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9例疝气患儿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另选取29例疝气患儿作研究组,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患儿疗后痊愈率分别为100%、86.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89%、27.58%,复发率分别为3.44%、20.68%,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可减轻患儿痛苦,值得在临床继续推广开展。
关键词: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小儿疝气;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078-02
疝气即人体里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部位,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儿童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且好发于男性[1]。通常情况下,不足6个月的小儿腹股沟疝气可能会自我愈合,不过超过6个月的患儿发病后基本无法自愈,需考虑尽早手术治疗,否则会为病患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带来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肠管坏死、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疝囊高位结扎术属于临床进行小儿腹股沟疝气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但该疗法切口较大,为患儿带来的创伤更明显,且术后复发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理念的成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临床得到了应用与开展,取得了满意治疗效果。现将手术治疗过程以及开展结果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淮北市传染病医院接诊的29例疝气患儿作对照组,男28例、女1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2±0.4)岁,病程0.8-3年,平均病程(1.1±0.2)年,直疝2例、斜疝27例;另从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29例疝气患儿作研究组,男27例、女2例,年龄4-8岁,平均年龄(5.5±0.2)岁,病程0.7-4年,平均病程(2.3±0.4)年,直疝1例、斜疝2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本研究调查要求相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疝高位结扎术治疗。协助病患取平卧位,用软物将患儿臀部垫高,并实施麻醉后,再在患儿腹股沟内侧上方约1cm处取一长约3cm的平行切口,将腹外斜肌前鞘切开,确保精索(女患儿为子宫圆韧带)充分暴露,且对其作分离,找到疝囊,剥离到颈部,作高位结扎后进行切口缝合,术后应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研究组:采取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行静脉复合麻醉后,协助其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下腹部的腹横纹处取长约1.5cm横向切口,直接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再经血管钳钝性分离浅深筋膜,借助小拉钩作牵拉,直到精索与外环口均暴露。女患儿应保证子宫圆韧带充分暴露,切开疝囊,游离疝囊壁后作高位牵拉处理,实施贯穿结扎处理,把疝囊多余组织进行切除,睾丸与精索复位(女患儿把疝囊推回到腹腔,使子宫韧带连续性得到维持)。远端止血后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胀、切口感染、阴囊肿胀等)以及治疗5天后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即在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横线,两端分别为0与10,让患儿根据主观感受进行分值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疼痛感越明显。而临床疗效的评定即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解剖结构完全正常,病症均消失则表明痊愈。调查所得数据值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经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使用[(例)%]表示,经x?检验,P<0.05代表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由下表格1里记录的数据值能够发现,研究组患儿痊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治疗5天后疼痛程度对比
研究组患儿术后5天疼痛分值为(3.5±0.4)分,对照组患儿术后5天疼痛分值为(7.1±0.2)分,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43.34,P<0.05)。
3讨论
疝气的发生主要是因人体组织或器官出现移位,经人体缺损、间隙或薄弱部位出现至另一部位,小儿疝气的典型症状表现即排便、排尿不畅,咳嗽与哭泣等,为患儿消化系统带来影响,使吸收功能与体质下降,更易引发腹痛、下腹胀痛或胀气、便秘等不適[2]。腹股沟和泌尿生殖系统相邻,疝气挤压会为生殖系统正常发育带来影响,而疝囊内大网膜或肠管长时间遭受碰撞或挤压更易发生炎性肿胀,引起疝气嵌顿或无法回纳,导致肠管坏死、腹痛剧烈疼痛与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为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故而积极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保障患儿健康成长中意义重大[3]。手术属于小儿疝气治疗的可行方法,不过因小儿生理结构较薄弱,手术耐受性差,故而在术中可能会发生风险或导致术后恢复困难,因此传统手术方法操作期间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手术切口大,为患儿带来的创伤更明显,还会使腹股沟管的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对年龄小、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差的患儿来讲,减慢了康复速度,且增加了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近两年,因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今用于小儿疝气治疗的微创手术包括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其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伤口更小,切口层次更少,对患儿正常组织带来的损伤更小。同时因小儿腹股沟段,精索位置表浅,所以经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稍作分离则可将患儿精索与提睾肌看清楚,便于医师手术操作中高位结扎,这样就使得手术时间大大缩减,降低了手术出血量。故而本文中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的29例疝气患儿痊愈率高达100%,并发症发生率仅6.89%,复发率为3.44%,术后5天疼痛分值为(3.5±0.4)分,而仅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患儿痊愈率仅86.20%,并发症发生率为27.58%,复发率为20.68%,术后5天疼痛分值高达(7.1±0.2)分,这充分展现出了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应用优势。但我们认为究竟选择哪种手术方案还需医师结合患儿实际选择最佳术式,促其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陈鹏,钟信琼,陈芳.小切口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07):1107-1108.
