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孩子的乡村记忆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m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部分乡村是美好的,那里空气比较清新,至少不会像城市里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让人们心慌和恐惧;那里生活相对简单,虽然没有城市里的五颜六色,但是洁净的含义是要超越城市所谓的“五彩缤纷”很多倍的……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由“去乡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晋升到“在乡村多待几天放松自己”的“高度”,以至于今,时常有一种错觉,是不是老了?思来想去,当然不是,告老还乡为时尚早,只不过自记事起,为数不多的乡村感受却成为我头脑中年少时的独特记忆。
  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形态而言,估计“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人”这句话最能反映中国乡土基础的广度与宽度,虽然它最初的出现是被当作反击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而用。
  第一次回农村老家是在30年前,那里有我的亲祖母。当然,处在孩提年纪的我,自然不会在意为什么我的曾祖父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当时的省会开封,而我的祖父为什么还为我在乡下留了一个亲祖母这个复杂的问题。只依稀记得,每天在大院子里推着四轮车,生锈的铁轱辘在我的全力推动下,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噪音,造成在田地里劳作一天回来的长辈们无法安稳休息,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祖母总是在旁边喊着,“孩儿啊,你歇会儿吧……”
  已经记不清跟着谁下地里干活儿了,只记得锄头比我高得多。用力搬起,学着大人往地里夯,只一个回合,锄头把便砸在脚上,哭成稀里哗啦,惹得我与锄头和土地之间很快就不欢而散。
  第二次回到农村老家是10年前。回去的原因是表弟结婚,然而到地方又更多了一层欢喜的含义,结婚和满月一起办。
  祖母明显老了很多,祖宅的房子因为表弟结婚又重盖一新,但是回村的路还是一寸都没有改变方向。婶婶与我母亲挽手长谈,父亲也在祖母面前问着生活、说着温暖。我在表弟的陪同下,从村东头往西走,再从西头走回来,就这样一边听他讲家里的事情,一边感受着中国最地道农村的点点滴滴。两天的时间很短,留下的印象除了比城市冷之外,还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我的根在这里,在村里长者手编的家谱里,我的生命起源仿佛能追溯更远。
  相对于父亲的农村老家,母亲的农村老家对我似乎要抽象一些。然而,从小在外祖母家长大的我,时常听她给我讲述母亲老家的故事。外祖母是童养媳,很小就到外祖父家了,小时候每天干农活儿,做饭,洗衣,放牛……外祖母说,那时的河水很清澈,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看得可清楚了!去远处的山坡放牛,有时睡着了,搭黑回家,找不到路,还会遇到“鬼打墙”的怪事。
  外祖父家境殷实,又是家中长子,儿时还是很自在的。但是,自从有一次正在乡间小路上蹲便时,被她的母亲忽的一把捂着嘴,气都不敢大喘后,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后来,外祖父终体会到那天的危险——日本兵从村庄路过,当时距离他已经很近很近。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百废待兴,农村也在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外祖父来到当时的省会开封,投奔他在城里搞实业办厂的舅舅。不几年,政府对民族资本家的“公私合营”政策,把我的外祖父由一个跟着舅舅在自己家族企业里做工的农村少年,彻底变成了有无产阶级先进觉悟的在国营企业上班的共产党员。当然,还有了我的母亲。
  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得我的祖父在早已是城里人的情况下,代表曾祖父回到老家得了房子和土地,同时还和“被革命对象”家里的女儿好上了,有没有结婚证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但是我父亲却是实实在在地出现了。结果呢,由于阶级划分和成分问题,父亲跟着祖父回到了城里,祖母最终留在了那里。
  乡村是可以锻炼人的。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火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在毛主席提出时是基于很多主客观因素,但是现在看来,确实也锻炼了一代人。严肃又活泼地说,习总书记如今这么了解农村、重视农村,是与他当时的知情岁月不无关系的。
  豫剧《朝阳沟》里曾有这么一个片段,城里长来城里生的银环,在朝阳沟这个好地方,竟遇到了“五谷杂粮难分辨,麦苗韭菜分不清”的尴尬。其实,这种情况对于城里孩子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更是明显。
  在我的脑海中,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城市生活还是比较“无色无味”的,大部分家庭除了下班回家看看当时很是流行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里播出的几个节目外,其他文娱项目并不多。不过,到了秋天,生活会多彩一些。花生成熟了。母亲总会在这一段时间里,在周末约上几个同事,骑着自行车,车篓里装上编织袋、铁抓钩、几瓶水和一些食物,去近郊拾花生。我也是拾花生队伍中的一员。
  到了地里,看着大片大片的黄土好像被翻过很多遍似的,费了老半天劲,才零零散散搞到一把花生,我就会问母亲,花生怎么这么少?母亲的解答我当时并不是很清楚。反正后来知道了,锄花生是农民的正常工作,拾花生是城里人的休闲娱乐。小孩儿总是会对一件久做不见效果的事情快速显出不耐烦之态的,母亲也自然看得出我的情绪,便哄着说:“你看,那面有一片长得很高的玉米地,你去拾几个玉米吧。”新鲜事我当然乐意,只是拿着铁抓钩在玉米地里刨到我浑身是汗,也还是没见到母亲说的玉米。回去一说,可把母亲乐坏了。从那一刻起,我想我以后绝对不会忘记,玉米是长在上面,而不是土里的……
  经过几次这样的事儿,我还是有所收获的,比如我知道了玉米长在玉米秆上,白薯长在地里,当然还有横穿土路的蛇都是蜿蜒前行……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再长大一些,我会到在郊区居住的同学家帮助割稻子,以示友谊;在大学里,参加暑期下乡实践,以示进步。
  如今,我有了很多机会去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这种感受与我曾经听到的乡村故事、拥有的乡村记忆是不同的。虽然,我早已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体味到了更多中国乡村的基本生活方式,甚至在马克思的有关书籍里还了解了一些欧洲国家乡村的种种情况,也写了很多关于乡村那些人和物的文章……然而,这都比不上我曾经最最真切的乡村记忆,无论是在祖母家的大院里,还是在外祖母的故事中,抑或是我跟随母亲骑车穿行在城郊之间的童年里。
其他文献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了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它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指导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明灯。《指南》科学地回答了3-6岁儿童“应该知道
作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正是学生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只有小学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才会使学生日后的写作生涯更加顺畅。然而,小学时代对于作文刚刚接触,所
小学在进行先导式作文教学的时候,这是一种将学生体验作为教学基本资源,通过教授学生识字以及阅读还有协作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给予
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已把自己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它使人
一、诚信:会计人立身之本作为一名会计人,首先他是作为一名社会人生存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而作为社会人的会计人要想生存必然受到社会生存法则的制约.古人有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