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人,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努力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40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看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课堂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每次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都精心地准备新课的导入,有图片引入法;有猜谜语引入法;有故事引入法;有配乐引入法;有结合具体情境引入法;有质疑引入法等等。例如,教学《草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把草原的风光图带进课堂,让学生享受草原的风光美,再以饱满的激情煽动学生,大家想随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走进草原一睹为快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都跃跃欲试,想去看个庐山真面面目。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例如教学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想让学生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我课前搜集了一些德国的风光图,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看的情景,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情境,学生欣赏后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德国的风光美,入情入境地用自己的声音赞美德国那道奇丽的风景线。这样通过图文对照,使学生仿佛进入德国,了解了异国的风情,学生的心也动起来、鲜活起来。
二、激情飞扬,激活语文课堂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凭借语言,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不仅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而且获得情感、态度、价值领域的成长。教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表演,促发学生真实的内心,促进学生深刻的思考,化难为易、化庄为谐,使课堂充满语文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我让学生寻找描写小嘎子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再找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并把他们摔跤的动词标出来,然后让活泼聪明的学生扮演小嘎子,又挑选一位身材像胖墩儿的学生扮演胖墩儿,他们一上场把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看到“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鼓掌眼珠子,不露破绽,任凭“小嘎子”如何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小嘎子想用脚钩,胖墩儿就势一推,小嘎子败下阵了。通过演一演,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又给课堂增添了情趣。这样,妙用课堂情趣,不仅是课堂的调节器、学生情绪的激发剂、更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催化剂,语文味也就充溢了课堂,充溢了学生的心灵。
(二)、让语文课堂富有人情味
教学就像鼓掌,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无论多么精妙,如脱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必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故此,作为语文教师,最好的教学,就是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愉快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真正要实现心灵的接触,教师必须做到“三尊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的教学用语是“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您发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学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有什么体会?”,“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谁的答案更加与众不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做到心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如执教《彩色的非洲》时,我考虑到亚洲与非洲的距离之遥,学生对非洲根本不熟悉,于是我利用课前十分钟,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播放非洲风情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距离拉近。在整个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相机播放非洲的植物世界、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让学生感受到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整个课堂学生动了起来,读读议议,写写画画,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巧妙延伸,让语文课堂散发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须精心设计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将听说读写与体验、感悟、熏陶融合起来,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林海音的《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开始,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了。于是我精心策划《窃读记》的课堂。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窃读的滋味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我再借助林海音与学生同龄,就如此渴望读书,如此如饥似渴读书,煽动学生课外要向林海音一样热爱读书,再趁次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学生可以亲身到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有哪些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书名。学生还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学生还要每周完成“2+x”作业。所谓“2”即二个板块:阅读板块、心灵记录板块。阅读板块要求学生记录每周阅读篇目以及读后感或者好词佳句;心灵板块,让学生记录一周之中的小事,写写瞬间的感受。这样利用语文课堂散发的语文魅力,巧妙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总之,教师要心系文本,带着对人性的关怀,带着满怀的激情,充分利用电教平台,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喜欢语文,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富于创造性的活力课堂,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40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看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课堂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每次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都精心地准备新课的导入,有图片引入法;有猜谜语引入法;有故事引入法;有配乐引入法;有结合具体情境引入法;有质疑引入法等等。例如,教学《草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把草原的风光图带进课堂,让学生享受草原的风光美,再以饱满的激情煽动学生,大家想随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走进草原一睹为快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都跃跃欲试,想去看个庐山真面面目。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例如教学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想让学生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我课前搜集了一些德国的风光图,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看的情景,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情境,学生欣赏后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德国的风光美,入情入境地用自己的声音赞美德国那道奇丽的风景线。这样通过图文对照,使学生仿佛进入德国,了解了异国的风情,学生的心也动起来、鲜活起来。
二、激情飞扬,激活语文课堂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凭借语言,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不仅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而且获得情感、态度、价值领域的成长。教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表演,促发学生真实的内心,促进学生深刻的思考,化难为易、化庄为谐,使课堂充满语文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我让学生寻找描写小嘎子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再找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并把他们摔跤的动词标出来,然后让活泼聪明的学生扮演小嘎子,又挑选一位身材像胖墩儿的学生扮演胖墩儿,他们一上场把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看到“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鼓掌眼珠子,不露破绽,任凭“小嘎子”如何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小嘎子想用脚钩,胖墩儿就势一推,小嘎子败下阵了。通过演一演,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又给课堂增添了情趣。这样,妙用课堂情趣,不仅是课堂的调节器、学生情绪的激发剂、更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催化剂,语文味也就充溢了课堂,充溢了学生的心灵。
(二)、让语文课堂富有人情味
教学就像鼓掌,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无论多么精妙,如脱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必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故此,作为语文教师,最好的教学,就是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愉快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真正要实现心灵的接触,教师必须做到“三尊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的教学用语是“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您发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学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有什么体会?”,“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谁的答案更加与众不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做到心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如执教《彩色的非洲》时,我考虑到亚洲与非洲的距离之遥,学生对非洲根本不熟悉,于是我利用课前十分钟,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播放非洲风情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距离拉近。在整个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相机播放非洲的植物世界、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让学生感受到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整个课堂学生动了起来,读读议议,写写画画,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巧妙延伸,让语文课堂散发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须精心设计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将听说读写与体验、感悟、熏陶融合起来,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林海音的《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开始,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了。于是我精心策划《窃读记》的课堂。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窃读的滋味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我再借助林海音与学生同龄,就如此渴望读书,如此如饥似渴读书,煽动学生课外要向林海音一样热爱读书,再趁次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学生可以亲身到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有哪些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书名。学生还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学生还要每周完成“2+x”作业。所谓“2”即二个板块:阅读板块、心灵记录板块。阅读板块要求学生记录每周阅读篇目以及读后感或者好词佳句;心灵板块,让学生记录一周之中的小事,写写瞬间的感受。这样利用语文课堂散发的语文魅力,巧妙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总之,教师要心系文本,带着对人性的关怀,带着满怀的激情,充分利用电教平台,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喜欢语文,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富于创造性的活力课堂,充满着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