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政治领袖没有自己写回忆录的传统,孙中山没有写、蒋介石没有写、毛泽东没有写、邓小平也没有写。这些政治领袖都有许多传记,但都是后人写的。他们似乎不喜欢自己回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选择了让历史去评说他们,只有李宗仁例外。所以,《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人唐德刚先生认为:《李宗仁回忆录》“在中国近代史传记项下,是一部鲜有其匹、全始全终的‘当国者’的自述。”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是历史人物的历史,而是历史人物的心史。比如,今天我们经常对毛泽东如何看周恩来、如何看蒋介石、如何看林彪这些话题感兴趣,但是,这些毛泽东的看法,其实都来自第三者的转述,并不是评价者白纸黑字留下来的,而且这些转述多发表于当事人身后,它的真实性或权威性已经大打折扣。所以,当事人的回忆录,就变得特别珍贵。在这方面,《李宗仁回忆录》确实有其他中国现代领袖传记不可取代的地方,它保留了许多李宗仁对他同时代人物如蒋介石、汪精卫的情感态度,可以真实地看到李宗仁究竟亲近谁、疏远谁,对什么人欣赏器重,对什么人不以为然。这些情感心理一般不会在常规的史书中看到,也很难在别人写的传记中得到真切的表达,而《李宗仁回忆录》,在这个方面得天独厚。
说到对李宗仁的历史评价,一般可以这样概括:那就是桂系领袖、北伐名将、民族英雄、民主实践者、爱国人士。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民族英雄这个头衔,即李宗仁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一般说到李宗仁与抗日战争,大多数人只知道台儿庄战役。其实,李宗仁还有很多重要的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事迹。他并不只是一个在战场上决战取胜的常胜将军,更是一个未雨绸缪,有预见力、决断力的战略家,不仅在军事上卓有天赋,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而且在政治上同样具有领袖的谋略和气魄,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还有一个重大的价值,就是它不仅还原了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而且还提供可能发生的历史。因为历史人物有许多想法,有些想法影响了历史,有些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影响历史,但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这种历史的可能性对历史本身已经无济于事,但它对现实、对未来却不无禆益。比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宗仁是一个战略家、政治家。所举的事例多局限于中国问题。事实上,李宗仁并不仅仅对中国问题和军事问题深谙于心,他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战略家。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回忆了他在抗日战争后期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策。其中有两件事非常能显示李宗仁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44年。第一件事是李宗仁建议英国不要过早开辟第二战场,应当让德、苏两国拼死纠缠,两败俱伤,然后渔翁得利。如果英国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战后世界历史的确可能改写。东欧和柏林问题也可能不复存在。第二件事是李宗仁向美国提交的两份备忘录。备忘录的内容是建议中美两国应及早计划控制东北,以防中共和苏联占据东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是不必要求苏联参战,二是提前训练东北接收人员。这两个建议都没有被美国方面接受,李宗仁对世界大势的预测也就只能成为纸上的备忘录,而不是历史的指南针。否则,中国现代历史也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李宗仁作为一个民主实践者这一身份鲜有人提及。但这确实是李宗仁与中国现代众多政治领袖不同的地方。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桂系势力范围内的桂林云集了数以千计的与蒋介石心怀异志的文化名人,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抗战胜利后,李宗仁任北平行营主任,虽然权力被架空,但还是尽其所能排难解忧,尽可能为深受国民党“劫收”之苦的民众解决了一些问题。其中,他为协和医学院知名教授到广西医学院谋职、他为齐白石老先生解决生活困难,他礼遇教授,每两周与北平学者聚会一次,放任学者发表对政府的批评意见,以及他竭力禁止军警和学生冲突,命令军警保护游行学生,使得学潮圣地北平平安无事……这些作为,确实深得民心,为其博得了“礼贤下士”的清誉,也被国民党内外人士“看成国民党内民主改革的象征”。他也以自己在北平三年,与北方教授揖让往还,相处甚得而引以自慰。当然,李宗仁作为民主实践者的最重要表现还在于他在蒋介石不情愿的情况下主动参加了副总统竞选,当时中外报纸对此还有专论,“一致认为我(李宗仁)参加竞选可以促使民主政治在中国早日实现”。
国民党政府在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什么在短短四年间就被共产党逐出大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
据李宗仁的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在日本投降接收问题上铸成了大错。错误主要表现在没有采取李宗仁提出的“后浪推前浪”的军队向收复区开拔的办法,动作慢了;让投降日军集中受降,导致大量战略据点和交通线被共产党占领,而李宗仁是建议让日军就地待命受降的;没有选对负责东北接收的人,李宗仁提出的黄绍竑这一人选被蒋介石否定;国民党将接收变成了“劫收”,“接收人员吃尽了抗战八年之苦,一旦飞入纸醉金迷的平、津地区,直如饿虎扑羊,贪赃枉法的程度简直骇人听闻。陈诚下令解散了东北40万伪军,精华被林彪延揽。接收问题上的错误使国民党政府在北方形势极为不利。
二是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国民党政权在现在人民眼光中已反动透顶”。
三是国家通货膨胀严重。这种通货膨胀也是国民党政府造成的。抗战“刚胜利时,沦陷区中伪币的实值与自由区中的法币,相差原不太大,而政府规定伪币与法币的兑换比为二百比一。以致一纸命令之下,收复区许多人民顿成赤贫了,而携来大批法币的接收人员则立成暴富”。以至连李宗仁也认为,“当国者却如此以国事逞私欲,国民党政权如不瓦解,真是无天理了!”
