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日回老屋,居然发现老石磨不在堂屋里了,老石磨原来稳居的那个角落,空无一物。
  我便问父亲:“我们家的那盘老石磨哪里去了?”
  父亲说:“这么多年没有用,一直摆在堂屋里。上前年你外婆去世的时候,你幺舅家抬石磨去开路出煞,应该就在这房团房转哪个角落里摆着吧!”
  幺舅家的房子就在老屋左近百余米。原来幺舅家在格子麻窝居住,虽离这里只有两华里,但那里交通不便,满山满坎的石旮旯,土地有骨无肉。后来建议幺舅搬到我们的村子,我和三弟将我们的一些土地送给了他做地基。自外公去世后,几个舅舅为赡养外婆的事情闹得很不愉快,外婆干脆哪一家也不住,一个人居住在外公起造的老屋里。及至前年病重,我们才说服大舅二舅,让幺舅把外婆接过来服侍,外婆就在幺舅新起的房子里溘然长逝了。当时我也曾回乡奔丧,但为外婆逝后的居处奔忙,也没注意管事怎么安排人去我们家的堂屋里撤卸老石磨,没有看道士先生怎么用磨盘出煞开路,连最精彩的二姨传承外婆的土医手艺为外婆开天门的仪式我也没见识到。
  我便在老屋周围寻找老石磨的身影。先是在老屋左侧面的梨树脚发现了一块浑圆的石头,仔细看是一扇石磨,身子半截埋在泥土里,与杂草为伍,满身泥污,扒开杂草泥石,是老石磨的上扇无疑。而老石磨的下扇,在阳沟里屋檐下躺着。那个安放它们的巨大的石磨槽,也耷拉着脑袋,孤虚虚地躺在离下扇老石磨不远的屋檐下。
  这盘老石磨,是我们家最重要的日常工具之一。对于以苞谷为主食的云贵高原山民来说,没有它,就无法将苞谷推成苞谷面,做成苞谷饭。所以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一盘石磨。这老石磨都是村子周围山上的石头琢錾而成的,坚实,沉重,普通而又不可或缺。其實我们家堂屋里原来摆着两盘石磨,一盘大一盘小,大的就是我现在正在寻找的这盘,专门用来推苞谷面的(有时也偶尔磨荞麦、豆子之类),而另一盘小的,是用来磨豆浆做豆腐的,有这种小石磨的人家很少。爷爷是老石匠,是村庄打石磨的高手,寻得了一块坚硬细致的红稗石,打下了这盘小石磨。记忆深处,经常有村人到我家堂屋里来磨豆浆,堂屋里的这盘小石磨,几乎成为村子里的公物。母亲去世,奶奶年老以后,一家人也再没闲心去磨豆浆做豆腐了,那盘小石磨,也不知在哪一年撤出了堂屋。而大的这盘石磨一直都在,及至家家户户都利用电钢磨打苞谷面了,它也还在堂屋里稳稳地坐着。
  作为工具,我不知道这种石器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什么渊源,也没有看到过关于石磨的发明、演变之类的文章。但在我们村庄,石磨与石碓窝、石水缸等石头打造的常用家什,都是最重要的家用石器,尤其石磨,离开了它,村人连饭都吃不上。它比石碓窝难打造,是一般石器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家的石磨显然是爷爷精心打造的,推出来的苞谷面细致滋润,做饭甘甜可口,村子里人人知晓。
  推磨一般在晚上。吃了晚饭后,点上昏暗的煤油灯,将煤油灯放在神龛上,堂屋里便装满了淡黄的柔光。丁字形的磨荡钩,上面的那一横,逢中吊在一根跨过堂屋搭在两面大椯上的圆木上,那个“丁”的钩,放进上扇磨盘的磨耳朵眼里。两人把着磨荡钩的把手,一人站在磨盘边添苞谷。推磨的多半是妇女和孩子,大部分村庄男子趁着夜色,或聚在某家扯嗑子,或者三五邀约玩牌,更高雅一点的,围在某个人家的火塘边,唱小调,弹月琴。石磨转起来,隆隆的闷雷一样的声音传开去,让宁静的夜仿佛有了一些不安分的动荡。苞谷颗颗从上磨盘中间的磨眼半把半把地喂进石磨,经过它的咀嚼,磨槽里便堆积出细绒的苞谷面。推磨是一个体力活,一般都是奶奶和母亲推,我站在磨槽边添苞谷。奶奶和母亲一边拉家常,一边不紧不慢地荡着磨荡钩,我机械地将半筛子苞谷在左手和腰之间固定,右手抓半把苞谷,磨扇每转两圈放一小把。这种简单重复的动作,山村静寂的夜晚以及昏暗的灯光,总让我眼皮沉重。偶一闭眼,忘了添苞谷,磨盘便空响起来,或者让磨荡钩打了手。这时母亲会说:“嗨,快了,推了筛子里的就息歇,我们推快点,你放快点,把瞌睡虫赶跑。”于是奶奶和母亲一起使力,磨盘转得飞快,我的手也飞快地抓苞谷,放苞谷,几次险险地差点被磨荡钩碰着,瞌睡也就不来了。有时候,我会换奶奶或者母亲来添苞谷,我去推磨使一气力。积攥每一个细胞的力气,脚蹬手推,那沉重的石磨便转起来,凭着惯性,也能推动个十转八转。
