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故事:培养小学生习作关键能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与故事密不可分,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继而深入,将故事习作的教与学,作为习作教学的“第二条路”。中年级写故事,高年级还是写故事,将故事进行到底。在实践中区别、形成不同学段故事的达成目标与细化目标。
  事实上,抓住写好故事这个原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很显然,写好故事的绝大多数精力,会聚焦在“记叙文体”上,由此伸展出来的应用文、说明文,乃至议论文练习,都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汲取精华,只需依据不同的文本要求作适当的微调。
  将自己经历的故事写清、写好,可以作为小学生习作关键能力来进行教与学。
  以一个季节为主题,铺陈习作教学并不稀罕,以故事习作的视角切入教学,顺而延展,进行系列习作教学,却给我们打开了一片别样的习作教学春景。
  一、 教学流程
  第一步,预设一份初步设计,明确大致做什么。
  第二步,实践中细化内容与目标。
  第三步,优秀案例的汇总分析。
  二、 操作策略
  1. 写好故事需要不设围墙的选材。
  学生写作的第一个遭遇战可能是“写什么”。我们不妨拆除掉尽可能多的选材围墙,让学生多些选择,多些自由,“故事”便会自然而来。
  当在课堂中抛出“春天里”这样一个话题时,学生给出的回应是丰富的:有的选择春天的一处景致(《校园角落的一片草》),连续观察,成就“故事”;有的将自己春天外出游玩的事件,看作是最有价值的“故事”;有的把目光聚焦到“春风、春雨”上,叙述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的“故事”;也有的只是将“春”作为一个时间点缀,更多的是在描绘属于自己的“故事”。
  没有对生活的体察,习作就会沦为纯技巧的游戏,与“习作就是表达自我”的属性相去甚远。而学生对习作素材的敏锐度,需要在有序的练习中积淀生成。
  ① 多一些肯定是“风向标”。课堂上,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话题选择,如果教师的回复是肯定的,他们自然会悦纳;如果是否定的,他们当然不乐意。当值得引导的素材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师要保持学生选择的“原汁原味”,毕竟那才是学生对生活的切身理解。
  ② 别让体裁困住手脚。面对主题,学生们有疑惑:可不可以写诗歌?——当然可以,春天本来就是一首诗;可不可以写成小说?——如果你能写成小说,真是不简单;可不可以写想象作文?——一时我也想不到你会想象出什么来,所以希望尽快见到你的习作。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认同,解除体裁的束缚,我们的学生会走得更远。
  ③ 来点批判也未尝不可。不经意间,读到两篇学生的习作,反映的却是对春天的厌恶之感。其一说,一到春天,他便容易生病,描述了一番自己几次在春天生病的场景。其二说,冬天是他最喜欢的季节,不光是有冬天的景色,还有许多冬天的活动,而春天的活动很多时候是大人的活动。这样真实童心的写照,难道我们有理由去否定它吗?
  卸下选材的脚镣,给学生多一些选择,或许能破解“写什么”的烦恼。
  2. 写好故事不要拒绝设计。经历了几年的小学学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面对不同的故事或主题,他们会不经意地对自己的故事材料进行设计。我们千万不要马上否定这种设计,认定这种行径是在“照搬照抄”,甚至是种“思想低下”的表现。如果我们能直面设计,多方引导,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此项练习,恰恰是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构思力“理当是评判写故事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写作前列个提纲,其实这就是一种构思力训练的方法。
  ① 有意外的设计。故事之所以能有吸引力,很大层面上是因为它将人们的视线,在“顺叙”的惯性中引到作者的设计中,即人们通常说的“曲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成为一种构思的常态。有意外的设计,更应呈现出“多回合”的样态。学生的设计常常局限在“单回合”的情节中,教师不妨将“一波三折”的写法介绍给学生。
  ② 或明或暗的线索。写故事过程需要预先设计好故事起承转合中的线索,聚焦一件具体的物件可以是线索,围绕一句核心的话语可以是线索,贯穿始终的一种角色品质也可以是线索。
  ③ 分清轻重缓急。故事习作进行一段时间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故事写得越来越长,这当然值得我们欣喜。同时,重点不突显的现象也会伴之而来,形成一种“段段是好文,篇篇是废话”的“臃肿”。故而,故事的设计,需要对故事情节做出“主与次”“重与轻”的取舍。
  3. 写好故事细节不能缺席。
  “细节”这个词,在习作教学的视域里,可能更多地指向于习作的技巧与策略。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看,总觉得对于“细节”的理解,可能还没有触及到最核心的部分。“画面感”可以成为细节练习的一项坐标,细节写得好不好,就看这处细节能不能引发自己或他人的一种画面感。
  ① 咬定“对话”练习不放松。写好“对话”可以作为描述画面的“低门槛”练习,最朴素的对话练习,无非就是写好人物的语言:“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对话”需要自然顺畅,更多地体现当时当地人物的情境。故而,人物语言描写的训练可以阶梯式地推进。
  到了高年级,更应该关注隐性的对话练习,一般指向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写自己的故事,有许多“心里的对话”可以揉进练习过程中,这样中、高年级围绕着对话就有许多内容可写了。
  ② 学段各有侧重地练习。细节的核心是画面感,那么如何在不同学段进行“习作范畴”的练习呢?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就是将自己经历的事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写完整;中年级习作,可以将把一个情节写完整、清楚作为目标;高年级可以将把重点情节写细致作为一种追求。
  ③ 不要忘却“小练习”。尤其到了高年级,写故事的系列练习中,不要忘却几项“小练习”的穿插:环境描写、过渡句段的使用、拟题的策略等。
  4. 写好故事有点哲理更好。千万不要把儿童與哲理分立而置,儿童很多话语离哲理很近,而且会迅速得到伙伴的认同与传诵,甚至会使我们成人眼前一亮。写好故事,有点哲理会更好。这同样是儿童成长的一种特质,更是不同阶段儿童进步的标志。
  ① 恰当运用是基础。有时候,学生会直接引用自己知晓的名言佳句。引入哲理性的语句当有一定的规则,常见的可能会在习作结尾处用作总结与点题,中规中矩。但是,千万不可让这种形式固化,引导学生认知哲理性的言语,应当遵循“水到渠成”的规律,并没有固定的限制。
  ② 自己悟创是突破。不可避免地,有的学生会道出自己的“名言佳句”。不喜欢春天的学生会说:“春天再见!再见,再见,再也不见。”留恋春天的学生会说:“我愿,只拣春光多处行。”“文学底蕴深厚”的学生会说:“春光无限好,只是太短促。”这样的体悟与创新,借着人们熟知的表达结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不能不说是种突破,这种哲理味儿令故事增色不少。
  ③ 少些议论是原则。一不小心,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哲理过头”,那就是大篇幅的议论,取代了故事应有的情节与细节,故事习作演变成了“空谈议论”的“非典型性议论文”,这是我们需要扭转的。退一步讲,故事习作可以找不到哲理性的语言,但绝不能到处都是无关主旨的议论。
  写好故事的教学探索,也许会有人质疑: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是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写故事训练的。不错,极个别的学生会在大量书籍的阅读中“堆积”起习作的水平,但那毕竟是少数。我们习作教育要做的,应当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写故事,学会习作,爱上习作,促进其习作关键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其他文献
