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冰清:守护长江的95后新渔民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u7623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冰清

  每年6月19日,在江苏省江阴市都有一项简朴而庄重的守护仪式。随着一声汽笛的响起,来到长江港口边的志愿者们打开一个个塑料袋,轻轻向下倾倒,一条条鱼儿跃入滚滚长江。这些生命力旺盛的鱼苗回到长江,将有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为长江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
  郑金良就是“长江放流日”的倡导者。孙女郑冰清从5岁起跟着爷爷到长江边放流,目睹爷爷为了保护长江中濒临灭绝的鱼类数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她决定传承爷爷的使命,做“长江精灵”的守护者。

长江放流,两代见证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历代为江防要塞,是长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的天然良港,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刀鱼鲜、鲥鱼肥、河豚美,长江江阴段曾盛产“长江三鲜”。
  郑金良从小在江边长大,母亲经常让他拎一筐青菜去船上换刀鱼。那时的他怎么都没有料到,长江鲥鱼居然会有被人类吃得绝迹的一天,而且卖到上万元一斤。1993 年3 月,江阴长山镇渔民在江中捕到一条三四斤重的鲥鱼,此后,长江江阴段鲥鱼再难觅其踪迹。这深深刺痛了郑金良的心,他下决心追回“三鲜”,让它们重回长江。
  从2000年开始,郑金良放下钢材流通生意,转攻水产养殖。那一年,郑冰清4岁。每到春夏之交,郑金良都会溯江而上,追寻鱼种,最多时一天要在渔船上工作15个小时。花了一年时间,河豚繁育成功后,郑金良就和刀鱼“杠”上了,寻鱼种足足用了五年时间,还差点送了命。
  和郑冰清说起这些追鱼经历,郑金良一点都不后悔,“追鱼过程很辛苦,但最大的收获是摸索出了刀鱼的生长和繁育习性。”
  沿江奔波二十年,郑金良通过人工繁育填补了养殖“长江三鲜”的空白,连专家都叫他“农民水产院士”。
  2002年6月10日,郑金良培育出60万尾河豚鱼苗,其中40万尾向长江放流。他说:“我养鱼就是为了放流,看着河豚鱼苗跃入长江,就盼着它们健康成长。”
  這是郑金良第一次无偿放流,他不仅带了渔业专家和渔政人员,还带上了郑冰清。有人问他:“这么大的场面,带个孩子来不怕麻烦吗?”“不麻烦,将来这些大事都要交到孩子们手上,现在他们不能缺席。”自此之后,每年无偿放流,郑冰清都到场,没有一次缺席,这一跟就是十八年。在郑金良的感召下,江阴市把每年的6 月19日定为“长江放流日”,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受到他的鼓舞,加入长江增殖放流的行动中。

新人新法,助农致富


  从小受到爷爷的影响,郑冰清立志要和爷爷一样成为“长江精灵”的守护者。中学时,郑冰清的生物学得最好。2014年高考,她毅然选择了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准备继承爷爷的事业。之后,她一直研究和关注珍稀鱼类的繁衍难题。大二那年,在朋友聚会上,她听在美国留学的朋友谈起美国紫黑翼蚌繁育技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郑冰清决定去美国学习,把紫黑翼蚌引进回来。据了解,紫黑翼蚌属大型淡水贝类,培育的珍珠为紫黑珍珠。这种贝类靠寄生繁育,目前为止,仅发现淡水石首鱼是其唯一寄主鱼。由于国内没有淡水石首鱼,严重制约了紫黑翼蚌在中国的人工繁殖和紫黑珍珠的产业化发展。
  2015年,郑冰清利用暑假赴美国学习淡水贝类繁殖技术。学成归来后,郑冰清在爷爷的支持下,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攻坚克难。在郑金良创立的“长江三鲜”繁育与养殖研发基地实验室里,郑冰清的团队先后引进300尾淡水石首鱼和150只紫黑翼蚌,经过上百次试验,2019年终于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出约5.6万只第一代幼蚌。人工繁育紫黑翼蚌以获取紫黑珍珠的创业项目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能弥补我国珍珠颜色单一、质量不均的不足,改变我国淡水珍珠高产价低的困境。
  做试验时,郑冰清早上8点就要起来翻淤泥,调藻类浓度,给幼蚌喂食,然后用显微镜看一下它们每天的生长状况;下午抽鱼血,把鱼血变成血清,然后制作幼蚌的培养液。给鱼抽血时,一条鱼只能抽8毫升的血,一次要抽两三百条,经常因此满身鱼腥味和血腥味。长年累月用针给鱼抽血,她的手指结起了一层薄茧。
  紫黑翼蚌是一种自带净水能力的珍珠蚌,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目前,紫黑翼蚌已开始规模化人工育苗和紫黑珍珠培育,技术成熟了,郑冰清就卖幼苗给周边农户,注册做紫黑珍珠饰品的专业品牌,带动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

