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问我最爱欧洲的什么,那么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自从2009年第一次出国留学以后,我越来越羡慕欧洲的年轻人了,他们真的是潇洒风流,说走就走。对他们而言,人生仿佛就是一场旅行,至少在年轻的时候。随遇而安,走哪儿算哪儿;如此,世界很大,也很小。而住的地方只要一张床就够了,青年旅社就是他们栖息的小巢。
欧洲年轻人的旅游,一般以“穷游”为主。学生住酒店通常是一件奢侈的事,青年旅社才是最热门的选择。青年旅社在英文里叫做hostel,就是针对年轻人的经济型旅馆,通常配备有厨房,可以自己买菜做饭,这样又节省了一笔开支。青旅的房间以宿舍的形式为主。不同的青旅有不同的房间设置,其共同点就是以多人间宿舍为主,人数3-30不等,有男生房间、女生房间,还有男女混住的。或许对于相对保守的中国人来讲,男女混住的房间不是谁都能接受。我在第一次住这样的宿舍的时候也有顾虑,后来发现其实根本没什么好拘泥的,大部分的房客都很热情友好,礼貌又懂得分寸,便没有太多尴尬了。
独闯伊斯坦布尔
第一次住青年旅社是在土耳其的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和在保加利亚做交换学生的4个中国男生一起去的,但由于对于住宿的意见不统一,在第三天我就决定“单飞”了,开始了惊险刺激的独自旅行。我凭记忆走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码头,被告知这里回不去老城区,售票员给我写了一个公交车次,让我到停车站去等。我连问了几个土耳其人都不会说英语,一筹莫展之际看到两个中国同胞,连忙上前搭话,正巧其中一个还是我老乡,他们也要到老城区去。三人一起逛完索非亚教堂以后,我便独自找旅馆去了。果然天无绝人之路,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之前在网上看到过的“伊斯坦布尔青年旅社”,刚好他们还有床位——9人间男女混住,价格只要20里拉(合100元人民币,在欧洲算是相当便宜了)。这家青旅非常温馨,我和刚认识的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的青年男女们一同去吃晚餐。那家餐厅在顶楼,经营传统土耳其食物。我们点了烤肉、牛奶米布丁和苹果茶,一边享用晚餐一边聆听远处清真寺传来的钟声。著名的蓝色清真寺在霓虹灯的映衬下就像童话里的城堡,美得像一块巨大的布景。晚餐以后澳大利亚的小伙子们去酒吧喝酒,走了一天我有些劳累了,和舍友们回房间休息。这时我们屋新来了两个男青年,一个美国人,一个德国人。德国帅哥在英国教书,来这边度假,美国小哥好像是个交换学生。大家都用英语谈笑风生,互相介绍这几天游玩的景点。12点左右房间里安静了下来,劳累的旅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9点左右大家陆陆续续起床了,我也到楼顶去吃自助早餐。顶楼的餐厅很有情调,在那里可以俯视伊斯坦布尔的街道,甚至还能望到远处的海岸呢。青年旅社真的不错!后来的两天我和在青旅认识的英国人罗迪和德国人保罗一起逛了大巴扎,爬了塔楼。保罗得知我打算去英国留学,还给了我一张宣传单,让我去伦敦的时候记得去他经营的喜剧俱乐部。第五天晚上我告别了青旅的朋友们,独自坐火车回保加利亚。回城的火车上大都是年轻人,还有一个小伙子没来得及买票,是他在伊斯坦布尔认识的一位土耳其男孩把他带到火车站,于是他便随机地跳上了一趟通往下一站的火车。还有一对年轻的荷兰情侣,都是大学生,说也没想好下一站去哪儿,反正不出欧盟就行,那么就去保加利亚好了!我被他们无忧无虑的冒险精神所感染,也从此爱上没有计划的独自旅行了。
伦敦故事多
2010年的秋天我到英国纽卡斯尔读研究生,趁地理位置之便游玩了不少地方,最恋恋不舍的当属伦敦了。之前总听人说伦敦的人冷漠,到了以后发现,伦敦还是好人多。
第一次去伦敦是2010年冬天,也是独自旅行。辗转到伦敦市中心已经是凌晨,最后一班地铁也走了。我急忙打电话给青年旅社,他们让我坐维多利亚站附近的公交38路。公交司机是个黑人,我几乎听不懂他口音浓重的英语,也搞不清楚到底在哪一站下车。好在车上一对中年夫妇非常热情,那位善良的阿姨一路把我带到了旅馆,否则在这僻静的夜晚我还真有点担心会被醉汉骚扰。好不容易找到青年旅社,我才发现慌乱之际把行李忘在旅行大巴上了!所有的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都在里面呢!好在青年旅社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友好,给我找了一对拖鞋,说那边筐子里是以前的旅客留下来的沐浴液、洗头膏,随便用!洗了个热水澡,这一天紧张的心情终于得到平复。旅途总是充满变数的,有烦恼也有欢乐。
