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确立单元知识结构后建构学习心理过程,然后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更贴近学生。为了展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过程建构的方式,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从“已知—新知—未知”“整体—部分—整体”“类合—架构—模块”“范例—运用—综合”四个维度略作阐述。
关键词:单元教学学习心理整体类合图形的运动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因此,徐文彬教授提出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在确立单元知识结构后建构学习心理过程,然后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更贴近学生。一方面,知识结构是客观而静态的存在,它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不等同于作用于它的心理过程;而另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主观而动态的存在,它依附于学习的对象,不能脱离被它作用的知识结构。
为了展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过程建构的方式,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从“已知—新知—未知”“整体—部分—整体”“类合—概括—模块”“范例—运用—综合”四个维度略作阐述。
一、从“已知”到“新知”再到“未知”
传统认识论认为,学生是“一块白板”,因此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发生认识论”的诞生使人们对学生学习的看法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不是“一片空白”,而会带着具有个体性的已有知识,这种已有知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彼此联系的主要过程,不断引起图式的形成与变化。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已有知识与新知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已有知识为理解新知提供了起点,即学生总是会基于已有知识形成对新知的初步定位;另一方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知会成为“新近”的已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未知”提供起点。因此,这种从已知到新知再到未知的认知过程就是把具有联系的知识结构“加工”成有意义的心理结构的过程,特别强调联系性以及意义建构。
此外,已有知识具有个体性,其与新知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面对新知时,已有知识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既可能影响新知,也可能被新知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系统思维,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审视已有知识,精炼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主动联结已有知识与新知,形成新知的理解内化过程。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关于“图形的运动”的已有经验十分丰富,这些已有经验决定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一种初步判断。学生接触到本单元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之前学过的内容,而且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于是已有知识就会自发地开始运作,产生意义的联结。图1所示是关于“平移”的意义联结。可以看出,这种联结是丰富的,既有数学经验,也有生活经验,两者交织在一起,整体地与新知相联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已有经验一般不会
自动显现并与新知相联结,而需要引导和激发;而且这个初次体验新知的过程是重要的,因为得到的学习结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已有知识,其所设置的情境,所提出的问题,所安排的活动,都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学生可能的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可能的消极的已有知识。比如,在数学经验上,认为只有竖着与横着的直线运动是平移,而斜着的直线运动不是;在生活经验上,把汽车行驶等在不同视角下可以产生不同理解的复杂运动,简单地理解成平移。因为基于错误推动认知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学生作为独立的存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系统;学习内容作为独立的存在,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学习过程就是这两个整体性系统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对于学习心理可以从认识系统如何内化知识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对于整体而言,其所包含(具有)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联结)的,否则整体就无从谈起。一般地,学生总是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一印象是朴素的、粗糙的。再从某一个部分开始学习,不断地认识更多的部分,这样的学习是直接的,可以获得对整体的华丽、精致的印象。或者说,学生一方面通过对部分的学习,间接地丰富对整体的认识,此时部分影响着整体;另一方面基于对整体的认识,潜在地审视对部分的学习,此时整体又影响着部分。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整体与部分总是循环地相互影响、相互生成。因此,处理好作为知识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理解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此外,要让上述循环较好地进行下去,就要同时注意部分的联系性与独立性。部分的联系性把部分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如果学习中忽视这些联系,那么部分就会被割裂,整体就会被解构。正是不同的部分独立存在,才让整体更加丰富,更有意义,形成更广、更深的结构。总的来说,部分之间“不同而相通”是构成整体的核心。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图形的运动”这一主题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表面上,学生的学习是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线性”地展开的,即经历三次全新的体验。但是,这样就忽視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大单元机械地分裂成三个小部分,导致了单元整体的解构。
实际上,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基于自身关于“图形的运动”的一般性认识,从整体上产生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图2所示),以引导三种运动的学习,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其次要从一种运动出发(从哪种运动出发可以讨论),初步认识三种运动,形成对“图形的运动”的整体认识;再次要依次展开对三种运动的学习,同时注意联系其他运动(比如,学习平移时渗透旋转,学习旋转时回顾平移),从而进一步认识三种运动;最后要以联系的视角,把三种运动综合起来深入研究,通过各种运动的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与区别,概括出各种运动的关键点(如图3所示),从而进一步形成对“图形的运动”的整体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它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能促成知识整体的形成,使得知识整体融入认知整体中。
