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想象力和热情,既可以形成巨大的破坏,亦可以创造出令人咋舌的奇迹。距离波兰城市克拉科夫几公里远的地下,就有一处充分展现人类想象力和热情的地方。
维利奇卡的地下盐矿不但空气纯净,可以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布满四壁的精美盐雕,更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凝结了数代矿工的智慧;矿井里顶天立地、高达数十米的地下教堂,则让后人看到矿工对上帝无比的虔诚。
大地母亲的馈赠
这个奇妙的世界,完全由数十代矿工凭借辛勤双手一点点开凿而成。维利奇卡地下盐矿分为9个开采层,最深的采矿点距离地表326米。这里的矿工,亲切地把深厚的盐层叫做“白色的黄金”。
大约2000万年前,地球正处在中新世。这时,冰河期刚刚结束,大地变暖,寒冰渐消。今天维利奇卡这片地方,原本是一片汪洋,当浅海湾的海水慢慢蒸发,露出陆地,就给维利奇卡留下了厚厚的盐层。早在史前时代,就有原始人从这里开采食盐;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矿工们拿起手中的斧、锹和镐,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钻进这里。时至今日,维利奇卡累计开采出700万立方米的食盐,在大地母亲的腹腔里留下2000多个矿坑。
当地农民意识到,开采盐矿给自己带来的出息,远较土里刨食为高。于是,方圆数里之内的居民,一家老小全都下到盐矿谋生。除了烹饪时调和口味,食盐还是保存肉类食品必不可缺的原料。盐矿逐渐成为波兰全国的经济支柱,远销欧洲各国,有时还可以代替钱币成为商品交换的通货。
维利奇卡盐矿的辉煌,一直持续到10余年前。1992年,大洪水冲进盐矿坑道,给这里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洪灾之前,盐矿拥有1450名矿工,每年可以保证15万吨的产量;洪水过后,盐矿年产量一下锐减到1.5万吨。更严重的是,洪水渗到地层深处融化了盐层,一些矿坑垮了,更多的矿坑面临塌方的危险。同年,维利奇卡市长下令停止盐矿的工业开采,决定转型开发旅游资源。
盐矿里建起疗养院
现在,维利奇卡盐矿仍有600多名矿工,每天分成三班下井作业。开采食盐已经是一种象征性的工作,这些矿工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加固被洪水破坏的坑道。每天,工人把沙子和灰渣运到迷宫一样的地下,填进被水淘空的坑道,或是用粗大的原木支撑摇摇欲坠的顶板。要知道,在盐矿的正上方,支撑着几乎整个维利奇卡城。
除去担任修补工作的工人,还有130名矿工接受培训变成了导游,负责把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到矿井里观光。几个世纪以来,很多历史名人怀着敬意拜访过这里:1490年,正在克拉科夫科学院求学的哥白尼来过这里;奥地利皇帝弗朗索瓦·约瑟夫驾临过;大文豪歌德也曾在这里留下过脚印;上世纪60年代,戴高乐将军的夫人伊冯娜亲自走进盐矿矿井。后来她亲口对别人说,戴高乐将军之所以不肯陪她一同前往参观,是因为这位生性倔强、身材瘦高的将军不愿意为此弯腰低头。
维利奇卡盐矿最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当属开凿于1689年的圣·安东尼地下大教堂。每天凌晨,矿工们一天劳作开始之前,必定要到这里望一次弥撒,祈祷上帝让自己活着看到地面上的灿烂阳光。塌方和瓦斯爆炸,随时都可能夺去矿工的生命。1645年矿井发生爆炸,大火在地下肆虐了8个月之久。18世纪末,盐矿里富有经验的老工人每天第一批下到矿井深处,他们手举火把,小心翼翼地引燃坑道顶板上积聚的瓦斯。因为随时可能丧命,大家送给他们“忏悔者”的绰号。顶板上积聚的微量瓦斯燃尽之后,大批工人开始下井了。
今天,矿井的安全措施周到细致,与1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工人随身携带监测空气中瓦斯和甲烷浓度的仪器,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安全隐患被肃清之后的盐矿,堪称地下天堂。煤矿工人常患的尘肺病,从来没有困扰过盐矿工人,盐矿里空气质量好得出奇,纯净且富含氧分。在地下135米和211米深处,分别建有两处疗养院,40多名结核病患者和呼吸道过敏反应强烈的儿童,每天都来这里安静地呼吸纯净的空气,休养治病。