走进盒马,再造“江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因为不能外出,郑冰清就在家直播。为了普及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的知识,郑金良建设了一座长江珍稀鱼类科普馆。她不仅在科普馆里直播,还把爷爷请进直播间,围绕长江大保护,讲述“长江三鲜”的历史故事、习性特点,以及如何在长江中放流鱼苗等内容。
  听众们亲昵地把郑冰清称为“小河豚”,把郑金良称为“老河豚”。他们说:“我们已经见过‘小河豚’了,现在来听‘老河豚’来讲故事。”
  “养殖的河豚有毒吗?”“养殖的没有毒,有毒是因为吃了有毒的东西,毒素会储存在体内。”“想看看淡水黄鱼怎么养殖的。”“没问题,回头剪个小视频发上来。”听众们踊跃提问,郑金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还给听众们讲述他“追鱼”的故事,有很多事情连郑冰清都是第一次听说。
  在一次直播中,郑冰清把用于这一年长江放流的河豚鱼苗展示给大家看,并向大家透露,2021年“长江放流日”,在往年的基础上,他们增加50万至100万尾鱼苗用于长江放流活动,为长江大保护作贡献。
  这次直播带货的效果也让一直主打实体销售的郑金良非常意外:“直播前,生意基本上是零;直播后,各地网友才知道,原来‘长江三鲜’也可以烧熟后快递送上门。”
  郑冰清注册了“冰清河豚”“冰清鲥鱼”等品牌,河豚是仿生养殖,安全去毒,通过冷链技术,可以还原长江鲜味。目前,她正式与“盒马鲜生”签约为供货商,30分钟内就可以送货上门。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半年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江海门段开展资源检测时,就发现了五六尾河豚幼鱼。看到河豚幼鱼的照片,郑冰清和爷爷特别激动:“长江十年禁渔第一年,野生河豚就回来了!”而他们利用繁育“长江三鲜”项目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道路,也开启了新篇章。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向一切告别》  【英】罗伯特·格雷夫斯 著 陈超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从自己的童年和学校生活写起,重点讲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以相对轻快、节制、略带反讽的笔调,从侧面烘托出大战滋生的失序和幻灭,其对西线战事的描述尤其生动而令人痛心。《超越原生家庭》  罗清军 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通过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帮助读者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期望读者
期刊
每當忘记给鱼缸里的鱼换水,看着它们在浑浊的水里挣扎,奄奄一息,我便感觉到,令我心生愧疚的,不仅仅是鱼,还有大海。  看完日本影片《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之后,我的生活里就总是弥漫着海的气息。电影情节简单,平静得如同无风的海。正如聋哑人安静的世界,相比俗世中人的落寞显得更加纯净、圣洁,他们单纯美好的爱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深深的震撼。  夏日的午后,善良的阿茂每次都会兴奋地拿着冲浪板练习冲浪,
期刊
美术馆中充满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往往来源于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美的反映,而现代手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居所是这些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之一。  《艺术家的家》汇集了全球各地各个领域艺术家们的创意家居环境,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家们多元化的美学思考和灵感突破。通过对书中翔实有趣的文字和高清精美图片的阅读,读者可以跟随艺术家的脚步探索空间设计、室内改造和家装实施的过程,围观艺术家们令人惊叹的家是怎样一步步被建成的。 
期刊
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家风故事动听讲  今年以来,常州市钟楼区妇联立足“强三性”要求,积极做好女性思想引领工作,通过抓好队伍、建好阵地、搞好活动,积极创树巾帼典型,不断增强妇联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汇聚力量,提升能力,巾帼声音共打造  钟楼区妇联组建3+X“常阿姐”宣讲团,吸纳各级妇联主席、执委、巾帼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优秀女性,百余名妇联主席、千余名妇联执委、万名巾帼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
期刊
新升社区“三全”家庭教育“爱育未来”公益讲座  落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全国首批“爱育未来”项目、苏州市首个平安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打造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幸福港湾”……苏州高新区妇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真正将工作做到实处,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家家有爱,共育未来  游走抑郁边缘的奶奶懂得了放手,把孩子还给了父母;因夫妻关系失衡而焦虑的母亲,懂得了倾听和沟通,
期刊
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启动现场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10月11日,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在联庆村拉开帷幕。水果、蔬菜、粮食组成的春夏秋冬图,艺术地展现了丰收的喜庆;专业人员为各种农产品销售做着现场直播……在前黄镇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中,女性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发展贡献着巾帼力量,如武进区第一位开插秧机的女农机手黄亚惠、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洁芬、常州市祝庄园艺有限公司总
期刊
原创红色题材舞蹈作品《激战塘马——血乳情》暑期“小红燕”志愿营之旅  溧阳市古县街道美景天城社区“红燕子”宣讲团是溧阳市妇联打造的“巾帼好声音”宣讲团的重要分支力量,自2018年成立以来,“红燕子”品牌不断升级,成为社区居民了解党的最新政策的重要窗口。2019年11月,社区成立“红燕子”工作站,进一步突破宣讲力量的局限性,实现了“红燕子”飞到哪里,宣讲就覆盖哪里,将党的最新的创新理论带入寻常百姓家
期刊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批批奋勇向前的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建设美丽乡村。他们在涉农创业、乡村治理、科技兴农、乡村社会实践等领域求新求变,大展才华,激发出乡村发展的潜力。他们的足迹遍及千里麦浪、万顷稻花,让无边无际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以领跑者的姿态,引领更
期刊
隋泽华  大学毕业后,隋泽华选择回乡创业,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回乡创业  2011年,隋泽华从上海大学毕业后接管了母亲在江苏省句容市创办的农产品店“茅山人家”。最初,“茅山人家”只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店。为了拓宽业务,隋泽华在句容周边搜集老鹅、茶园鸡、手剥笋、地衣等优质的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他意识到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外来品不一定能得到本地市场的认可,要想保证品质,就必须从源头入手,建立
期刊
吴柏霖(右一)在工厂车间  吴柏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以下简称“苏北计划”)。在志愿服务期间,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找到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他先后创办高仿真花和工艺品公司,产品销往美国、巴西等地,如今年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吴柏霖的创业犹如播下星星之火,累计服务1万人、带动两千余人创业就业,他也被评为“江苏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寻找“致富花”  2011年7月,吴柏霖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