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应从创设语言情境、培养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 表达 交流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6-01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能力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据着极端重要的地位,语文老师要适当把教学重点转向“说”的锻炼,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各种说话训练的情境,拓宽说话训练的范围,使学生肯说、敢说、会说、善说。
一、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肯”说
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尽量创设各种说话训练情境,给学生“说”的机会。
1.创设宽松自由的“说话”氛围
有些学生,在平时的语言交流环境中,都能畅所欲言,但一旦到课堂言说,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口头发言,就会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这些现象反映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必要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怕说”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让他们能把自己的见解充分详尽地表达出来。
2.构筑生动活泼的“说话”环境
从思维学角度来说,学生从不同基点、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不拘泥于固定答案,不束缚于统一模式,这是一种发散思维为主的多向、多维式学习思维活动。老师要有意识地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对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质疑,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给学生的大脑松绑,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这样他们才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教学主体的地位,知识主宰的姿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实现从敢说到肯说、愿说的进步。
3.引导恰当理性的“说话”方式
仅仅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言说是不够的,还要求老师在学生言说时耐心地倾听和等待,把学生引向恰当理性的言说。即让学生在说话中注意以理服人,通过对论点和论据符合逻辑的推理而获得结论。通过这种说话方式的训练和引导,使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不仅仅成为能说会道的人,而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主题,将意见准确地传达并说服他人。
二、培养说话的各项能力,让学生“会说”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说”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从“敢说”、“肯说”到“会说”、“善说”。
1.从内容维度开发学生说话的途径
很多学生是因为自身言说素材的贫乏,导致无话可说。因此,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的主题进行自由言说,然后在形成一定言说习惯后由老师提供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素材,养成读书摘抄的习惯,多摘录一些名人名句和优美的词句。这样日积月累之下,说话的时候就容易做到旁征博引,运用自如。同时,也要让学生多练习“无话找话”,即在没有话可说的情况下,迅速调整,在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几件事情中找到一种有机联系,从而创造性地寻找可说之话。
2.从逻辑维度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很多学生说话无法正确表达,这就是常说的“言不由衷”和“词不达意”,这种现象是学生对言说主题认识不清,逻辑思维混乱而导致的说话缺陷。老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抽象的观点用具体的材料加以说明。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把寻找材料与提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说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如对一个主题加以言说时,一般往往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加以表述,并通过一些重要的范型,如举事证理、证引证理、托物喻理、比较论理,来规范和约束学生说话的形式。
3.从心理维度激发学生说话的自信心
心理问题是制约学生说话的重要因素。老师有必要为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这种怕的心理。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摆脱害怕当众出丑的心理。在说话时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把要说的内容说好说完。一般来说,只要开始能够坚持下去,随着说话内容的深入,心理干扰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弱;其次,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不逃避的思想。说话并非最难的事情,有机会就要好好把握,要敢于实践,就当平时说话一样,不要惧怕而逃避。再次,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只要能够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练习,一定能够说得好。在学生的心理调适和自信心建立过程中,老师要多加鼓励,弃绝批评和讽剌,同时也要耐心等待和倾听,及时回馈和引导。
三、提升说话的艺术性和雄辩性,让学生“善”说
“善说”能力的培养,仅靠量的积累和单纯技巧训练已经不够了,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的提升:
1.练习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和多角度
说话的内涵实际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要在知识范围上提倡学生大量地阅读,在拓宽知识视野、加大知识广度的基础上,自然就能积累许多运用自如、探囊可取的说话材料,丰富说话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洞察力、穿透力,初步具备透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要训练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2.练习形式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学生说话的练习形式应多种多样,不局限于课堂的口头作文和命题言说。可以采取复述作品内容、描绘去过的景色、勾勒一件实物、刻画一个熟悉的人物、介绍一个场景、叙述一个事件、评价某个作品、阐述一种思想、批评一个观点等单项训练方式,开展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随机抽取随时举行的对话活动。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做到灵活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即根据练习内容灵活确定练习方式,各种练习方式灵活变换,综合运用,不为形式所拘束。
3.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
在学生的说话能比较完美的兼顾说话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强综合说话技能的训练。如分析问题、确定观点、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设计手法、情感配合、控制主题、拾遗补缺、即席应变、调动听众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个智力培养的过程。正如有人所认为的:口才是一个人力量和价值的综合体现。和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样,口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学生个个变得能言善辩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当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时,必然能自信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以积极的思维和大胆的进取精神,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童斌:《说话能力的训练技巧》,《文学教育》2009.9。
[2]吕永杰:《中学语文教育如何贯穿说话训练》,《文学教育》2010.9
[3]成丽华:《培养语文说话能力片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姜超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课程教育研究》2012.2