源于对上帝的敬畏
然而,维利奇卡盐矿最大的人造奇迹,远不是疗效神奇的疗养院。在如迷宫般四处延展的坑道四壁,小小的神龛祭坛和以宗教为题材的浅浮雕随处可见。波兰人对天主教的虔诚,这世上首屈一指。
最近5年,鲁维克·克鲁沃斯基神父每个礼拜天都要下到110米深的圣·金格教堂主持弥撒。1862年开凿的大教堂气势恢宏,最高的地方达到20米,就是搬到地上也不输于欧洲任何一座大教堂。因为相信大教堂可以给自己带来神的祝福,去年8月一对新人特意从洛杉矶飞到这里举行婚礼。
我们今天看到的地下盐雕,绝大多数开凿于1896年,到1912年前后达到顶峰。马科维斯基兄弟、约泽夫,还有托马斯基这些矿工出身的盐雕艺术家,贡献最多,作品最精。马科维斯基兄弟的曾孙女,今年45岁的捷尔斯基,至今仍在井下工作。回荡在矿区上空的阵阵汽笛,成为童年生活留给捷尔斯基最深刻的印象。她还记得,迷信的矿工总喜欢在裤子的翻边里藏起一小块食盐,相信它会保佑自己平安回到地面。
艺术家原是工人出身
在圣·金格大教堂的神龛里,有一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雕像,塑造的是当今教皇让·保罗二世的童年形象。这位波兰籍的教皇,就出生在距离维利奇卡50公里的瓦多维采。1971年当他参观盐矿的时候,还只是克拉科夫的一名红衣主教。1999年,他以教皇身份访问波兰,遗憾的是,让·保罗二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深入盐矿故地重游。但是在笃信天主教的波兰矿工心里,永远铭记着他的形象。斯坦尼斯拉斯·阿尼奥特就是这尊总重超过14吨的巨型盐雕的主创者,木匠出身的他,代表了盐矿无数“工人艺术家”的成长经历。
斯坦尼斯拉斯·阿尼奥特祖辈在盐矿工作,18岁时,他像父亲一样下到矿井,当了一名木匠。天资聪颖再加上好学上进,他很快就在新工人里崭露头角。下井没有多久,心灵手巧的斯坦尼斯拉斯便利用手头的边角料发明出好几种好用的工具,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渴望像前辈那样成为盐雕高手。但是,当时波兰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艺术家惟一能做的,无非是到处塑造伟大工人的艺术形象,“样板戏”一样千篇一律:粗壮的身材,夸张的造型,生硬的表情。过于僵化的体制让斯坦尼斯拉斯无用武之地,他只好把艺术热情深埋在心底,直到前苏联解体。
盐矿深处还有秘密
今天观光客所能看到的,只是盐矿1%的内容。更多神秘的宝藏,隐藏在盐矿深处难以到达的地方。著名的“水晶矿洞”,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钻石,镶嵌在曲折幽暗的坑道深处。给我们带路的向导马洛科说:“这些矿洞,就是我们盐矿的自然保护区。”
1895年,第一个“水晶矿洞”被矿工发现。在这些矿洞的顶板上,无数呈立方体的盐的结晶像屋瓦一样整齐地排列,恰如一颗颗清澈的钻石,在矿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水晶矿洞”的四壁,结晶盐像细长柔软的纤维,又似缠着大树的藤萝,沿着坑壁蜿蜒而上。这里是整个盐矿最神秘最神圣的地方,就连从小在这里工作的马洛科本人,10年里也只饱过一次眼福。
维利奇利盐矿的美丽与神秘,只有与它朝夕相处的矿工才有资格享受与述说。每天清晨,罐笼载着矿工以每秒4米的速度飞速沉入幽暗的地层。矿灯顶在头盔上,或是绑在胸前,照亮大地腹腔的角角落落。按照盐矿的传统,每个初次下井的新人,都有资格到“水晶矿洞”参观。21岁第一次下井的捷尔斯基,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第一次踏进这片黑暗而狭小的空间,安静、神秘,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每当我们下到盐矿,时间的概念马上被大家抛在了脑后。直到今天,仍有大批宝藏深藏在大地腹中,等着我们探索发掘。我们惟一想说的,是矿区千古不变的那句祈祷:‘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编译自法国《巴黎竞赛画报》)