四是蒋介石心胸狭隘。他一心要消除异己,只想保存他的嫡系黄埔系,造成了国民党内部深刻的矛盾。
五是李宗仁代总统之后,蒋介石既要李宗仁为他赢得时间经营台湾,又不能让李宗仁真的获胜,在华中站稳脚跟,使蒋介石失去美援。这就导致蒋介石必须不断拆李宗仁、白崇禧的台,使李、白终于覆灭。
目前,坊间有多种与李宗仁有关的传记作品,如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的《我与李宗仁》、杨树标等人的《李宗仁家事》、张秋实等人的《李宗仁在1949》、李永铭等人的《桂系三雄》、罗平汉等人的《桂系军阀》,但最好的李宗仁传记仍然是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之所以这样认为,首先是因为李宗仁本人的品德优秀,是少有的质朴平易的政治领袖,他的个人品德决定了他的回忆录的真实性,他的个人修养决定了他的回忆录的丰富性。其次是因为撰写人唐德刚学养的卓越。唐德刚是第一流的历史学家,最优秀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李宗仁回忆录》是他用心最深、用力最勤的著作,他的学术修养和学术道德决定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最后,是因为这本书从撰写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它的读者不断,而且读者面越来越广,这本书的阅读史同样证明了它是最有学术含量和叙述魅力的李宗仁传记作品。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是历史人物的历史,而是历史人物的心史。比如,今天我们经常对毛泽东如何看周恩来、如何看蒋介石、如何看林彪这些话题感兴趣,但是,这些毛泽东的看法,其实都来自第三者的转述,并不是评价者白纸黑字留下来的,而且这些转述多发表于当事人身后,它的真实性或权威性已经大打折扣。所以,当事人的回忆录,就变得特别珍贵。在这方面,《李宗仁回忆录》确实有其他中国现代领袖传记不可取代的地方,它保留了许多李宗仁对他同时代人物如蒋介石、汪精卫的情感态度,可以真实地看到李宗仁究竟亲近谁、疏远谁,对什么人欣赏器重,对什么人不以为然。这些情感心理一般不会在常规的史书中看到,也很难在别人写的传记中得到真切的表达,而《李宗仁回忆录》,在这个方面得天独厚。
说到对李宗仁的历史评价,一般可以这样概括:那就是桂系领袖、北伐名将、民族英雄、民主实践者、爱国人士。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民族英雄这个头衔,即李宗仁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一般说到李宗仁与抗日战争,大多数人只知道台儿庄战役。其实,李宗仁还有很多重要的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事迹。他并不只是一个在战场上决战取胜的常胜将军,更是一个未雨绸缪,有预见力、决断力的战略家,不仅在军事上卓有天赋,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而且在政治上同样具有领袖的谋略和气魄,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还有一个重大的价值,就是它不仅还原了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而且还提供可能发生的历史。因为历史人物有许多想法,有些想法影响了历史,有些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影响历史,但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这种历史的可能性对历史本身已经无济于事,但它对现实、对未来却不无禆益。比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宗仁是一个战略家、政治家。所举的事例多局限于中国问题。事实上,李宗仁并不仅仅对中国问题和军事问题深谙于心,他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战略家。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回忆了他在抗日战争后期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策。其中有两件事非常能显示李宗仁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44年。第一件事是李宗仁建议英国不要过早开辟第二战场,应当让德、苏两国拼死纠缠,两败俱伤,然后渔翁得利。如果英国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战后世界历史的确可能改写。