【关键词】语言 表达 交流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6-01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能力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据着极端重要的地位,语文老师要适当把教学重点转向“说”的锻炼,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各种说话训练的情境,拓宽说话训练的范围,使学生肯说、敢说、会说、善说。
一、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肯”说
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尽量创设各种说话训练情境,给学生“说”的机会。
1.创设宽松自由的“说话”氛围
有些学生,在平时的语言交流环境中,都能畅所欲言,但一旦到课堂言说,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口头发言,就会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这些现象反映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必要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怕说”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让他们能把自己的见解充分详尽地表达出来。
2.构筑生动活泼的“说话”环境
从思维学角度来说,学生从不同基点、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不拘泥于固定答案,不束缚于统一模式,这是一种发散思维为主的多向、多维式学习思维活动。老师要有意识地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对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质疑,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给学生的大脑松绑,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这样他们才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教学主体的地位,知识主宰的姿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实现从敢说到肯说、愿说的进步。
3.引导恰当理性的“说话”方式
仅仅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言说是不够的,还要求老师在学生言说时耐心地倾听和等待,把学生引向恰当理性的言说。即让学生在说话中注意以理服人,通过对论点和论据符合逻辑的推理而获得结论。通过这种说话方式的训练和引导,使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不仅仅成为能说会道的人,而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主题,将意见准确地传达并说服他人。
二、培养说话的各项能力,让学生“会说”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说”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从“敢说”、“肯说”到“会说”、“善说”。
1.从内容维度开发学生说话的途径
很多学生是因为自身言说素材的贫乏,导致无话可说。因此,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的主题进行自由言说,然后在形成一定言说习惯后由老师提供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素材,养成读书摘抄的习惯,多摘录一些名人名句和优美的词句。这样日积月累之下,说话的时候就容易做到旁征博引,运用自如。同时,也要让学生多练习“无话找话”,即在没有话可说的情况下,迅速调整,在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几件事情中找到一种有机联系,从而创造性地寻找可说之话。
2.从逻辑维度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很多学生说话无法正确表达,这就是常说的“言不由衷”和“词不达意”,这种现象是学生对言说主题认识不清,逻辑思维混乱而导致的说话缺陷。老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抽象的观点用具体的材料加以说明。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把寻找材料与提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说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如对一个主题加以言说时,一般往往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加以表述,并通过一些重要的范型,如举事证理、证引证理、托物喻理、比较论理,来规范和约束学生说话的形式。
3.从心理维度激发学生说话的自信心
心理问题是制约学生说话的重要因素。老师有必要为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这种怕的心理。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摆脱害怕当众出丑的心理。在说话时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把要说的内容说好说完。一般来说,只要开始能够坚持下去,随着说话内容的深入,心理干扰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弱;其次,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不逃避的思想。说话并非最难的事情,有机会就要好好把握,要敢于实践,就当平时说话一样,不要惧怕而逃避。再次,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只要能够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练习,一定能够说得好。在学生的心理调适和自信心建立过程中,老师要多加鼓励,弃绝批评和讽剌,同时也要耐心等待和倾听,及时回馈和引导。
三、提升说话的艺术性和雄辩性,让学生“善”说
“善说”能力的培养,仅靠量的积累和单纯技巧训练已经不够了,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的提升:
1.练习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和多角度
说话的内涵实际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要在知识范围上提倡学生大量地阅读,在拓宽知识视野、加大知识广度的基础上,自然就能积累许多运用自如、探囊可取的说话材料,丰富说话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洞察力、穿透力,初步具备透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要训练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2.练习形式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学生说话的练习形式应多种多样,不局限于课堂的口头作文和命题言说。可以采取复述作品内容、描绘去过的景色、勾勒一件实物、刻画一个熟悉的人物、介绍一个场景、叙述一个事件、评价某个作品、阐述一种思想、批评一个观点等单项训练方式,开展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随机抽取随时举行的对话活动。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做到灵活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即根据练习内容灵活确定练习方式,各种练习方式灵活变换,综合运用,不为形式所拘束。
3.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
在学生的说话能比较完美的兼顾说话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强综合说话技能的训练。如分析问题、确定观点、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设计手法、情感配合、控制主题、拾遗补缺、即席应变、调动听众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个智力培养的过程。正如有人所认为的:口才是一个人力量和价值的综合体现。和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样,口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学生个个变得能言善辩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当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时,必然能自信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以积极的思维和大胆的进取精神,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童斌:《说话能力的训练技巧》,《文学教育》2009.9。
[2]吕永杰:《中学语文教育如何贯穿说话训练》,《文学教育》2010.9
[3]成丽华:《培养语文说话能力片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姜超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课程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