维利奇卡的地下盐矿不但空气纯净,可以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布满四壁的精美盐雕,更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凝结了数代矿工的智慧;矿井里顶天立地、高达数十米的地下教堂,则让后人看到矿工对上帝无比的虔诚。
大地母亲的馈赠
这个奇妙的世界,完全由数十代矿工凭借辛勤双手一点点开凿而成。维利奇卡地下盐矿分为9个开采层,最深的采矿点距离地表326米。这里的矿工,亲切地把深厚的盐层叫做“白色的黄金”。
大约2000万年前,地球正处在中新世。这时,冰河期刚刚结束,大地变暖,寒冰渐消。今天维利奇卡这片地方,原本是一片汪洋,当浅海湾的海水慢慢蒸发,露出陆地,就给维利奇卡留下了厚厚的盐层。早在史前时代,就有原始人从这里开采食盐;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矿工们拿起手中的斧、锹和镐,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钻进这里。时至今日,维利奇卡累计开采出700万立方米的食盐,在大地母亲的腹腔里留下2000多个矿坑。
当地农民意识到,开采盐矿给自己带来的出息,远较土里刨食为高。于是,方圆数里之内的居民,一家老小全都下到盐矿谋生。除了烹饪时调和口味,食盐还是保存肉类食品必不可缺的原料。盐矿逐渐成为波兰全国的经济支柱,远销欧洲各国,有时还可以代替钱币成为商品交换的通货。
维利奇卡盐矿的辉煌,一直持续到10余年前。1992年,大洪水冲进盐矿坑道,给这里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洪灾之前,盐矿拥有1450名矿工,每年可以保证15万吨的产量;洪水过后,盐矿年产量一下锐减到1.5万吨。更严重的是,洪水渗到地层深处融化了盐层,一些矿坑垮了,更多的矿坑面临塌方的危险。同年,维利奇卡市长下令停止盐矿的工业开采,决定转型开发旅游资源。
盐矿里建起疗养院
现在,维利奇卡盐矿仍有600多名矿工,每天分成三班下井作业。开采食盐已经是一种象征性的工作,这些矿工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加固被洪水破坏的坑道。每天,工人把沙子和灰渣运到迷宫一样的地下,填进被水淘空的坑道,或是用粗大的原木支撑摇摇欲坠的顶板。要知道,在盐矿的正上方,支撑着几乎整个维利奇卡城。
除去担任修补工作的工人,还有130名矿工接受培训变成了导游,负责把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到矿井里观光。几个世纪以来,很多历史名人怀着敬意拜访过这里:1490年,正在克拉科夫科学院求学的哥白尼来过这里;奥地利皇帝弗朗索瓦·约瑟夫驾临过;大文豪歌德也曾在这里留下过脚印;上世纪60年代,戴高乐将军的夫人伊冯娜亲自走进盐矿矿井。后来她亲口对别人说,戴高乐将军之所以不肯陪她一同前往参观,是因为这位生性倔强、身材瘦高的将军不愿意为此弯腰低头。
维利奇卡盐矿最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当属开凿于1689年的圣·安东尼地下大教堂。每天凌晨,矿工们一天劳作开始之前,必定要到这里望一次弥撒,祈祷上帝让自己活着看到地面上的灿烂阳光。塌方和瓦斯爆炸,随时都可能夺去矿工的生命。1645年矿井发生爆炸,大火在地下肆虐了8个月之久。18世纪末,盐矿里富有经验的老工人每天第一批下到矿井深处,他们手举火把,小心翼翼地引燃坑道顶板上积聚的瓦斯。因为随时可能丧命,大家送给他们“忏悔者”的绰号。顶板上积聚的微量瓦斯燃尽之后,大批工人开始下井了。
今天,矿井的安全措施周到细致,与1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工人随身携带监测空气中瓦斯和甲烷浓度的仪器,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安全隐患被肃清之后的盐矿,堪称地下天堂。煤矿工人常患的尘肺病,从来没有困扰过盐矿工人,盐矿里空气质量好得出奇,纯净且富含氧分。在地下135米和211米深处,分别建有两处疗养院,40多名结核病患者和呼吸道过敏反应强烈的儿童,每天都来这里安静地呼吸纯净的空气,休养治病。
