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华大学网络新闻中心主任曹正平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打仗。
早上采访拍摄,中午处理照片、给各个平台投稿,下午更新学校网站,晚上给学生进行摄影培训……他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刻也不停歇。
曹正平今年54岁,但在他身上依然保有“少年感”——喜欢探索和发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学生说,“曹老師捣鼓起无人机拍摄来,比年轻人还在行。”
在教育宣传战线工作28年,曹正平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的签约摄影师,把一份业余爱好做出了专业成就,在他看来,摄影就是他写给教育事业的情书。
半路出家的摄影师
曹正平是个半路出家的摄影师。1983年,技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湖南省祁东县化肥厂工作,火热的工厂生活让他爱上了摄影。1987年,他通过成人高考考入了湖南轻工业专科学校职工摄影艺术大专班学习。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的工厂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作品毕业展览,也因此被原衡阳医学院看中,走上教育新闻宣传岗位。
为了能快速上手,曹正平想方设法拜师学习,读报是他最好的学习方法。那时候,他经常守候在收发室,第一时间阅读报纸的每一条新闻,仔细研究报纸刊发的每一张照片。当看到好的新闻图片,他就仔细琢磨,去模仿拍摄。
每次向媒体投稿时,曹正平都会给编辑写一封信,把自己的思路和拍摄采访讲述清楚,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他们有的会写信回复我,有的会打电话告诉我哪里需要改进。”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了曹正平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他走进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把镜头对准老师、学生,对准校园的春夏秋冬。就这样,曹正平的作品先后在《湖南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教新报》等媒体上发表,成为一名根植于校园的教育新闻摄影工作者。
不怕苦的“拼命三郎”
在同事眼中,曹正平是个“拼命三郎”。2017年9月南华大学新生开学报到,曹正平不慎遭遇车祸,锁骨粉碎性骨折,必须进行手术。术后第二天,他了解到新生们军训时将在广场上进行叠被子比赛,为了不错过这条新闻,他不顾医生阻拦,准时出现在比赛场地,吊着绷带、趴在草地上,用一只手拍下了比赛的精彩场面。最终,这条图片新闻不仅被新华社采用,还在光明网首页和《湖南日报》等媒体刊发。
这并不是曹正平第一次为新闻摄影“拼命”。2017年,曹正平的家乡祁东的水位超过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位。刚放暑假的他第一时间赶到被洪水围困的祁东县归阳镇,连夜跟随抢险突击队采访拍摄、转移群众。
洪水不断上涨,交通、水、电中断,归阳镇成了一座孤岛,曹正平利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网络热点连夜处理稿件,硬是在“孤岛”中抢出了新闻,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曹正平一共发出了3组新华社通稿。
充满爱心的老师
生活中的曹正平是个富有爱心的人。每次参与募捐新闻的报道,他都会带头捐款。2014年,他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云南省德钦县一名叫巴山的藏族学生。在了解到巴山因为家庭贫困即将面临辍学的情况后,曹正平当即表示愿意资助他上学,每个学期给巴山汇去1000元。
一次,常宁县发生洪涝灾害,采访时,曹正平看到一个10岁的贫困女孩辍学后在一家小餐馆打工,女孩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弟弟改嫁,她不得不辍学到餐馆打工,他当即拍下女孩子打工的镜头,找到当地教育部门反映情况,最终,教育部门帮她重返校园,并免除了就读需要的一切费用。
曹正平的镜头下总有暖意,也许正如他所言:“见多了灾难,我总希望自己能通过镜头,将美好与爱传播出去。”
如今的曹正平,仍然坚守在教育新闻宣传岗位上。课余,很多学生都会向他讨教摄影技巧,经过他的培训,5名弟子成为了国内知名新闻网站的签约摄影师。
从草根摄影师到中国教育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湖南新闻奖(摄影)一等奖获得者,曹正平始终保持对新闻对摄影的热爱。他动情地说:“摄影是我的生命,我会好好用镜头记录这一封给教育的情书。”
