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开发课堂教学生成资源,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资源的生成具有偶发性、动态性和转瞬即逝的特点,须用心捕捉,因为生成资源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能使课堂高效。
【关键词】辨伪求真 瞬间捕捉 开发利用
何谓课堂生成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堂生成资源是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多元目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意外收获,还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善于辨伪求真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在生生、师生互动过程中,必然会孕育生成性教学资源;当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类似的无效资源。教师必须对此明辨真伪,才能准确识别、及时地捕捉到课堂上难得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有效地开发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次听课,主讲者在《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下同)一节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提了个问题:“辛亥革命结局怎样?”生答:“失败。”师问:“理由呢?”生答:“袁世凯当了总统。”师问:“为什么中华民国的总统应该是孙中山而不应该是袁世凯?”生答:“袁世凯是坏蛋。”师问:“凭什么说袁世凯坏蛋?”生答:“他出卖维新派,还玩弄权术,甘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师问:“袁世凯的立场怎样?”生答:“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表者。”师问:“对!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言人。所以,他当总统,说明该政权代表谁的利益?”生答:“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师问:“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袁世凯当总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完成了吗?”生答:“没有。”教师最后总结:“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最后失败了……”这一段对话,是师问生答,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路形影相随,对袁世凯的评价也完全跟着感觉走,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也似有生成,但是这样的生成对教学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种无效的生成,没有丝毫开发利用的价值。教师自己如果不能明辨这一点,就会受其羁绊,在无效的问答中浪费了时间,而影响了真正有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善于瞬间捕捉
历史课堂资源的生成具有动态性、偶发性和转瞬即逝的特点。教师必须练就瞬间捕捉的功能:首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储备,并能认识到课堂生成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提高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敏感度;其次,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这样,即使课堂上偶尔出现“节外生枝”,也能及时引导,并转化成新的生成性资源,将其开发利用之。
笔者在教《抗日战争》一节时,在播放了一名日本军官在记者面前吹嘘南京大屠杀中杀了多少中国人的图片资料后,提出问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一位学生脱口说出:“我们应该借钓鱼岛事件趁机发动对小日本的战争,以牙还牙,让小日本也尝尝亡国奴的滋味!”这一回答,出乎意料,但我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须好好地进行开发利用。于是,我讲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送还日本小女孩的故事,这样学生对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认识。同时,还认识到当今时代,既要居安思危,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又要以豁达的胸襟团结国际友人,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善于开发利用
1.灵活预设,促进课堂生成
俗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一样。但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诸多情况无法预设。可以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为了使预设成为生成的基础,预设必须具有开放性。教师预设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贯穿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但要有统一性,而且还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层次性。预设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将其转化为课堂生成资源,预留空间,适时开发利用。
如,“儒家思想的起源”(人教版必修三,下同)一节内容的教学预设,笔者为了使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为感性的认识,在课堂收官阶段,预设了一道研究性问题:“《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今天的度量单位折算,九尺六寸,超过了三米,有这可能吗?”一位学生马上回答说:“《中国历代度量衡变化简表》中说,周朝一尺约合现在的21.5~22厘米,所以,孔子的身高在1.76~1.79米之间,并没有3米多。”学生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使我深感意外,我的精心预设被轻易化解了,同时新的生成产生了——我立即开发新的课堂资源:“《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折算一下诸葛亮的身高是多少?”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2.激发活力,引发生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引发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就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构建互动课堂。高中历史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问题,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彼此启发,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课堂资源生成。
构建互动课堂,除了采用问题教学法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和对抗性争论。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放飞思维,促进师生互动,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比如,笔者在教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节内容时,组织了辩题为“罗马人的法律是否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辩论会。学生分成正反两个对立的论辩阵容,查阅史料,相互质疑和反驳,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亮点。而每一个亮点,都是一个新的生成资源,为我的下一步教学预设提供了许多难得的依据。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生成资源,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浓厚的课堂氛围,教师如果善于在这方面下功夫,那么,历史课堂将是精妙绝伦的。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416400 湖南省花垣县花垣边城高级中学)