  老石磨光鲜时的样子,我还清楚地记得。磨盘周圆上的錾子纹路是旗子块,每一条錾路都极清晰极认真。磨槽上是飘风雨錾路,密集的雨点下得很急切。磨扇该浑圆处浑圆,该起棱处棱角分明。最奇特的还是磨盘上扇与下扇咬合的磨齿,总共八方,就像八卦的八个方位,从外围向磨心眼处收拢,而那个磨眼,一如八卦图中阴阳鱼的眼睛。没有一个石匠能把磨齿开成七方或者九方,那样的话,磨齿就不能均匀地收拢到中心。最近,一个朋友的母亲去世,道士先生要开路出煞,看见他用黄纸画八卦代替石磨,我才知道,磨盘就是重合的两个八卦,是具有神力的物件儿,因此被道士先生用来开路出煞。在城市没法找到石磨,道士先生就是用黄纸剪裁成圆形,从中心往外画成八卦形,再写上一些字讳代替石磨。八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神物,附体在石磨上,石磨就具有了降魔除煞的神力。其实,在万物有灵的村人意识里,灶有灶神,磨也有磨神。腊月要喂磨,封磨,在磨盘上堆满苞谷,把磨荡钩挂起来不准任何人推动磨子。直到正月过完三天年,选一个吉日吉时,燃香蜡纸烛祷告后,将石磨反推三转,正推三转,算是开磨了,这样才能推磨。在村庄,生要靠石磨推出的粮食喂养,死要用石磨开路出煞,村庄人的生死,仿佛都和石磨息息相关。有些人家的老石磨推了几代人,也送走了几代人,直到磨盘被磨薄磨轻不能再使用。老石磨磨走了许多老生命,也磨出了许多新生命。
  曾听爷爷叨过,石磨的磨齿开不好,磨出来的面做饭不香。村庄也不止爷爷一人会打石磨,有些人家别人打的石磨不好磨,推起吃力,出面不均匀细致,会提着酒来请爷爷去重开磨齿。爷爷自然是不肯,怕别的石匠说闲,但央不住别人一再恳求,就以磨齿玉了去修磨为名,提上锤锤錾子去帮人家重开。开磨齿是石匠活路中的慢活细活,虽比不上刻花琢兽,但极有技术含量。磨齿一定要开得均匀,每个磨齿之间一定得是平行线,每一方磨齿数目一定要相等,稍有错差,磨子推起吃力,磨出的苞谷面不均匀细致。当磨齿被推得光滑玉朗的时候,也就是磨齿钝了,再嚼不动铁实的苞谷。这时候得修磨,在原来磨齿的上面,均匀地用扁錾剔下一层石屑,让磨齿重新锋利起来。
  我陪爷爷修过我们家的老石磨。打开堂屋的大门,将石磨的上扇从磨心上掀起来,两人抬了,轻放在支好的两张凳子上,有磨齿的一面朝上。石磨的磨齿虽然凸凹不平,但用手摸着,却玉朗光滑。爷爷搬了张凳子放在旁边,戴上眼镜,拿出手锤扁錾。扁錾早已在炉火中淬炼过,又经过细磨石细细的打磨,刚硬而锋利。从一方磨齿上下錾,石屑纷飞,堂屋里便有一层石粉的白雾弥漫开来。修完一方扇面形的磨齿,爷爷用一块干净的小毛巾擦尽石屑石粉,仔细端详,看线条直不直,平行不平行,不妥帖的地方再动动錾子。那一层光滑玉润被錾子铲掉,触手处,是石头被剔开后的粗粝。修一扇石磨,爷爷总会花上半天工夫。因为我们家的石磨比一般人家的厚实,使用了很多年,我感觉它还是那样沉重,没有半点轻薄下来的意思。
  我一直想把以前用过的农耕文明的老物件收齐了,摆放在空空如也的留守老屋里,给自己一个乡愁寄托。那么,就从寻找我们家的老石磨开始吧……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二哥做了一辈子农民,在临近花甲之年,开始了写作。白天在田地里劳动,晚上在电脑前码字,修改,投稿,不亦乐乎。  二哥长我十岁。孩提时代,二哥一直是我敬重的人。我上小学和初中阶段,二哥差不多是我的榜样,每次看着家中厅堂前方满墙壁贴着的二哥的奖状,我的心里就敬佩不已。只是,他高中毕业的1975年,正值“文革”时期,国家没有高考。贫穷农家的孩子,自然回到农村,种田之外,又凭着自己的勤奋,自学了一些医学知识
期刊
上海的很多家庭,都习惯称钟点工为阿姨。  我家的阿姨是上海郊外的乡下人,矮个子,黑皮肤,花白的短发下,露出一张圆圆的脸,两只细眯眯的眼睛总是向下耷拉着。她没读过书,不知是不是口头表达难以尽意的原因,平日里总不太多说话,似乎总是慢人一拍。但是,阿姨干起活儿来,从不懈怠,好像这个家就是她承包的一亩三分地,每次打扫卫生,不彻底清理干净是不会罢手的。特别是酷暑盛夏的季节,她跪着或趴在地上抹地板憋得满脸通红
期刊
近些天来心有点闹,闹的不仅是眼前的事,还有岁月落下来的一粒粒种子,连同春天一起发芽了。我还很惊诧:“枝头春意闹”,时间尚早了些吧。  第一粒  刚背起书包的年纪真是对学习向往得很,当然,向往的还有那一支稀罕的钢笔。刚开始,我连握笔都不会,只能学着拿铅笔写字,拿树棍儿在地上写字,拿手指头在另一只手上写字。  然而,始终没摸过钢笔,钢笔便成神圣的了,钢的尖,镀了一层黄,金灿灿的,好一派直插云霄的气势。
期刊
过了三月,春风就开始为小兴安岭送暖,一点一点地化去树下的冰雪,一点一点地拂醒冬眠的树枝,于是,就有了报春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了。  是啊,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历史的寒冬,有一条红色的河流奔腾在白山黑水之间,那么悲壮不屈,气壮山河。  记得,龙门石寨是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密营所在地,每一株杜鹃花里,都浸染着先烈们抗日救亡的铁血。  1931年秋天,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松江悲歌盘旋,辽河两岸人