源于对上帝的敬畏
然而,维利奇卡盐矿最大的人造奇迹,远不是疗效神奇的疗养院。在如迷宫般四处延展的坑道四壁,小小的神龛祭坛和以宗教为题材的浅浮雕随处可见。波兰人对天主教的虔诚,这世上首屈一指。
最近5年,鲁维克·克鲁沃斯基神父每个礼拜天都要下到110米深的圣·金格教堂主持弥撒。1862年开凿的大教堂气势恢宏,最高的地方达到20米,就是搬到地上也不输于欧洲任何一座大教堂。因为相信大教堂可以给自己带来神的祝福,去年8月一对新人特意从洛杉矶飞到这里举行婚礼。
我们今天看到的地下盐雕,绝大多数开凿于1896年,到1912年前后达到顶峰。马科维斯基兄弟、约泽夫,还有托马斯基这些矿工出身的盐雕艺术家,贡献最多,作品最精。马科维斯基兄弟的曾孙女,今年45岁的捷尔斯基,至今仍在井下工作。回荡在矿区上空的阵阵汽笛,成为童年生活留给捷尔斯基最深刻的印象。她还记得,迷信的矿工总喜欢在裤子的翻边里藏起一小块食盐,相信它会保佑自己平安回到地面。
艺术家原是工人出身
在圣·金格大教堂的神龛里,有一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雕像,塑造的是当今教皇让·保罗二世的童年形象。这位波兰籍的教皇,就出生在距离维利奇卡50公里的瓦多维采。1971年当他参观盐矿的时候,还只是克拉科夫的一名红衣主教。1999年,他以教皇身份访问波兰,遗憾的是,让·保罗二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深入盐矿故地重游。但是在笃信天主教的波兰矿工心里,永远铭记着他的形象。斯坦尼斯拉斯·阿尼奥特就是这尊总重超过14吨的巨型盐雕的主创者,木匠出身的他,代表了盐矿无数“工人艺术家”的成长经历。
斯坦尼斯拉斯·阿尼奥特祖辈在盐矿工作,18岁时,他像父亲一样下到矿井,当了一名木匠。天资聪颖再加上好学上进,他很快就在新工人里崭露头角。下井没有多久,心灵手巧的斯坦尼斯拉斯便利用手头的边角料发明出好几种好用的工具,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渴望像前辈那样成为盐雕高手。但是,当时波兰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艺术家惟一能做的,无非是到处塑造伟大工人的艺术形象,“样板戏”一样千篇一律:粗壮的身材,夸张的造型,生硬的表情。过于僵化的体制让斯坦尼斯拉斯无用武之地,他只好把艺术热情深埋在心底,直到前苏联解体。
盐矿深处还有秘密
今天观光客所能看到的,只是盐矿1%的内容。更多神秘的宝藏,隐藏在盐矿深处难以到达的地方。著名的“水晶矿洞”,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钻石,镶嵌在曲折幽暗的坑道深处。给我们带路的向导马洛科说:“这些矿洞,就是我们盐矿的自然保护区。”
1895年,第一个“水晶矿洞”被矿工发现。在这些矿洞的顶板上,无数呈立方体的盐的结晶像屋瓦一样整齐地排列,恰如一颗颗清澈的钻石,在矿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水晶矿洞”的四壁,结晶盐像细长柔软的纤维,又似缠着大树的藤萝,沿着坑壁蜿蜒而上。这里是整个盐矿最神秘最神圣的地方,就连从小在这里工作的马洛科本人,10年里也只饱过一次眼福。
维利奇利盐矿的美丽与神秘,只有与它朝夕相处的矿工才有资格享受与述说。每天清晨,罐笼载着矿工以每秒4米的速度飞速沉入幽暗的地层。矿灯顶在头盔上,或是绑在胸前,照亮大地腹腔的角角落落。按照盐矿的传统,每个初次下井的新人,都有资格到“水晶矿洞”参观。21岁第一次下井的捷尔斯基,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第一次踏进这片黑暗而狭小的空间,安静、神秘,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每当我们下到盐矿,时间的概念马上被大家抛在了脑后。直到今天,仍有大批宝藏深藏在大地腹中,等着我们探索发掘。我们惟一想说的,是矿区千古不变的那句祈祷:‘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编译自法国《巴黎竞赛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