【关键词】辨伪求真 瞬间捕捉 开发利用
何谓课堂生成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堂生成资源是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多元目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意外收获,还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善于辨伪求真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在生生、师生互动过程中,必然会孕育生成性教学资源;当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类似的无效资源。教师必须对此明辨真伪,才能准确识别、及时地捕捉到课堂上难得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有效地开发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次听课,主讲者在《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下同)一节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提了个问题:“辛亥革命结局怎样?”生答:“失败。”师问:“理由呢?”生答:“袁世凯当了总统。”师问:“为什么中华民国的总统应该是孙中山而不应该是袁世凯?”生答:“袁世凯是坏蛋。”师问:“凭什么说袁世凯坏蛋?”生答:“他出卖维新派,还玩弄权术,甘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师问:“袁世凯的立场怎样?”生答:“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表者。”师问:“对!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言人。所以,他当总统,说明该政权代表谁的利益?”生答:“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师问:“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袁世凯当总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完成了吗?”生答:“没有。”教师最后总结:“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最后失败了……”这一段对话,是师问生答,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路形影相随,对袁世凯的评价也完全跟着感觉走,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也似有生成,但是这样的生成对教学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种无效的生成,没有丝毫开发利用的价值。教师自己如果不能明辨这一点,就会受其羁绊,在无效的问答中浪费了时间,而影响了真正有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善于瞬间捕捉
历史课堂资源的生成具有动态性、偶发性和转瞬即逝的特点。教师必须练就瞬间捕捉的功能:首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储备,并能认识到课堂生成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提高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敏感度;其次,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这样,即使课堂上偶尔出现“节外生枝”,也能及时引导,并转化成新的生成性资源,将其开发利用之。
笔者在教《抗日战争》一节时,在播放了一名日本军官在记者面前吹嘘南京大屠杀中杀了多少中国人的图片资料后,提出问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一位学生脱口说出:“我们应该借钓鱼岛事件趁机发动对小日本的战争,以牙还牙,让小日本也尝尝亡国奴的滋味!”这一回答,出乎意料,但我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须好好地进行开发利用。于是,我讲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送还日本小女孩的故事,这样学生对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认识。同时,还认识到当今时代,既要居安思危,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又要以豁达的胸襟团结国际友人,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善于开发利用
1.灵活预设,促进课堂生成
俗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一样。但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诸多情况无法预设。可以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为了使预设成为生成的基础,预设必须具有开放性。教师预设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贯穿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但要有统一性,而且还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层次性。预设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将其转化为课堂生成资源,预留空间,适时开发利用。
如,“儒家思想的起源”(人教版必修三,下同)一节内容的教学预设,笔者为了使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为感性的认识,在课堂收官阶段,预设了一道研究性问题:“《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今天的度量单位折算,九尺六寸,超过了三米,有这可能吗?”一位学生马上回答说:“《中国历代度量衡变化简表》中说,周朝一尺约合现在的21.5~22厘米,所以,孔子的身高在1.76~1.79米之间,并没有3米多。”学生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使我深感意外,我的精心预设被轻易化解了,同时新的生成产生了——我立即开发新的课堂资源:“《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折算一下诸葛亮的身高是多少?”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2.激发活力,引发生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引发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就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构建互动课堂。高中历史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问题,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彼此启发,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课堂资源生成。
构建互动课堂,除了采用问题教学法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和对抗性争论。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放飞思维,促进师生互动,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比如,笔者在教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节内容时,组织了辩题为“罗马人的法律是否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辩论会。学生分成正反两个对立的论辩阵容,查阅史料,相互质疑和反驳,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亮点。而每一个亮点,都是一个新的生成资源,为我的下一步教学预设提供了许多难得的依据。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生成资源,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浓厚的课堂氛围,教师如果善于在这方面下功夫,那么,历史课堂将是精妙绝伦的。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416400 湖南省花垣县花垣边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