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红基学校依托学校周边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游”课程、“寻访红基周边乡土文化”综合文化课程,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极具岭南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学校深厚的办学文化,有目标、有计划、有效地开展文化德育建设,努力从环境上把学校打造成具有古典意蕴的书香校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学校文化;德育工作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番禺区“上品教化”的理念,创建番禺区德育品牌,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红基学校积极挖掘自身及周边乡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有目标、有计划、有效地开展文化德育建设,经过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乡土文化资源
红基学校地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沙湾镇的西面。沙湾镇是一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人杰地灵,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沙湾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全镇现存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100多座,宗祠古屋点缀其间、檐缘梁枋巧饰雕琢。古镇还完整地保存着岭南地区传统村落梳式布局,留耕堂、宝墨园、南粤苑、鳌山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蕴藏着丰富的艺术文化珍品。
同时红基学校位于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沙湾镇紫坭村、三善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特色资源。有“忠正”的包公文化,“博厚”的宝墨文化,“真美”的水乡文化,“纯朴厚实”的地域民风,“开放包容”的岭南风格,“善良友爱”的乡风乡情,“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一副“红基初奠细研宝墨写鸿篇,珠水悠长润染紫坭成沃土”的对联,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红基、宝墨园、紫坭岛三者血脉相连的文化生态关系。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红基学校实施文化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学校依托学校周边环境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展了“研学游”课程、“寻访红基周边乡土文化”综合文化课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极具岭南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资源
红基学校是广州市民间艺术(灰塑)传承基地、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一所具有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岭南文化资源。学校具有“古建筑、园林化、现代化”的显著特色,蕴含着丰富、优秀的中华民族教育文化内涵。红基学校校园内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群体,学校群楼错落有致:四十多亩的地面上点缀着楼、堂、阁、馆、廊、亭、桥、场、路、池,以及草地、绿树、鲜花、盆景、假山、喷泉、雕塑、铜像。主体建筑多为仿晚清岭南建筑风格:以青砖勾砌墙壁,贴绿色琉璃瓦顶,灰雕斗拱檐线,白色花岗岩作墙脚,衬以彩窗净几,配置芳兰香草,显得高雅大方、古朴怡人。这些都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都可以为实施文化德育工作提供很好的底色。红基学校利用校园环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开发了“寻找红基之美”校本课程、“红基小导游”课程等。
三、充分挖掘学校深厚的办学文化
红基学校源于“广育小学堂”,由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美籍华人张蔼蕴先生创办于1907年。为集百千子孙萃于一堂、联之一心,1907年,热心乡村教育事业的张蔼蕴先生在张氏祠堂“接峰祖”(现仁厚里大街一巷二横巷5号旧址)创办“广育小学堂”。张蔼蕴先生回到家乡致力于弘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博爱”精神,秉持不论贫富,不分男女,广育栋梁的思想,创办广育小学堂。百年流转,世事变迁,广育小学堂发展成今天的红基学校,不变的是张蔼蕴先生流传的“广育文化”办学理念一直鞭策着我们红基的师生。学校一直秉持视野宽广、胸怀博大的育人观和典雅纯正、博采众长的文化观,坚持全面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红基学校发展到今天,根据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教育诉求,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时代核心精神,提出了“承广育文化,育大雅学子”的办学目标;以广立身,以雅育人,实施文化德育工作。这是红基学校呼应教育主流导向的积极作为。
(一)深挖和发扬红基人教育的初心——广育文化
红基学校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在番禺区“文化德育”的引领下,不忘学校的初心,提出“承广育文化,育大雅学子”的办学目标。“承广育文化”即是广泛运用优秀文化实施德育工作。“广育”就是要秉承张蔼蕴先生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坚持发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博爱”的精神;要热爱国家、民族、家乡;做人要心胸宽广博爱;红基人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扶持,为祖国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广育文化是红基学校办学精神的本源,是学校的立校基石,是百年来饱经风雨、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的要求下红基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见证。