[2]牛静.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临床有效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1):5999.
[3]雍新春.浅谈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5,9(15):87.
关键词: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小儿疝气;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078-02
疝气即人体里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部位,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儿童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且好发于男性[1]。通常情况下,不足6个月的小儿腹股沟疝气可能会自我愈合,不过超过6个月的患儿发病后基本无法自愈,需考虑尽早手术治疗,否则会为病患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带来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肠管坏死、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疝囊高位结扎术属于临床进行小儿腹股沟疝气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但该疗法切口较大,为患儿带来的创伤更明显,且术后复发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理念的成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临床得到了应用与开展,取得了满意治疗效果。现将手术治疗过程以及开展结果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淮北市传染病医院接诊的29例疝气患儿作对照组,男28例、女1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2±0.4)岁,病程0.8-3年,平均病程(1.1±0.2)年,直疝2例、斜疝27例;另从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29例疝气患儿作研究组,男27例、女2例,年龄4-8岁,平均年龄(5.5±0.2)岁,病程0.7-4年,平均病程(2.3±0.4)年,直疝1例、斜疝2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本研究调查要求相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疝高位结扎术治疗。协助病患取平卧位,用软物将患儿臀部垫高,并实施麻醉后,再在患儿腹股沟内侧上方约1cm处取一长约3cm的平行切口,将腹外斜肌前鞘切开,确保精索(女患儿为子宫圆韧带)充分暴露,且对其作分离,找到疝囊,剥离到颈部,作高位结扎后进行切口缝合,术后应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研究组:采取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行静脉复合麻醉后,协助其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下腹部的腹横纹处取长约1.5cm横向切口,直接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再经血管钳钝性分离浅深筋膜,借助小拉钩作牵拉,直到精索与外环口均暴露。女患儿应保证子宫圆韧带充分暴露,切开疝囊,游离疝囊壁后作高位牵拉处理,实施贯穿结扎处理,把疝囊多余组织进行切除,睾丸与精索复位(女患儿把疝囊推回到腹腔,使子宫韧带连续性得到维持)。远端止血后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胀、切口感染、阴囊肿胀等)以及治疗5天后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即在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横线,两端分别为0与10,让患儿根据主观感受进行分值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疼痛感越明显。而临床疗效的评定即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解剖结构完全正常,病症均消失则表明痊愈。调查所得数据值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经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使用[(例)%]表示,经x?检验,P<0.05代表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由下表格1里记录的数据值能够发现,研究组患儿痊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治疗5天后疼痛程度对比
研究组患儿术后5天疼痛分值为(3.5±0.4)分,对照组患儿术后5天疼痛分值为(7.1±0.2)分,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43.34,P<0.05)。
3讨论
疝气的发生主要是因人体组织或器官出现移位,经人体缺损、间隙或薄弱部位出现至另一部位,小儿疝气的典型症状表现即排便、排尿不畅,咳嗽与哭泣等,为患儿消化系统带来影响,使吸收功能与体质下降,更易引发腹痛、下腹胀痛或胀气、便秘等不適[2]。腹股沟和泌尿生殖系统相邻,疝气挤压会为生殖系统正常发育带来影响,而疝囊内大网膜或肠管长时间遭受碰撞或挤压更易发生炎性肿胀,引起疝气嵌顿或无法回纳,导致肠管坏死、腹痛剧烈疼痛与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为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故而积极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保障患儿健康成长中意义重大[3]。手术属于小儿疝气治疗的可行方法,不过因小儿生理结构较薄弱,手术耐受性差,故而在术中可能会发生风险或导致术后恢复困难,因此传统手术方法操作期间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手术切口大,为患儿带来的创伤更明显,还会使腹股沟管的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对年龄小、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差的患儿来讲,减慢了康复速度,且增加了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近两年,因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今用于小儿疝气治疗的微创手术包括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其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伤口更小,切口层次更少,对患儿正常组织带来的损伤更小。同时因小儿腹股沟段,精索位置表浅,所以经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稍作分离则可将患儿精索与提睾肌看清楚,便于医师手术操作中高位结扎,这样就使得手术时间大大缩减,降低了手术出血量。故而本文中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的29例疝气患儿痊愈率高达100%,并发症发生率仅6.89%,复发率为3.44%,术后5天疼痛分值为(3.5±0.4)分,而仅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患儿痊愈率仅86.20%,并发症发生率为27.58%,复发率为20.68%,术后5天疼痛分值高达(7.1±0.2)分,这充分展现出了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应用优势。但我们认为究竟选择哪种手术方案还需医师结合患儿实际选择最佳术式,促其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陈鹏,钟信琼,陈芳.小切口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07):1107-1108.
[2]牛静.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临床有效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1):5999.
[3]雍新春.浅谈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5,9(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