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当代教育界推崇的促进学员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便利途径。构建学习共同体更是在互联网时代促进师生交流互通、建设生态教育网络的有效策略。因此,应在学习者及教师(包括管理者、相关专家等其他助学者)之间创建学习共同体,树立共同愿景,分享各种学习及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变竞争为合作,回归学习的本性,形成和谐进取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远程教育;生态环境;学习共同体;外语教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概念。后来,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被引入教育学,强调学习者的发展与其生存的教学环境密切相连。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角色是构成小系统的基本特征,人总是在多元化的角色承担及角色活动践履中得到发展。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生态环境的两大主角,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师生对话”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状态,但是远程教育中的时空差无疑对师生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创设远程教育环境下的的“对话”机制意义重大,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有效策略。
一、学习共同体概述
“共同体”是来自社会学的概念,它表示:(1)有共同目标和目的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2)在一个地区内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指出“学习的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学习愿景”。巴斯(Barth)将学习共同体描述为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学生和成人能根据各自特性和目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相互监督学习。迈尔斯(Myers)和希姆普森(Simpson)则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氛围,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必须为共同学习负责[1]。
由上可知,究竟什么是“学习共同体”,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有以上三类定义: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的动态结构。但无论哪类定义,都包含以下学习观:①学习是指参与社会系统;②学习是合作者集体建构表征的过程;③学习要浸润到一种“社会文化”中;④学习是指参与实践的行为本身;⑤学习不仅是脑的活动,也是利用工具、身体的活动;⑥学习是各个水平的学习者的异质交互过程,学习不仅发生在同辈群体中,更应该发生在代际交往中(赵健,2008)。无论哪类定义,学习共同体都强调两种功能,即社会强化功能及信息交流功能。
二、构建外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更需要学习伙伴的支持,也更能体现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论述。
(一)远程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与班级面授课制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交流环境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交流主要是非实时和非面对面的的,网络虚拟社区是交流的主环境。在这个交流环境中,教师失去了通过行为展示和言语交流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情感交流途径;学生间失去了通过在共同学习中的交流来增进友谊、交流经验的途径。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情感交流模式因为失去了现实的积极因素,而导致师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孤立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学生者的自觉性、积极性。
2. 师生角色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的学生是来自各行业的成人,由于工作所需,很多学生往往有着比教师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权威性,尤其是实践权威更易受到挑战。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师生的界限由此变得模糊。“能者为师”下的师生交流、生生共商成为远程教育中的亮丽风景。
(二)外语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终端,课堂承载了过多的希望和压力。而外语教学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的充分投入外,还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操练。学习共同体超越了班级课堂的限制,为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学活动能够延伸至课堂以外[2]。从而在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能够围绕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默会性,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重新思考课堂和学校中学习的组织(赵健,2004)。
三、外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构建外语学习共同体,需要具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条件:
(一)从外部原因看,创造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望是两个促进: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为此,首先,学生应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对话与合作,与教师一起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其次,共同体成员对这一目标的集体认同才能确保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可以在组建共同体时由每个人签订《学习共同体规章》来约束每个成员[3]。
(二)从内部原因看,促进对话合作。
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是共同体存在并得以发展的主要运行方式。首先,应确定时间、
地点、成员、交流机制等环境条件和教师角色、教师应对的态度等,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其次,知识有很大一部分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例如个体经验等。在学习共同体这个组织里,应鼓励师生分享自己的个人实践、心得等隐性知识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这是构建真正意义上合作性学习组织的基本要求。
四、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它不仅是学习者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
(一)创建和谐向上的协作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教师彼此孤立,缺乏应有的协作机制。因此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策略是要構建一种支持性、协作性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间、师生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学习。通过加强教师们在工作中、和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协作关系,确保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学校内部顺畅流通,通过交流和沟通,互相对话,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及教学任务,真正形成普遍的协作性学习文化和氛围。 (二)依托网络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顺势而生。它为组织比较松散、见面机会不
多的成人远程外语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协作平台,对学习共同话题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加强师生、生生协作。网络所提供的时空上及信息化数字环境所具有的高度弹性,极易适合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在互助合作中交流沟通,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有助于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师生通过共同体平台提供的资源,可以撰写反思日志、分享经验资料,将大量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实现知识的传播、交流、分享、吸收和创新。
第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在线聊天、博客互访等方式可以帮助师生们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氛围,使学习共同体内部关系更加和谐,运行更加顺畅。
(三)重視团队目标,兼顾个体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些共同体成员基础知识好、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任务,通过考核。而一些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任务分配时,辅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评价时也应该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控制班级学习的整体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给完成者追加难度较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未完成知识内容学生的单独辅导[4]。
对于公共外语学习者,课堂上精讲精练,而单词听写、扩展阅读、课文背诵等内容可以交由学习共同体在课后共同完成并计入小组平时成绩,以巩固所学。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专题任务。如学习了备忘录写作后,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召开模拟部门会议,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为每个成员确定角色,撰写会议备忘。
五、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远程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具有共生性的一对双主体,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认真地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进师生的实际交流,是在不见面的远程教育中兼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有效手段。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课本为主、课堂为主、个体为主的学习模式,凝聚集体力量,从而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创造更多的练习实践和检验效果的机会,最终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淑华,伍思静.论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卢丽虹.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外语教学的新视角———以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3]张彦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4]范玉凤,李欣.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2期.
