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评述,从众多的文献中整理出三条研究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对全域旅游内涵的讨论;第二条主线是对全域旅游发展到至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条主线是分析如何让全域旅游更好的与各产业、各地区融合,以更好的发展。对以上三条主线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综述,力图尽量呈现每条主线主要研究成果的思想观点,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全域旅游 产业融合 实践 评价指标
2018年3月,國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全域旅游。此次是国家层面首次专门针对全域旅游进行顶层设计,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最新发展趋势,拥有巨大的潜力与活力,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人民日报,2016)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牵头产业,集聚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优势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资源,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通过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该地区产业升级、有机融合,最终达到该地区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概念。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关于全域旅游的内涵,众多学者在不同阶段进行了研究,一开始主要是对全域旅游的大概念进行阐释。其中(厉新建,2013) 提出的“四观八全”即资源观、产业观、产品观、市场观和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方向,比较早的引起讨论,并进一步探知认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是资源优、服务优化、平台优化、管理优化和利益优化的需要,其发展重点是休闲化、网络化、平台化和二元化(厉新建,2016) ,而(张辉,2016) 则认为从全域旅游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旅游背景来分析,全域旅游不应从“全”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叫做“域的旅游完备”,也就是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很多学者认为旅游不独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涉及到多种学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概念表面,应该深入全域旅游实践一线去调研,总结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律,提出适合某一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理论(李中,2017) ;后来,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某一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探讨分析,不再全面铺开。全域旅游的旅游实现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旅游选择自主化、旅游出行智慧化、旅游服务全员化、旅游过程人本化(黄细嘉,2016) ;(曲凯,2017) 认为大数据在全域旅游智慧营销应用上的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智慧旅游可以助力旅游信息化。
二、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域旅游在我国尚属涉及未深的领域,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问题,对问题的总结逐渐走向实践中出理论这一认知靠拢。社会科学通常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来厘清一个理论或一种观点形成的时间逻辑关系,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割裂了社会现象概念与实践的历史关系(张辉,2016),应从实践的第一线中来总结,全域旅游在我国之所以能从学术概念走向实践,与政府的行政推全域旅游也是进密不可分,但要想进一步发展,仅仅依靠政府行政是不够的,这样会使得全域旅游前景堪忧(厉新建,2016),虽然各国正在如火如潮的建设全域旅游,但是这一概念提出不久,实践不足,从实践总结出的理论还不完善,因此在地区建设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成功、有失败,一些领导和专家提出“四全(全景、全业、全时、全民)”,过度把注意力放在全上,而忽略了地理空间是差异化的,一些地方有景,一些地方无景,如果人工造景可能会入不敷出(刘家明,2016) 。我国多数乡村旅游仍停留在景点观光、农家乐等初级阶段,缺乏全域旅游理念,导致营运主体数量少、产业融合度低、服务质量差、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李甜,2018) ;(韩燕妮,2018)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发现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着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不健全、形式化与表面化、低端化与同质化、旅游产业创新乏力等问题;(周永博,2018) 认为尝试以苏州市吴江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案例,以游客调查数据为依据,将差距分析思路融入"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方法,验证旅游目的地供需错配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金早. 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 人民日报,2016-03-04(007).
[2]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3):130-134.
[3] 厉新建,马蕾,陈丽嘉.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6,31(09):22-24.
[4] 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09):15-17.
[5] 李中,白长虹.实践导向与理论创新[J].旅游学刊,2017,32(12):1-3.
[6] 黄细嘉,李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学刊,2016,31(08):13-15.
[7] 曲凯.大数据在全域旅游智慧营销应用上的探讨[J].旅游学刊,2017,32(10):9-10.
[8] 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2016,31(12):7-9.
[9] 李甜.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18(12):49-50.
[10] 韩燕妮.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02):67-69.
[11] 周永博,沈敏,吴建,魏向东.迈向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供需错配及其治理——苏州吴江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06):36-48.
【关键词】 全域旅游 产业融合 实践 评价指标
2018年3月,國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全域旅游。此次是国家层面首次专门针对全域旅游进行顶层设计,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最新发展趋势,拥有巨大的潜力与活力,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人民日报,2016)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牵头产业,集聚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优势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资源,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通过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该地区产业升级、有机融合,最终达到该地区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概念。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关于全域旅游的内涵,众多学者在不同阶段进行了研究,一开始主要是对全域旅游的大概念进行阐释。其中(厉新建,2013) 提出的“四观八全”即资源观、产业观、产品观、市场观和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方向,比较早的引起讨论,并进一步探知认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是资源优、服务优化、平台优化、管理优化和利益优化的需要,其发展重点是休闲化、网络化、平台化和二元化(厉新建,2016) ,而(张辉,2016) 则认为从全域旅游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旅游背景来分析,全域旅游不应从“全”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叫做“域的旅游完备”,也就是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很多学者认为旅游不独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涉及到多种学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概念表面,应该深入全域旅游实践一线去调研,总结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律,提出适合某一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理论(李中,2017) ;后来,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某一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探讨分析,不再全面铺开。全域旅游的旅游实现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旅游选择自主化、旅游出行智慧化、旅游服务全员化、旅游过程人本化(黄细嘉,2016) ;(曲凯,2017) 认为大数据在全域旅游智慧营销应用上的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智慧旅游可以助力旅游信息化。
二、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域旅游在我国尚属涉及未深的领域,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问题,对问题的总结逐渐走向实践中出理论这一认知靠拢。社会科学通常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来厘清一个理论或一种观点形成的时间逻辑关系,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割裂了社会现象概念与实践的历史关系(张辉,2016),应从实践的第一线中来总结,全域旅游在我国之所以能从学术概念走向实践,与政府的行政推全域旅游也是进密不可分,但要想进一步发展,仅仅依靠政府行政是不够的,这样会使得全域旅游前景堪忧(厉新建,2016),虽然各国正在如火如潮的建设全域旅游,但是这一概念提出不久,实践不足,从实践总结出的理论还不完善,因此在地区建设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成功、有失败,一些领导和专家提出“四全(全景、全业、全时、全民)”,过度把注意力放在全上,而忽略了地理空间是差异化的,一些地方有景,一些地方无景,如果人工造景可能会入不敷出(刘家明,2016) 。我国多数乡村旅游仍停留在景点观光、农家乐等初级阶段,缺乏全域旅游理念,导致营运主体数量少、产业融合度低、服务质量差、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李甜,2018) ;(韩燕妮,2018)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发现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着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不健全、形式化与表面化、低端化与同质化、旅游产业创新乏力等问题;(周永博,2018) 认为尝试以苏州市吴江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案例,以游客调查数据为依据,将差距分析思路融入"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方法,验证旅游目的地供需错配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金早. 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 人民日报,2016-03-04(007).
[2]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3):130-134.
[3] 厉新建,马蕾,陈丽嘉.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6,31(09):22-24.
[4] 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09):15-17.
[5] 李中,白长虹.实践导向与理论创新[J].旅游学刊,2017,32(12):1-3.
[6] 黄细嘉,李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学刊,2016,31(08):13-15.
[7] 曲凯.大数据在全域旅游智慧营销应用上的探讨[J].旅游学刊,2017,32(10):9-10.
[8] 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2016,31(12):7-9.
[9] 李甜.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18(12):49-50.
[10] 韩燕妮.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02):67-69.
[11] 周永博,沈敏,吴建,魏向东.迈向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供需错配及其治理——苏州吴江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06):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