一、关注单元整体,学习布局谋篇  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苏教版小语五下第四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秦兵马俑》 《埃及的金字塔》 《音乐之都维也纳》,都属于状物散文,三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独具特点,是值得切入读写结合训练的好材料。  1. 学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有鲜明的过渡段。虽然五年级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过渡段,但是,还不能达到灵活而准确应用的程度。在教学
期刊
一、整体规划设计,凸显“变”  1. 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凸显“变”。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段目标,充分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情,明确本课教学应该达到哪些目标,选择哪些内容有助于达成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学内容,确保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在整体规划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还要估计学生可能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哪些内容可能是他们理解的难点,他们可能会依据哪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
期刊
【教学过程】  一、提炼信息:“课文写了什么”  1. 在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中,隐藏着一颗璀璨的“西方明珠”。一千六百多年前,有一位僧人乐尊路过这里,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思就是“沙漠的高处”。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向我们主要介
期刊
一、导入课题,联系旧知  1.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诵读古诗词,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你还记得哪些?(指名背诵) (提示:垂钓、采莲、捕蝶、骑牛背、放风筝……)  2. 这首高鼎的《村居》熟悉吗?谁来朗读一下?仅仅28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童趣的画面。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也是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不过这首是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生说,师评)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
期刊
新学期,我接手四年级的新班级,继续学习管建刚老师的理念,创办《班级作文周报》。同学们每天写三五行日记,记录印象最深的,或最好玩的事情。周末,从五篇日记中再选出一件事,来完成“每周一稿”。看着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写起来,我在想: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写呢?我每天也有许多鲜活的教学故事呀。写出来,与家长、同学们分享,既可以记下自己的得与失,又可以让家长知道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辅导孩子,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一篇
期刊
一、谈话导入,引出鹬蚌  师:同学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特别爱读书,最近,我看了这几本书,跟大家分享一下:《伊索寓言》 《拉封丹寓言》 《莱辛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  师:发现这四本书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都是寓言故事。  师(板书:寓言):以前读过寓言吗?寓言一般有什么特点?  生1:寓言都是一個个短小的故事。  生2:寓言一般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
期刊
倾听是学习知识的必要前提。日本教育界称倾听能力为基础学力。倾听能力和生理的听觉能力不同,它还包括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反应的速度,而我们的课堂中,却存在着学生不会听或不听的现象:不会听,指的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不听,指的是心不在焉,或者说思想开小差。而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极少的听写词语、句段、欣赏演唱录音,要求留心同学发言外,很少有专门倾听的练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笔者作了一些
期刊
初次看到“教学价值与学生发展”这个题目,感觉是很学术化的一个命题。下面以我们学校开展的“整本书阅读课程”——经典绘本阅读课程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整本书阅读课程”是我校特色校本课程,我们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借助这种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逐步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对阅读的关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使教师真正认识到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提升家长素质,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
期刊
随着课程的深入推进,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笔者以为从“文体、本体、主体”角度出发,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变革课堂生态,努力让语文学习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从而有效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依据文体,取舍教学内容  所谓文体,简言之,就是文章存在的类型。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因而依据文体展开教学,越发受到广大小语同仁的普遍关注。事实上,文体分类对于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讲,心里应该越具体清晰越
期刊
只要留心、用心、细心,生活中就会有许多新发现。在描写新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写法指导,从而让他们写出完整、具体的发现过程。笔者以实践活动“找‘坏蛋’”为例,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通过实践促进写作提升,教学效果较好。  一、 揣测——多元思考,发现寻找的乐趣  新课伊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教室里有“坏蛋”进入,学生即刻变得警觉,四处张望。谁是“坏蛋”?“坏蛋”在哪里?这时,教师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