东欧和柏林问题也可能不复存在。第二件事是李宗仁向美国提交的两份备忘录。备忘录的内容是建议中美两国应及早计划控制东北,以防中共和苏联占据东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是不必要求苏联参战,二是提前训练东北接收人员。这两个建议都没有被美国方面接受,李宗仁对世界大势的预测也就只能成为纸上的备忘录,而不是历史的指南针。否则,中国现代历史也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李宗仁作为一个民主实践者这一身份鲜有人提及。但这确实是李宗仁与中国现代众多政治领袖不同的地方。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桂系势力范围内的桂林云集了数以千计的与蒋介石心怀异志的文化名人,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抗战胜利后,李宗仁任北平行营主任,虽然权力被架空,但还是尽其所能排难解忧,尽可能为深受国民党“劫收”之苦的民众解决了一些问题。其中,他为协和医学院知名教授到广西医学院谋职、他为齐白石老先生解决生活困难,他礼遇教授,每两周与北平学者聚会一次,放任学者发表对政府的批评意见,以及他竭力禁止军警和学生冲突,命令军警保护游行学生,使得学潮圣地北平平安无事……这些作为,确实深得民心,为其博得了“礼贤下士”的清誉,也被国民党内外人士“看成国民党内民主改革的象征”。他也以自己在北平三年,与北方教授揖让往还,相处甚得而引以自慰。当然,李宗仁作为民主实践者的最重要表现还在于他在蒋介石不情愿的情况下主动参加了副总统竞选,当时中外报纸对此还有专论,“一致认为我(李宗仁)参加竞选可以促使民主政治在中国早日实现”。
国民党政府在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什么在短短四年间就被共产党逐出大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
据李宗仁的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在日本投降接收问题上铸成了大错。错误主要表现在没有采取李宗仁提出的“后浪推前浪”的军队向收复区开拔的办法,动作慢了;让投降日军集中受降,导致大量战略据点和交通线被共产党占领,而李宗仁是建议让日军就地待命受降的;没有选对负责东北接收的人,李宗仁提出的黄绍竑这一人选被蒋介石否定;国民党将接收变成了“劫收”,“接收人员吃尽了抗战八年之苦,一旦飞入纸醉金迷的平、津地区,直如饿虎扑羊,贪赃枉法的程度简直骇人听闻。陈诚下令解散了东北40万伪军,精华被林彪延揽。接收问题上的错误使国民党政府在北方形势极为不利。
二是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国民党政权在现在人民眼光中已反动透顶”。
三是国家通货膨胀严重。这种通货膨胀也是国民党政府造成的。抗战“刚胜利时,沦陷区中伪币的实值与自由区中的法币,相差原不太大,而政府规定伪币与法币的兑换比为二百比一。以致一纸命令之下,收复区许多人民顿成赤贫了,而携来大批法币的接收人员则立成暴富”。以至连李宗仁也认为,“当国者却如此以国事逞私欲,国民党政权如不瓦解,真是无天理了!”
四是蒋介石心胸狭隘。他一心要消除异己,只想保存他的嫡系黄埔系,造成了国民党内部深刻的矛盾。
五是李宗仁代总统之后,蒋介石既要李宗仁为他赢得时间经营台湾,又不能让李宗仁真的获胜,在华中站稳脚跟,使蒋介石失去美援。这就导致蒋介石必须不断拆李宗仁、白崇禧的台,使李、白终于覆灭。
目前,坊间有多种与李宗仁有关的传记作品,如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的《我与李宗仁》、杨树标等人的《李宗仁家事》、张秋实等人的《李宗仁在1949》、李永铭等人的《桂系三雄》、罗平汉等人的《桂系军阀》,但最好的李宗仁传记仍然是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之所以这样认为,首先是因为李宗仁本人的品德优秀,是少有的质朴平易的政治领袖,他的个人品德决定了他的回忆录的真实性,他的个人修养决定了他的回忆录的丰富性。其次是因为撰写人唐德刚学养的卓越。唐德刚是第一流的历史学家,最优秀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李宗仁回忆录》是他用心最深、用力最勤的著作,他的学术修养和学术道德决定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最后,是因为这本书从撰写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它的读者不断,而且读者面越来越广,这本书的阅读史同样证明了它是最有学术含量和叙述魅力的李宗仁传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