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喜欢福建的榕树,山坡上、马路边、寺庙里、村口旁,它虬枝盘旋,根深沉地扎进大地,守护着八方百姓,成了乡土的象征。省会福州的别称就叫“榕城”,省树就是榕树。榕树作为福建人精神的体现,作为福建地域特性得到了肯定。
冬日暖阳下,我又一次走进泉州西街的开元寺,它建于唐朝初年。拜庭的广场上,站立着几棵大榕树,它们历经风雨沧桑,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其中有一棵超过800年,是我见过的最年长的榕树,它伸出无数枝丫,树冠延伸几十平方米,树梢直冲云霄,网状的根系盘根错节,树丫千姿百态,悬垂的气根,直入地下。树根老态龙钟,树叶却是生机勃勃。站在它的面前,我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爹爹,你怎么不会说我们金华话呢?”一个女孩好奇地发问。
“哦,小囡,我不是这里人啊。”
“那你从哪里来啊?”
“我从福建惠安来呀。”
“福建在哪里啊?”
“离这里很远很远的。”
小囡就是小时候的我,对话的地点是浙江金华。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在我眼里世界很小,小到我的眼里只有我出生的那座城市,但和父亲的对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年的父亲还很年轻,刚好四十出头,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眼神带着一点点忧伤和淡淡的思念。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喜欢吃海鲜,他的家乡在海边,那里盛产海鳗、海蛎、海螺、海蚌、海蟹,他说家乡的小螃蟹煮成咸稀饭特别鲜美,海边滩涂上的跳跳鱼加上卤水豆腐煮成汤,那叫一个美味。金华不靠海,有大江小河,江河里的鲢鱼、草鱼、泥鳅、黄鳝、田螺、河岘也是他的最爱。
从小,我们听着父亲一口地瓜腔的普通话长大,直到现在,他能听懂我们说的金华话,但他不会说。他曾耐心地教过我们闽南话,可惜我们到现在只记得“玩耍”两字,因为发音听起来像“剃头”,所以记住了。
父亲渐渐老了,年轻时他像一头猛虎,浑身都是劲,走路一阵风,现在似一只病猫,腿脚不灵便,听力一下降,也不爱言语了。我心里真后悔,我嫁到泉州快30年了,没有好好学会闽南话,如果我回金华能和他说说家乡话,他会多么开心啊!学不会老家话,我只有和父亲承诺,以后每年的清明,我会去惠安县辋川镇的莲花山上给爷爷扫墓的。父亲的年纪已无法让他远行,我的话让他感到欣慰,他呵呵憨笑着,笑容像盛开的老菊花:“好,好!”
我住泉州市区,经常要去惠安县城办事情,车子经过惠安一中的校门,总要留恋地看两眼。父亲希望子女有出息,当年,我在金华高考落榜,他想起他的同学在惠安一中教书,学校教学质量很好,高考录取率极高,千里迢迢送我来这里补习。每次走在父亲故乡县城的滨溪路,我总觉得父亲在前面健步如飞,我在后面小跑紧跟。
86岁的父亲,因为三年前的一次小中风,口齿已不太流利。今年春节,他一字一句和老妈说,他还想再回一趟福建老家。看到哥哥发在家庭微信群里的留言,我们兄弟姐妹你一言我一语,“老爹年龄太大了,腿脚又不好,路上出意外咋办?”“我觉得应该满足老爹的愿望,给他准备一张轮椅,我们兄弟一起陪他来!”我忍不住鼻子一酸,眼角湿润。唉,当年过半百,我才开始理解故乡在父亲心里的位置。故乡,像母亲给予孩子生命那般,一景一幕都融入了血脉,只看一眼,便会生出别样的感觉。父亲的情感应该也是这样吧。
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新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历史……东归壮举震撼人心,出发时约20万人,归国时只剩10万人左右,清朝乾隆皇帝接纳了经历千山万水归来的子民。土尔扈特人在历史上镌刻下一首可歌可泣的东归之歌。
苏武牧羊的故事,读来也让人心潮澎湃。他历尽艰辛,居留匈奴19年持节不屈,节操让人敬仰。对故土的思念,不分民族,它跨越了时代。人和树木多么相似啊!古榕根基宏大,无论看上去有多远,地下的树根仍盘结交错在一起。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份乡愁,与来时有关,与故乡有关。根系深埋的土壤,那是我们的故乡。
我的父亲18岁离开故乡福建从军,退伍后在浙江安家;我24歲离开浙江家乡,结婚后在福建扎根;我的儿子20岁离开福建去美国留学,我曾问他:“儿子,你要留在美国吗?”“不,我不移民,我要回国的。”5年后他终于完成学业,归心似箭,回到了中国的家。
泉州是著名侨乡,一代代的人们为生活,下南洋,赴欧美,海外侨亲事业有成回到祖籍地,办工厂修公路,捐学校建医院。普通华侨也不忘告诉子孙,他们的祖先从何处来。只因他们忘不了故乡村边的那棵榕树。
对祖先的寻找,无关种族,它跨越了国界。
榕荫如盖,参天蔽日,阳光透过树枝照在我的脸上,我抬头仰望,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无限的辽阔、深邃。榕树的根延伸、粗壮;叶舒展、碧绿,这一切都是生命的延续。
榕树在我们浙江是长不活的,就像香蕉,在闽东南长得很好,在浙江的土地里,侥幸在寒冬里不死亡,也只能结几根如三岁小孩手指头粗细的果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种子一旦撒落到哪儿,它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我们把水和养分浇在根上,根深蒂固,才能硕果累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好像绿叶对根的情谊。我是故乡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故乡的土地,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责任编辑:秀丽
冬日暖阳下,我又一次走进泉州西街的开元寺,它建于唐朝初年。拜庭的广场上,站立着几棵大榕树,它们历经风雨沧桑,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其中有一棵超过800年,是我见过的最年长的榕树,它伸出无数枝丫,树冠延伸几十平方米,树梢直冲云霄,网状的根系盘根错节,树丫千姿百态,悬垂的气根,直入地下。树根老态龙钟,树叶却是生机勃勃。站在它的面前,我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爹爹,你怎么不会说我们金华话呢?”一个女孩好奇地发问。
“哦,小囡,我不是这里人啊。”
“那你从哪里来啊?”