基金项目:2015年度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态学视野下的外语远程学习环境构建研究GHB0936。
关键词:远程教育;生态环境;学习共同体;外语教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概念。后来,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被引入教育学,强调学习者的发展与其生存的教学环境密切相连。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角色是构成小系统的基本特征,人总是在多元化的角色承担及角色活动践履中得到发展。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生态环境的两大主角,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师生对话”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状态,但是远程教育中的时空差无疑对师生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创设远程教育环境下的的“对话”机制意义重大,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有效策略。
一、学习共同体概述
“共同体”是来自社会学的概念,它表示:(1)有共同目标和目的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2)在一个地区内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指出“学习的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学习愿景”。巴斯(Barth)将学习共同体描述为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学生和成人能根据各自特性和目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相互监督学习。迈尔斯(Myers)和希姆普森(Simpson)则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氛围,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必须为共同学习负责[1]。
由上可知,究竟什么是“学习共同体”,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有以上三类定义: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的动态结构。但无论哪类定义,都包含以下学习观:①学习是指参与社会系统;②学习是合作者集体建构表征的过程;③学习要浸润到一种“社会文化”中;④学习是指参与实践的行为本身;⑤学习不仅是脑的活动,也是利用工具、身体的活动;⑥学习是各个水平的学习者的异质交互过程,学习不仅发生在同辈群体中,更应该发生在代际交往中(赵健,2008)。无论哪类定义,学习共同体都强调两种功能,即社会强化功能及信息交流功能。
二、构建外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更需要学习伙伴的支持,也更能体现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论述。
(一)远程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与班级面授课制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交流环境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交流主要是非实时和非面对面的的,网络虚拟社区是交流的主环境。在这个交流环境中,教师失去了通过行为展示和言语交流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情感交流途径;学生间失去了通过在共同学习中的交流来增进友谊、交流经验的途径。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情感交流模式因为失去了现实的积极因素,而导致师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孤立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学生者的自觉性、积极性。
2. 师生角色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的学生是来自各行业的成人,由于工作所需,很多学生往往有着比教师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权威性,尤其是实践权威更易受到挑战。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师生的界限由此变得模糊。“能者为师”下的师生交流、生生共商成为远程教育中的亮丽风景。
(二)外语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终端,课堂承载了过多的希望和压力。而外语教学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的充分投入外,还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操练。学习共同体超越了班级课堂的限制,为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学活动能够延伸至课堂以外[2]。从而在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能够围绕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默会性,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重新思考课堂和学校中学习的组织(赵健,2004)。
三、外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构建外语学习共同体,需要具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条件:
(一)从外部原因看,创造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望是两个促进: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为此,首先,学生应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对话与合作,与教师一起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其次,共同体成员对这一目标的集体认同才能确保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可以在组建共同体时由每个人签订《学习共同体规章》来约束每个成员[3]。
(二)从内部原因看,促进对话合作。
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是共同体存在并得以发展的主要运行方式。首先,应确定时间、
地点、成员、交流机制等环境条件和教师角色、教师应对的态度等,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其次,知识有很大一部分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例如个体经验等。在学习共同体这个组织里,应鼓励师生分享自己的个人实践、心得等隐性知识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这是构建真正意义上合作性学习组织的基本要求。
四、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它不仅是学习者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
(一)创建和谐向上的协作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教师彼此孤立,缺乏应有的协作机制。因此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策略是要構建一种支持性、协作性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间、师生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学习。通过加强教师们在工作中、和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协作关系,确保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学校内部顺畅流通,通过交流和沟通,互相对话,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及教学任务,真正形成普遍的协作性学习文化和氛围。 (二)依托网络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顺势而生。它为组织比较松散、见面机会不
多的成人远程外语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协作平台,对学习共同话题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加强师生、生生协作。网络所提供的时空上及信息化数字环境所具有的高度弹性,极易适合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在互助合作中交流沟通,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有助于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师生通过共同体平台提供的资源,可以撰写反思日志、分享经验资料,将大量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实现知识的传播、交流、分享、吸收和创新。
第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在线聊天、博客互访等方式可以帮助师生们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氛围,使学习共同体内部关系更加和谐,运行更加顺畅。
(三)重視团队目标,兼顾个体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些共同体成员基础知识好、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任务,通过考核。而一些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任务分配时,辅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评价时也应该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控制班级学习的整体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给完成者追加难度较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未完成知识内容学生的单独辅导[4]。
对于公共外语学习者,课堂上精讲精练,而单词听写、扩展阅读、课文背诵等内容可以交由学习共同体在课后共同完成并计入小组平时成绩,以巩固所学。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专题任务。如学习了备忘录写作后,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召开模拟部门会议,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为每个成员确定角色,撰写会议备忘。
五、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远程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具有共生性的一对双主体,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认真地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进师生的实际交流,是在不见面的远程教育中兼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有效手段。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课本为主、课堂为主、个体为主的学习模式,凝聚集体力量,从而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创造更多的练习实践和检验效果的机会,最终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淑华,伍思静.论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卢丽虹.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外语教学的新视角———以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3]张彦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4]范玉凤,李欣.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2期.
基金项目:2015年度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态学视野下的外语远程学习环境构建研究GHB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