第二次去伦敦是2011年的夏天。在伦敦,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这一次则在青旅邂逅了一位风流潇洒的美国艺术家克里斯多夫。这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曾经在北京教书,曾娶过一位中国太太,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那天我也没有什么别的计划,便和他一起出门闲逛。不同于我们中国人喜欢往名胜古迹去的思路,这位美国艺术家感兴趣的是伦敦别具风情的街区,比如印巴区和黑人区这些中国游客避之不及的地方。印巴区的气氛果然不同,我走在一群黑人中间,总觉得好像周围有点不安定的因素在活动,或许这便是我的偏见了。走了一会儿大家都有点饿了,克里斯多夫找了一家很小的小吃店,问我觉得怎么样。我嘴里说不错,心里却想这是不是太简陋了,哪里有他口中说的那么“可爱”呢?但两个街区走下来,我的看法也改变了不少,毕竟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不能停留在著名的景点上,伦敦本来是包罗万象的,若照着我的老思路去走,便只能看到“小资”的伦敦了。
一路上我和克里斯多夫相谈甚欢,在地铁站他突然对我说:“能把你的眼镜摘下来让我看看你的样子吗?”我当时有些吃惊,但还是照做了,没想到他却突如其来地吻了我。大脑一片空白之际,我也吻了回去。随即觉得实在有些奇怪,便以地铁来了为借口推托了。上了地铁克里斯多夫还拉着我的手不放,搞得我很尴尬:我要如何向一个心血来潮的老外解释我对他没有那方面的兴趣呢?我礼貌地把手抽了回去,想了半晌,终于用英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觉得你是个很有趣的人,但我实在不习惯这种美式的热情。克里斯多夫马上会意,回归了绅士风度。
晚上我们在青旅的酒吧喝了许多杯鸡尾酒,像两个哥们儿一样笑谈了彼此的感情经历和在文化差异中作为“边缘人”的感受。那一刻真的非常奇妙,一个20多岁的中国女孩和一个40多岁的美国大叔成了忘年之交。在伦敦,在旅途中,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青年旅社都是舒适温馨的,有一次和同学出去旅游没有预订旅馆,走了半天到市中心发现到处都住满了,于是有家青旅的老板在隔壁咖啡馆二楼的一间空房里给我们铺了5个床垫,附带一人两个窗帘作为被褥。这大概是我所有旅行中住过条件最差的地方了,旁边酒吧直到凌晨3点才关掉音乐,我被吵得睡不着,又冻得发抖,只好把所有的厚衣服都盖在身上。房间的门上还没有锁,我们只好把凳子堵在门后。也没有卫生间,大家早上到咖啡厅的厕所里洗漱。不过这经历到后来都成为了谈资,年轻么,没有什么不可以!
欧洲年轻人的旅游,一般以“穷游”为主。学生住酒店通常是一件奢侈的事,青年旅社才是最热门的选择。青年旅社在英文里叫做hostel,就是针对年轻人的经济型旅馆,通常配备有厨房,可以自己买菜做饭,这样又节省了一笔开支。青旅的房间以宿舍的形式为主。不同的青旅有不同的房间设置,其共同点就是以多人间宿舍为主,人数3-30不等,有男生房间、女生房间,还有男女混住的。或许对于相对保守的中国人来讲,男女混住的房间不是谁都能接受。我在第一次住这样的宿舍的时候也有顾虑,后来发现其实根本没什么好拘泥的,大部分的房客都很热情友好,礼貌又懂得分寸,便没有太多尴尬了。
独闯伊斯坦布尔
第一次住青年旅社是在土耳其的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和在保加利亚做交换学生的4个中国男生一起去的,但由于对于住宿的意见不统一,在第三天我就决定“单飞”了,开始了惊险刺激的独自旅行。我凭记忆走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码头,被告知这里回不去老城区,售票员给我写了一个公交车次,让我到停车站去等。我连问了几个土耳其人都不会说英语,一筹莫展之际看到两个中国同胞,连忙上前搭话,正巧其中一个还是我老乡,他们也要到老城区去。三人一起逛完索非亚教堂以后,我便独自找旅馆去了。果然天无绝人之路,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之前在网上看到过的“伊斯坦布尔青年旅社”,刚好他们还有床位——9人间男女混住,价格只要20里拉(合100元人民币,在欧洲算是相当便宜了)。这家青旅非常温馨,我和刚认识的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的青年男女们一同去吃晚餐。那家餐厅在顶楼,经营传统土耳其食物。我们点了烤肉、牛奶米布丁和苹果茶,一边享用晚餐一边聆听远处清真寺传来的钟声。著名的蓝色清真寺在霓虹灯的映衬下就像童话里的城堡,美得像一块巨大的布景。晚餐以后澳大利亚的小伙子们去酒吧喝酒,走了一天我有些劳累了,和舍友们回房间休息。这时我们屋新来了两个男青年,一个美国人,一个德国人。德国帅哥在英国教书,来这边度假,美国小哥好像是个交换学生。