期刊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陆陆续续的杀起了年猪。  猪好吃,但不好养。在春天就要抓紧选猪羔子。这是个眼力活,首选要注意二椅子(性别),母猪当然不行,选公猪,公猪肉嘎香。还要选品种好,四肢粗壮,猪匹子长,身体匀称的猪羔子。这样的猪长得大,出肉多。当然,这样的猪羔子价钱高不说,还要到離林场较远的屯子里去买。  有一年春天,柳条上,“毛毛狗”都毛茸茸地探出头了,河水还未开化。周末,父亲领我到离林场20多里地的“
期刊
车窗外,大雁塔毫无预兆地跃进眼帘,黄赭色的塔身古朴厚重,从绿荫灰墙的间隙流淌来,心一下子就平实澄明起来。  大雁塔塔高七层,四方楼阁式的塔体,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从下而上按比例递减,砖墙上显示出棱柱,简洁沉稳。  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原,陆续就有中国僧人结队前往印度,而绝大多数的朝圣者都死在了西行的路上。至唐朝时中原佛教界对经典的诠释仍存在巨大的差异,歧义百出,所以玄奘立下了到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
期刊
大年除夕,按照我家的传统,饭前献饭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一边献饭一边烧纸,在桌上点上一对蜡烛。做好了饭菜,先把饭菜都摆好,杯子里面倒上酒,碗里盛上饭,筷子放在碗上,一边说:“请得到请不到的老祖人些,请你们来请饭了!”叨念着祖先们和过世亲人的名字,保佑一家人的安康和顺利。年轻人要跪下给老祖人和逝去的亲人磕头,算是最简单的祭祖仪式吧。  整个过程十分钟左右,献饭仪式完毕,再把筷子放下来,开始上桌吃饭。  
期刊
1978年10月,我接到了鄂西北一所师范院校中文高师班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一只箱子,一卷铺盖,一张半价火车票,我就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  在师范学院,老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古典文学。全班四十五个同学,只有六个女生。年龄最小的不到十五岁,像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学生最多,年龄最大的是我们的班长三十二岁。因为老婆是本校77届的学生,实在是按捺不住寂寞,把两个孩子交给老人托管,追随
期刊
读过不少文学作品,想象牵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或丰满貌美的少妇牵着风烛残年老母亲的手,在淅沥的细雨中打着花折伞,或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打着一把亭亭的遮阳伞, 牵着年迈、步履蹒跚的母亲在路上风雨兼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惑之年的我牵着年过七旬母亲的手,在生产队里转了一大圈,颇有一番情愫,感慨颇多。  那是过年的日子,初八那天,下午我就要乘车回建三江了。母亲一大早起来,吃罢饺子拉着我的手说:“
期刊
我怀着朝圣的心态靠近都江堰。  登上长城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走进故宫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面对兵马俑的时候,同样没有这种心态。唯有面对都江堰,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份虔诚。  一对父子,离去两千年之后依旧让无数后来人缅怀追忆;一个居于西南一隅的水利项目,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和景观之一。  我没有理由不虔诚。  都江堰是壮观的。  站在伏龙馆前,只见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直到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