早上采访拍摄,中午处理照片、给各个平台投稿,下午更新学校网站,晚上给学生进行摄影培训……他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刻也不停歇。
曹正平今年54岁,但在他身上依然保有“少年感”——喜欢探索和发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学生说,“曹老師捣鼓起无人机拍摄来,比年轻人还在行。”
在教育宣传战线工作28年,曹正平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的签约摄影师,把一份业余爱好做出了专业成就,在他看来,摄影就是他写给教育事业的情书。
半路出家的摄影师
曹正平是个半路出家的摄影师。1983年,技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湖南省祁东县化肥厂工作,火热的工厂生活让他爱上了摄影。1987年,他通过成人高考考入了湖南轻工业专科学校职工摄影艺术大专班学习。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的工厂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作品毕业展览,也因此被原衡阳医学院看中,走上教育新闻宣传岗位。
为了能快速上手,曹正平想方设法拜师学习,读报是他最好的学习方法。那时候,他经常守候在收发室,第一时间阅读报纸的每一条新闻,仔细研究报纸刊发的每一张照片。当看到好的新闻图片,他就仔细琢磨,去模仿拍摄。
每次向媒体投稿时,曹正平都会给编辑写一封信,把自己的思路和拍摄采访讲述清楚,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他们有的会写信回复我,有的会打电话告诉我哪里需要改进。”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了曹正平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他走进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把镜头对准老师、学生,对准校园的春夏秋冬。就这样,曹正平的作品先后在《湖南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教新报》等媒体上发表,成为一名根植于校园的教育新闻摄影工作者。
不怕苦的“拼命三郎”
在同事眼中,曹正平是个“拼命三郎”。2017年9月南华大学新生开学报到,曹正平不慎遭遇车祸,锁骨粉碎性骨折,必须进行手术。术后第二天,他了解到新生们军训时将在广场上进行叠被子比赛,为了不错过这条新闻,他不顾医生阻拦,准时出现在比赛场地,吊着绷带、趴在草地上,用一只手拍下了比赛的精彩场面。最终,这条图片新闻不仅被新华社采用,还在光明网首页和《湖南日报》等媒体刊发。
这并不是曹正平第一次为新闻摄影“拼命”。2017年,曹正平的家乡祁东的水位超过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位。刚放暑假的他第一时间赶到被洪水围困的祁东县归阳镇,连夜跟随抢险突击队采访拍摄、转移群众。
洪水不断上涨,交通、水、电中断,归阳镇成了一座孤岛,曹正平利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网络热点连夜处理稿件,硬是在“孤岛”中抢出了新闻,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曹正平一共发出了3组新华社通稿。
充满爱心的老师
生活中的曹正平是个富有爱心的人。每次参与募捐新闻的报道,他都会带头捐款。2014年,他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云南省德钦县一名叫巴山的藏族学生。在了解到巴山因为家庭贫困即将面临辍学的情况后,曹正平当即表示愿意资助他上学,每个学期给巴山汇去1000元。
一次,常宁县发生洪涝灾害,采访时,曹正平看到一个10岁的贫困女孩辍学后在一家小餐馆打工,女孩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弟弟改嫁,她不得不辍学到餐馆打工,他当即拍下女孩子打工的镜头,找到当地教育部门反映情况,最终,教育部门帮她重返校园,并免除了就读需要的一切费用。
曹正平的镜头下总有暖意,也许正如他所言:“见多了灾难,我总希望自己能通过镜头,将美好与爱传播出去。”
如今的曹正平,仍然坚守在教育新闻宣传岗位上。课余,很多学生都会向他讨教摄影技巧,经过他的培训,5名弟子成为了国内知名新闻网站的签约摄影师。
从草根摄影师到中国教育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湖南新闻奖(摄影)一等奖获得者,曹正平始终保持对新闻对摄影的热爱。他动情地说:“摄影是我的生命,我会好好用镜头记录这一封给教育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