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于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广东省而言,在要素成本提升、金融危机导致出口急剧锐减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两者互动融合发展,对支撑制造业升级,有效构建 “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着重对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生产服务业主动向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动力要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最好等一系列结论,并就此对促进两大产业互动融合给出了四点对策思路建议。
[关键词]生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融合;投入产出;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8-0094-03
1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理论观点概述
“互动论”和“融合论”是当前两大产业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持“互动论”的学者认为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联动发展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扩大对生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而带动生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依赖制造业中间投入需求的增加,而且会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高。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的观点。持“融合论”的学者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模式等。
本文认为,“互动论”切合了当前两大产业的发展实际,而且未来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会越来越紧密。“融合论”与“互动论”并不矛盾,恰恰是“互动论”的延伸和发展,因为产业融合是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融合论”只是对产生的这一新现象做出了解释,是从更深的层面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关系。
2 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外延的界定
本文采用李冠霖学者将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服务行业界定为生产服务业的方法,使用2007年广东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认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这六个行业为广东省生产服务业。此外,尽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需求率不足50%,但是2007年全国这两大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分别为54.2%、51.7%,提供生产服务的特征较明显,故也列入生产服务业范围。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广东省生产服务业的外延包括上述八个服务行业。
3 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实证研究
3.1 从投入率和需求率看两者的融合发展
从表1看出,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中制造业投入率和生产服务业需求率比较大。从投入率角度来看,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的依赖程度要显著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投入的依赖度;从需求率角度来看,生产服务业显著的依赖于制造业对其的消耗,但是制造业却不明显依赖于生产服务业对其的消耗。由此判断,生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更强,向制造业主动融合的动力也强烈,但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主动融合的动力并不明显。这也表明,当前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还不足,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大。
3.2 从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看两者的互动发展
由表2看出,制造业整体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要明显的高于生产服务业,这很可能是由制造业与物质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特征造成的。另外,制造业感应度系数中来自生产服务业的达到25.6%,也即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25.6%,这一数值要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10.1%,表明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由此看出生产服务业可能更宜采取主动发展模式,更好地推进制造业发展。再者,无论是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还是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其影响力系数均不足30%,表明两者之间互动较弱。
3.3 生产服务业分行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分析
3.3.1 从投入率和需求率看融合情况
除与表1反映出的整体特征一致外,由表3中还可看出:从投入率来看,八个生产服务业中制造业投入率位居前四位的是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中间投入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例相对其他生产服务业较高。从需求率来看,制造业中间消费被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消耗的较多。而在各生产服务业的中间消费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被制造业消耗的比例很高,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消耗的依赖度很低。
由上述综合判断可得,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最好,四项指标均处于领先位置。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明显强于制造业对其的依赖性,两者融合的不均衡度較高。此外,由表3还可看出,当前制造业中间投入中,高层次的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金融业的投入程度还很低,且这些行业消耗制造业中间消费的比例也较低,这三大行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较差。
3.3.2 从影响力系数看互动关系
由于生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来自制造业的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表述的是同一层含义,类似地,制造业感应度系数来自生产服务业的与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也揭示的是同一含义,所以本小节仅采用影响力系数进行分析。
由表4看出,从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解来看,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力较强。从生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分解来看,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较为明显。由此判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情况最好。此外,制造业对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推动力很弱,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001、0.005、0.005,但上述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相对较强。再者,金融业是当前生产服务业中对制造业发展推动作用最弱的行业,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仅为0.103。
通过上述对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摸清两者互动融合的现状,为我们理清思路,探寻促进两者互动融合的对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对策思路建议
结合上述实证研究反映出来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两者互动融合。
第一,鼓励制造业拓展产业链,扩大制造业对生产服务的需求。因当前制造业中生产服务投入率不高,且生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对其消耗的依赖性较强。为此,有必要积极拓展制造业产业链,促使其向两头高端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以此扩大制造业对生产服务的消耗需求,提升制造业中生产服务投入率,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
第二,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业总量,支撑制造业升级。当前制造业中生产服务投入率不高,很可能是由于现有生产服务供给滞后导致的,且生产服务业已被证实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性产业,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业总量,以满足制造业需求,支撑制造业升级。一是要鼓励原有生产服务业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进行网络化发展,扩大生产服务规模;二是要鼓励服务创新,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三是要引导和鼓励制造业剥离原有生产服务环节,进行服务外包,同时积极促进制造业向总部经济这种生产服务业转型。
第三,加大对服务业的要素支撑保障和政策支持,从政府层面主动推进服务业发展。前面已提到,生产服务业更宜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的供给保障,消除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与工业的政策差异,并从土地优先供应、税收减免、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服务业政策倾斜,由此快速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
第四,找准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切入点,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前面分析得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最好的两个生产服务业,而现代物流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部分,是未来该行业的主体和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通过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来快速推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3).
[2]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25-29.