(二)在文化德育背景下深化“广育文化”的内涵
新时代的红基人不忘初心,承接“广育文化”精神,在办学各个层面融入博大宽广的心胸,拓宽教育的视野,通过“三全”育人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同时,响应“文化德育”的思想,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多途径、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学习途径上,广泛利用文化资源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学校精神统一于“广育文化”,是对自身发展实际与教育愿景的精确提炼。
(三)文化德育背景下树立新的育人目标——“育大雅学子”
“大雅学子”是红基学校对“文化德育”培养目标的个性化解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雅是一个人适应时代要求而具备的多种文化素养的体现,是基于长期的文化熏陶而培养成的特定品质。“大雅学子”就是要具备以下核心素养:丰厚的积淀、积极的心态、雅正的品行、自主的能力。丰厚的积淀指的是红基学子经过六年的学习后要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积淀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人生智慧。积极的心态指的是作为红基学子,要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有理想追求、有责任担当。雅正的品行指的是做到博爱高雅、正直真诚、包容无私。自主的能力是要求红基学子能具备自律、求真、乐学、善思的能力。“大雅学子”就是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学校办学的指向标,始终贯穿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
大雅学子的塑造有赖于大雅之师。只有大雅的导师引领红基学子努力拼搏、创新,才能实现塑造出大雅学子。大雅的导师、家长、教师、社会学者,缺一不可。学校秉承以广立身,博采众长,通过建立温润儒雅的教师团队、培养豁达、文雅的家長队伍、联动社会贤才,共商大计,共创大雅。大雅的教师要具有“心胸宽广、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筑梦铸梦”的品质,大雅家长要做到“豁达、感恩、乐学、协作、尊重”;只要是心中有爱、品行雅正的社会英才都可以为丰富红基“广育文化”添砖加瓦。
红基人发扬“广育”,牢记“与人同心,与雅同行”的校训,为打造大雅学子,不忘初心,为实现立德树人砥砺前行。在实施文化德育工作中,努力从环境上把学校打造具有古典意蕴的书香校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从活动上多开展有益身心、陶怡情操的学生文体活动,深入体验雅正文化;从课程上开发符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校情的课程,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修炼大雅人格,实现“育大雅学子”的最终目标,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学校文化;德育工作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番禺区“上品教化”的理念,创建番禺区德育品牌,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红基学校积极挖掘自身及周边乡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有目标、有计划、有效地开展文化德育建设,经过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乡土文化资源
红基学校地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沙湾镇的西面。沙湾镇是一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人杰地灵,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沙湾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全镇现存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100多座,宗祠古屋点缀其间、檐缘梁枋巧饰雕琢。古镇还完整地保存着岭南地区传统村落梳式布局,留耕堂、宝墨园、南粤苑、鳌山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蕴藏着丰富的艺术文化珍品。
同时红基学校位于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沙湾镇紫坭村、三善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特色资源。有“忠正”的包公文化,“博厚”的宝墨文化,“真美”的水乡文化,“纯朴厚实”的地域民风,“开放包容”的岭南风格,“善良友爱”的乡风乡情,“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一副“红基初奠细研宝墨写鸿篇,珠水悠长润染紫坭成沃土”的对联,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红基、宝墨园、紫坭岛三者血脉相连的文化生态关系。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红基学校实施文化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学校依托学校周边环境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展了“研学游”课程、“寻访红基周边乡土文化”综合文化课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极具岭南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资源