“我从福建惠安来呀。”
“福建在哪里啊?”
“离这里很远很远的。”
小囡就是小时候的我,对话的地点是浙江金华。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在我眼里世界很小,小到我的眼里只有我出生的那座城市,但和父亲的对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年的父亲还很年轻,刚好四十出头,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眼神带着一点点忧伤和淡淡的思念。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喜欢吃海鲜,他的家乡在海边,那里盛产海鳗、海蛎、海螺、海蚌、海蟹,他说家乡的小螃蟹煮成咸稀饭特别鲜美,海边滩涂上的跳跳鱼加上卤水豆腐煮成汤,那叫一个美味。金华不靠海,有大江小河,江河里的鲢鱼、草鱼、泥鳅、黄鳝、田螺、河岘也是他的最爱。
从小,我们听着父亲一口地瓜腔的普通话长大,直到现在,他能听懂我们说的金华话,但他不会说。他曾耐心地教过我们闽南话,可惜我们到现在只记得“玩耍”两字,因为发音听起来像“剃头”,所以记住了。
父亲渐渐老了,年轻时他像一头猛虎,浑身都是劲,走路一阵风,现在似一只病猫,腿脚不灵便,听力一下降,也不爱言语了。我心里真后悔,我嫁到泉州快30年了,没有好好学会闽南话,如果我回金华能和他说说家乡话,他会多么开心啊!学不会老家话,我只有和父亲承诺,以后每年的清明,我会去惠安县辋川镇的莲花山上给爷爷扫墓的。父亲的年纪已无法让他远行,我的话让他感到欣慰,他呵呵憨笑着,笑容像盛开的老菊花:“好,好!”
我住泉州市区,经常要去惠安县城办事情,车子经过惠安一中的校门,总要留恋地看两眼。父亲希望子女有出息,当年,我在金华高考落榜,他想起他的同学在惠安一中教书,学校教学质量很好,高考录取率极高,千里迢迢送我来这里补习。每次走在父亲故乡县城的滨溪路,我总觉得父亲在前面健步如飞,我在后面小跑紧跟。
86岁的父亲,因为三年前的一次小中风,口齿已不太流利。今年春节,他一字一句和老妈说,他还想再回一趟福建老家。看到哥哥发在家庭微信群里的留言,我们兄弟姐妹你一言我一语,“老爹年龄太大了,腿脚又不好,路上出意外咋办?”“我觉得应该满足老爹的愿望,给他准备一张轮椅,我们兄弟一起陪他来!”我忍不住鼻子一酸,眼角湿润。唉,当年过半百,我才开始理解故乡在父亲心里的位置。故乡,像母亲给予孩子生命那般,一景一幕都融入了血脉,只看一眼,便会生出别样的感觉。父亲的情感应该也是这样吧。
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新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历史……东归壮举震撼人心,出发时约20万人,归国时只剩10万人左右,清朝乾隆皇帝接纳了经历千山万水归来的子民。土尔扈特人在历史上镌刻下一首可歌可泣的东归之歌。
苏武牧羊的故事,读来也让人心潮澎湃。他历尽艰辛,居留匈奴19年持节不屈,节操让人敬仰。对故土的思念,不分民族,它跨越了时代。人和树木多么相似啊!古榕根基宏大,无论看上去有多远,地下的树根仍盘结交错在一起。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份乡愁,与来时有关,与故乡有关。根系深埋的土壤,那是我们的故乡。
我的父亲18岁离开故乡福建从军,退伍后在浙江安家;我24歲离开浙江家乡,结婚后在福建扎根;我的儿子20岁离开福建去美国留学,我曾问他:“儿子,你要留在美国吗?”“不,我不移民,我要回国的。”5年后他终于完成学业,归心似箭,回到了中国的家。
泉州是著名侨乡,一代代的人们为生活,下南洋,赴欧美,海外侨亲事业有成回到祖籍地,办工厂修公路,捐学校建医院。普通华侨也不忘告诉子孙,他们的祖先从何处来。只因他们忘不了故乡村边的那棵榕树。
对祖先的寻找,无关种族,它跨越了国界。
榕荫如盖,参天蔽日,阳光透过树枝照在我的脸上,我抬头仰望,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无限的辽阔、深邃。榕树的根延伸、粗壮;叶舒展、碧绿,这一切都是生命的延续。
榕树在我们浙江是长不活的,就像香蕉,在闽东南长得很好,在浙江的土地里,侥幸在寒冬里不死亡,也只能结几根如三岁小孩手指头粗细的果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种子一旦撒落到哪儿,它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我们把水和养分浇在根上,根深蒂固,才能硕果累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好像绿叶对根的情谊。我是故乡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故乡的土地,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责任编辑: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