[3]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
[作者简介]赵雅婷(1986—),女,山西晋中人,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管理;王文卉(1987—),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产业体制与产业战略。
[关键词]生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融合;投入产出;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8-0094-03
1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理论观点概述
“互动论”和“融合论”是当前两大产业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持“互动论”的学者认为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联动发展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扩大对生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而带动生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依赖制造业中间投入需求的增加,而且会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高。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的观点。持“融合论”的学者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模式等。
本文认为,“互动论”切合了当前两大产业的发展实际,而且未来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会越来越紧密。“融合论”与“互动论”并不矛盾,恰恰是“互动论”的延伸和发展,因为产业融合是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融合论”只是对产生的这一新现象做出了解释,是从更深的层面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关系。
2 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外延的界定
本文采用李冠霖学者将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服务行业界定为生产服务业的方法,使用2007年广东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认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这六个行业为广东省生产服务业。此外,尽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需求率不足50%,但是2007年全国这两大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分别为54.2%、51.7%,提供生产服务的特征较明显,故也列入生产服务业范围。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广东省生产服务业的外延包括上述八个服务行业。
3 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实证研究
3.1 从投入率和需求率看两者的融合发展
从表1看出,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中制造业投入率和生产服务业需求率比较大。从投入率角度来看,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的依赖程度要显著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投入的依赖度;从需求率角度来看,生产服务业显著的依赖于制造业对其的消耗,但是制造业却不明显依赖于生产服务业对其的消耗。由此判断,生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更强,向制造业主动融合的动力也强烈,但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主动融合的动力并不明显。这也表明,当前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还不足,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大。
3.2 从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看两者的互动发展
由表2看出,制造业整体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要明显的高于生产服务业,这很可能是由制造业与物质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特征造成的。另外,制造业感应度系数中来自生产服务业的达到25.6%,也即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25.6%,这一数值要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10.1%,表明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由此看出生产服务业可能更宜采取主动发展模式,更好地推进制造业发展。再者,无论是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还是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其影响力系数均不足30%,表明两者之间互动较弱。
3.3 生产服务业分行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分析
3.3.1 从投入率和需求率看融合情况
除与表1反映出的整体特征一致外,由表3中还可看出:从投入率来看,八个生产服务业中制造业投入率位居前四位的是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中间投入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例相对其他生产服务业较高。从需求率来看,制造业中间消费被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消耗的较多。而在各生产服务业的中间消费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被制造业消耗的比例很高,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消耗的依赖度很低。
由上述综合判断可得,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最好,四项指标均处于领先位置。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明显强于制造业对其的依赖性,两者融合的不均衡度較高。此外,由表3还可看出,当前制造业中间投入中,高层次的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金融业的投入程度还很低,且这些行业消耗制造业中间消费的比例也较低,这三大行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较差。
3.3.2 从影响力系数看互动关系
由于生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来自制造业的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表述的是同一层含义,类似地,制造业感应度系数来自生产服务业的与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也揭示的是同一含义,所以本小节仅采用影响力系数进行分析。
由表4看出,从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解来看,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力较强。从生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分解来看,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较为明显。由此判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情况最好。此外,制造业对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推动力很弱,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001、0.005、0.005,但上述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相对较强。再者,金融业是当前生产服务业中对制造业发展推动作用最弱的行业,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仅为0.103。
通过上述对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摸清两者互动融合的现状,为我们理清思路,探寻促进两者互动融合的对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对策思路建议
结合上述实证研究反映出来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两者互动融合。
第一,鼓励制造业拓展产业链,扩大制造业对生产服务的需求。因当前制造业中生产服务投入率不高,且生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对其消耗的依赖性较强。为此,有必要积极拓展制造业产业链,促使其向两头高端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以此扩大制造业对生产服务的消耗需求,提升制造业中生产服务投入率,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
第二,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业总量,支撑制造业升级。当前制造业中生产服务投入率不高,很可能是由于现有生产服务供给滞后导致的,且生产服务业已被证实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性产业,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业总量,以满足制造业需求,支撑制造业升级。一是要鼓励原有生产服务业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进行网络化发展,扩大生产服务规模;二是要鼓励服务创新,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三是要引导和鼓励制造业剥离原有生产服务环节,进行服务外包,同时积极促进制造业向总部经济这种生产服务业转型。
第三,加大对服务业的要素支撑保障和政策支持,从政府层面主动推进服务业发展。前面已提到,生产服务业更宜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的供给保障,消除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与工业的政策差异,并从土地优先供应、税收减免、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服务业政策倾斜,由此快速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
第四,找准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切入点,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前面分析得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最好的两个生产服务业,而现代物流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部分,是未来该行业的主体和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通过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来快速推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3).
[2]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25-29.
[3]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
[作者简介]赵雅婷(1986—),女,山西晋中人,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管理;王文卉(1987—),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产业体制与产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