红基学校是广州市民间艺术(灰塑)传承基地、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一所具有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岭南文化资源。学校具有“古建筑、园林化、现代化”的显著特色,蕴含着丰富、优秀的中华民族教育文化内涵。红基学校校园内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群体,学校群楼错落有致:四十多亩的地面上点缀着楼、堂、阁、馆、廊、亭、桥、场、路、池,以及草地、绿树、鲜花、盆景、假山、喷泉、雕塑、铜像。主体建筑多为仿晚清岭南建筑风格:以青砖勾砌墙壁,贴绿色琉璃瓦顶,灰雕斗拱檐线,白色花岗岩作墙脚,衬以彩窗净几,配置芳兰香草,显得高雅大方、古朴怡人。这些都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都可以为实施文化德育工作提供很好的底色。红基学校利用校园环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开发了“寻找红基之美”校本课程、“红基小导游”课程等。
三、充分挖掘学校深厚的办学文化
红基学校源于“广育小学堂”,由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美籍华人张蔼蕴先生创办于1907年。为集百千子孙萃于一堂、联之一心,1907年,热心乡村教育事业的张蔼蕴先生在张氏祠堂“接峰祖”(现仁厚里大街一巷二横巷5号旧址)创办“广育小学堂”。张蔼蕴先生回到家乡致力于弘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博爱”精神,秉持不论贫富,不分男女,广育栋梁的思想,创办广育小学堂。百年流转,世事变迁,广育小学堂发展成今天的红基学校,不变的是张蔼蕴先生流传的“广育文化”办学理念一直鞭策着我们红基的师生。学校一直秉持视野宽广、胸怀博大的育人观和典雅纯正、博采众长的文化观,坚持全面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红基学校发展到今天,根据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教育诉求,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时代核心精神,提出了“承广育文化,育大雅学子”的办学目标;以广立身,以雅育人,实施文化德育工作。这是红基学校呼应教育主流导向的积极作为。
(一)深挖和发扬红基人教育的初心——广育文化
红基学校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在番禺区“文化德育”的引领下,不忘学校的初心,提出“承广育文化,育大雅学子”的办学目标。“承广育文化”即是广泛运用优秀文化实施德育工作。“广育”就是要秉承张蔼蕴先生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坚持发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博爱”的精神;要热爱国家、民族、家乡;做人要心胸宽广博爱;红基人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扶持,为祖国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广育文化是红基学校办学精神的本源,是学校的立校基石,是百年来饱经风雨、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的要求下红基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见证。
(二)在文化德育背景下深化“广育文化”的内涵
新时代的红基人不忘初心,承接“广育文化”精神,在办学各个层面融入博大宽广的心胸,拓宽教育的视野,通过“三全”育人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同时,响应“文化德育”的思想,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多途径、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学习途径上,广泛利用文化资源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学校精神统一于“广育文化”,是对自身发展实际与教育愿景的精确提炼。
(三)文化德育背景下树立新的育人目标——“育大雅学子”
“大雅学子”是红基学校对“文化德育”培养目标的个性化解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雅是一个人适应时代要求而具备的多种文化素养的体现,是基于长期的文化熏陶而培养成的特定品质。“大雅学子”就是要具备以下核心素养:丰厚的积淀、积极的心态、雅正的品行、自主的能力。丰厚的积淀指的是红基学子经过六年的学习后要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积淀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人生智慧。积极的心态指的是作为红基学子,要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有理想追求、有责任担当。雅正的品行指的是做到博爱高雅、正直真诚、包容无私。自主的能力是要求红基学子能具备自律、求真、乐学、善思的能力。“大雅学子”就是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学校办学的指向标,始终贯穿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
大雅学子的塑造有赖于大雅之师。只有大雅的导师引领红基学子努力拼搏、创新,才能实现塑造出大雅学子。大雅的导师、家长、教师、社会学者,缺一不可。学校秉承以广立身,博采众长,通过建立温润儒雅的教师团队、培养豁达、文雅的家長队伍、联动社会贤才,共商大计,共创大雅。大雅的教师要具有“心胸宽广、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筑梦铸梦”的品质,大雅家长要做到“豁达、感恩、乐学、协作、尊重”;只要是心中有爱、品行雅正的社会英才都可以为丰富红基“广育文化”添砖加瓦。
红基人发扬“广育”,牢记“与人同心,与雅同行”的校训,为打造大雅学子,不忘初心,为实现立德树人砥砺前行。在实施文化德育工作中,努力从环境上把学校打造具有古典意蕴的书香校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从活动上多开展有益身心、陶怡情操的学生文体活动,深入体验雅正文化;从课程上开发符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校情的课程,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修炼大雅人格,实现“育大雅学子”的最终目标,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