大家都用英语谈笑风生,互相介绍这几天游玩的景点。12点左右房间里安静了下来,劳累的旅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9点左右大家陆陆续续起床了,我也到楼顶去吃自助早餐。顶楼的餐厅很有情调,在那里可以俯视伊斯坦布尔的街道,甚至还能望到远处的海岸呢。青年旅社真的不错!后来的两天我和在青旅认识的英国人罗迪和德国人保罗一起逛了大巴扎,爬了塔楼。保罗得知我打算去英国留学,还给了我一张宣传单,让我去伦敦的时候记得去他经营的喜剧俱乐部。第五天晚上我告别了青旅的朋友们,独自坐火车回保加利亚。回城的火车上大都是年轻人,还有一个小伙子没来得及买票,是他在伊斯坦布尔认识的一位土耳其男孩把他带到火车站,于是他便随机地跳上了一趟通往下一站的火车。还有一对年轻的荷兰情侣,都是大学生,说也没想好下一站去哪儿,反正不出欧盟就行,那么就去保加利亚好了!我被他们无忧无虑的冒险精神所感染,也从此爱上没有计划的独自旅行了。
伦敦故事多
2010年的秋天我到英国纽卡斯尔读研究生,趁地理位置之便游玩了不少地方,最恋恋不舍的当属伦敦了。之前总听人说伦敦的人冷漠,到了以后发现,伦敦还是好人多。
第一次去伦敦是2010年冬天,也是独自旅行。辗转到伦敦市中心已经是凌晨,最后一班地铁也走了。我急忙打电话给青年旅社,他们让我坐维多利亚站附近的公交38路。公交司机是个黑人,我几乎听不懂他口音浓重的英语,也搞不清楚到底在哪一站下车。好在车上一对中年夫妇非常热情,那位善良的阿姨一路把我带到了旅馆,否则在这僻静的夜晚我还真有点担心会被醉汉骚扰。好不容易找到青年旅社,我才发现慌乱之际把行李忘在旅行大巴上了!所有的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都在里面呢!好在青年旅社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友好,给我找了一对拖鞋,说那边筐子里是以前的旅客留下来的沐浴液、洗头膏,随便用!洗了个热水澡,这一天紧张的心情终于得到平复。旅途总是充满变数的,有烦恼也有欢乐。
第二次去伦敦是2011年的夏天。在伦敦,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这一次则在青旅邂逅了一位风流潇洒的美国艺术家克里斯多夫。这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曾经在北京教书,曾娶过一位中国太太,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那天我也没有什么别的计划,便和他一起出门闲逛。不同于我们中国人喜欢往名胜古迹去的思路,这位美国艺术家感兴趣的是伦敦别具风情的街区,比如印巴区和黑人区这些中国游客避之不及的地方。印巴区的气氛果然不同,我走在一群黑人中间,总觉得好像周围有点不安定的因素在活动,或许这便是我的偏见了。走了一会儿大家都有点饿了,克里斯多夫找了一家很小的小吃店,问我觉得怎么样。我嘴里说不错,心里却想这是不是太简陋了,哪里有他口中说的那么“可爱”呢?但两个街区走下来,我的看法也改变了不少,毕竟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不能停留在著名的景点上,伦敦本来是包罗万象的,若照着我的老思路去走,便只能看到“小资”的伦敦了。
一路上我和克里斯多夫相谈甚欢,在地铁站他突然对我说:“能把你的眼镜摘下来让我看看你的样子吗?”我当时有些吃惊,但还是照做了,没想到他却突如其来地吻了我。大脑一片空白之际,我也吻了回去。随即觉得实在有些奇怪,便以地铁来了为借口推托了。上了地铁克里斯多夫还拉着我的手不放,搞得我很尴尬:我要如何向一个心血来潮的老外解释我对他没有那方面的兴趣呢?我礼貌地把手抽了回去,想了半晌,终于用英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觉得你是个很有趣的人,但我实在不习惯这种美式的热情。克里斯多夫马上会意,回归了绅士风度。
晚上我们在青旅的酒吧喝了许多杯鸡尾酒,像两个哥们儿一样笑谈了彼此的感情经历和在文化差异中作为“边缘人”的感受。那一刻真的非常奇妙,一个20多岁的中国女孩和一个40多岁的美国大叔成了忘年之交。在伦敦,在旅途中,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青年旅社都是舒适温馨的,有一次和同学出去旅游没有预订旅馆,走了半天到市中心发现到处都住满了,于是有家青旅的老板在隔壁咖啡馆二楼的一间空房里给我们铺了5个床垫,附带一人两个窗帘作为被褥。这大概是我所有旅行中住过条件最差的地方了,旁边酒吧直到凌晨3点才关掉音乐,我被吵得睡不着,又冻得发抖,只好把所有的厚衣服都盖在身上。房间的门上还没有锁,我们只好把凳子堵在门后。也没有卫生间,大家早上到咖啡厅的厕所里洗漱。不过这经历到后来都成为了谈资,年轻么,没有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