个大问题。如我在设计北师大版本七年期上册第4章 《第2节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这一学案,就将组织如何构成器官?这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如下三个小问题:1、鸡翅由哪几种组织构成?2、这几种组织排列有一定顺序吗?3、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鸡翅,主要有什么功能?学生只要回答了上述三个题,归纳起来就自然得出组织如何构成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