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和尚在一座寺庙里担任撞钟之职,晨昏各撞一次。半年下来,无聊之极,只是应付。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小和尚不服气,说: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主持告诉他:你的钟撞得也很响,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什么意义,因为你心中没有撞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为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小和尚撞不好钟,主要原因是他不理解撞钟的意义——为了唤醒沉迷的众生。与此相似,我们很多人在教师的位子上干久了,渐渐变得麻木起来,遗忘了教育意义——为了唤醒孩子的良知和心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使我们目光短浅,对教育意义的追求日见枯萎衰竭。最终退守到可怜的分数之争上,进而导致教育目标的错位——根本不是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是为了教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教育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保饭碗,评职称,拿工资,乃至评名师,评特级,搏名取利,学生不再是教育的主体,而是教育的附庸,那么,如此的教育,势必会蔑视生命,蔑视人格,实行高压和专制,教育的钟声也就必然疲软空泛或者冰冷刺耳。
要想唤醍沉迷的众生。撞钟者必须四大皆空,心中唯佛,虔诚敬业,恬淡安详,让钟声圆润、浑厚、深沉、悠远。要唤醒孩子们的良知和心智,教育者必须尽量摒弃名利私心,心中时刻装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当心中只有学生的时候,自然能安贫乐道,恬然自足。有如此心境,也就自然能宽容每一个孩子,呵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逐渐地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转移到对学生人格、心智发展的追求上,最终实现教育意义的回归和反正。实践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个教育者对自身利益追求得越小,为学生奉献得越多,他离教育的真谛就会越近,他的教育钟声也就会愈加悦耳动听,接近天籁。
小和尚撞不好钟,主要原因是他不理解撞钟的意义——为了唤醒沉迷的众生。与此相似,我们很多人在教师的位子上干久了,渐渐变得麻木起来,遗忘了教育意义——为了唤醒孩子的良知和心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使我们目光短浅,对教育意义的追求日见枯萎衰竭。最终退守到可怜的分数之争上,进而导致教育目标的错位——根本不是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是为了教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教育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保饭碗,评职称,拿工资,乃至评名师,评特级,搏名取利,学生不再是教育的主体,而是教育的附庸,那么,如此的教育,势必会蔑视生命,蔑视人格,实行高压和专制,教育的钟声也就必然疲软空泛或者冰冷刺耳。
要想唤醍沉迷的众生。撞钟者必须四大皆空,心中唯佛,虔诚敬业,恬淡安详,让钟声圆润、浑厚、深沉、悠远。要唤醒孩子们的良知和心智,教育者必须尽量摒弃名利私心,心中时刻装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当心中只有学生的时候,自然能安贫乐道,恬然自足。有如此心境,也就自然能宽容每一个孩子,呵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逐渐地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转移到对学生人格、心智发展的追求上,最终实现教育意义的回归和反正。实践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个教育者对自身利益追求得越小,为学生奉献得越多,他离教育的真谛就会越近,他的教育钟声也就会愈加悦耳动听,接近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