关键词:单元教学学习心理整体类合图形的运动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因此,徐文彬教授提出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在确立单元知识结构后建构学习心理过程,然后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更贴近学生。一方面,知识结构是客观而静态的存在,它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不等同于作用于它的心理过程;而另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主观而动态的存在,它依附于学习的对象,不能脱离被它作用的知识结构。
为了展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过程建构的方式,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从“已知—新知—未知”“整体—部分—整体”“类合—概括—模块”“范例—运用—综合”四个维度略作阐述。
一、从“已知”到“新知”再到“未知”
传统认识论认为,学生是“一块白板”,因此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发生认识论”的诞生使人们对学生学习的看法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不是“一片空白”,而会带着具有个体性的已有知识,这种已有知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彼此联系的主要过程,不断引起图式的形成与变化。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已有知识与新知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已有知识为理解新知提供了起点,即学生总是会基于已有知识形成对新知的初步定位;另一方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知会成为“新近”的已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未知”提供起点。因此,这种从已知到新知再到未知的认知过程就是把具有联系的知识结构“加工”成有意义的心理结构的过程,特别强调联系性以及意义建构。
此外,已有知识具有个体性,其与新知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面对新知时,已有知识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既可能影响新知,也可能被新知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系统思维,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审视已有知识,精炼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主动联结已有知识与新知,形成新知的理解内化过程。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关于“图形的运动”的已有经验十分丰富,这些已有经验决定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一种初步判断。学生接触到本单元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之前学过的内容,而且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于是已有知识就会自发地开始运作,产生意义的联结。图1所示是关于“平移”的意义联结。可以看出,这种联结是丰富的,既有数学经验,也有生活经验,两者交织在一起,整体地与新知相联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已有经验一般不会
自动显现并与新知相联结,而需要引导和激发;而且这个初次体验新知的过程是重要的,因为得到的学习结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已有知识,其所设置的情境,所提出的问题,所安排的活动,都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学生可能的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可能的消极的已有知识。比如,在数学经验上,认为只有竖着与横着的直线运动是平移,而斜着的直线运动不是;在生活经验上,把汽车行驶等在不同视角下可以产生不同理解的复杂运动,简单地理解成平移。因为基于错误推动认知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学生作为独立的存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系统;学习内容作为独立的存在,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学习过程就是这两个整体性系统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对于学习心理可以从认识系统如何内化知识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对于整体而言,其所包含(具有)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联结)的,否则整体就无从谈起。一般地,学生总是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一印象是朴素的、粗糙的。再从某一个部分开始学习,不断地认识更多的部分,这样的学习是直接的,可以获得对整体的华丽、精致的印象。或者说,学生一方面通过对部分的学习,间接地丰富对整体的认识,此时部分影响着整体;另一方面基于对整体的认识,潜在地审视对部分的学习,此时整体又影响着部分。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整体与部分总是循环地相互影响、相互生成。因此,处理好作为知识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理解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此外,要让上述循环较好地进行下去,就要同时注意部分的联系性与独立性。部分的联系性把部分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如果学习中忽视这些联系,那么部分就会被割裂,整体就会被解构。正是不同的部分独立存在,才让整体更加丰富,更有意义,形成更广、更深的结构。总的来说,部分之间“不同而相通”是构成整体的核心。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图形的运动”这一主题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表面上,学生的学习是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线性”地展开的,即经历三次全新的体验。但是,这样就忽視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大单元机械地分裂成三个小部分,导致了单元整体的解构。
实际上,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基于自身关于“图形的运动”的一般性认识,从整体上产生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图2所示),以引导三种运动的学习,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其次要从一种运动出发(从哪种运动出发可以讨论),初步认识三种运动,形成对“图形的运动”的整体认识;再次要依次展开对三种运动的学习,同时注意联系其他运动(比如,学习平移时渗透旋转,学习旋转时回顾平移),从而进一步认识三种运动;最后要以联系的视角,把三种运动综合起来深入研究,通过各种运动的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与区别,概括出各种运动的关键点(如图3所示),从而进一步形成对“图形的运动”的整体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它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能促成知识整体的形成,使得知识整体融入认知整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