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屏障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并分析肠屏障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中的作用,为阐释AIH的发病机制和探索基于肠道的治疗策略提供方向。

方法

纳入2017年1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14例AIH患者(AIH无肝硬化组6例,AIH肝硬化组8例)和10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回肠末端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细胞因子[IL-2、干扰素γ、IL-4和IL-10]和TLR4的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回肠末端组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相对表达量。选取30只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刀豆蛋白A(ConA)组、DSS+ConA组、DSS+灌菌+ConA组,每组6只,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ZO-1和闭合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血清转氨酶水平(ALT、AST)和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Knodell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AIH肝硬化组和AIH无肝硬化组的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 768.2±147.1) μg/L、(436.2±197.0) μg/L比(100.2±10.9) μg/L和(11.5±2.5) U/L、(5.4±0.9) U/mL比(3.5±0.9) U/mL],且AIH肝硬化组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2、36.010、4.088和9.443,F=396.958、46.640,P均<0.01)。AIH肝硬化组的肠黏膜ZO-1、闭合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20±0.14比1.67±0.51,0.12±0.09比0.90±0.21),AIH无肝硬化组ZO-1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0.99±0.37比1.67±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1、7.407、2.295,P均<0.05)。AIH肝硬化组回肠末端组织中IL-2、干扰素γ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11±0.43比0.24±0.16和3.50±1.90比0.32±0.30),肠黏膜sIg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0.506±0.024比1.081±0.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9、3.981、5.493,P均<0.05);AIH肝硬化组和AIH无肝硬化组IL-10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30±0.20、0.42±0.24比0.84±0.23),回肠末端组织TLR4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8.74±5.13、6.74±3.65比0.89±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5、4.816、3.856、3.685,P均<0.05)。DSS+ConA组肠黏膜ZO-1和闭合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ConA组(0.14±0.08比0.98±0.13和0.09±0.02比0.98±0.16),血清ALT、AST水平和Knodell评分均高于ConA组[(5 496.67±618.83) U/L比(3 325.00±1 030.06) U/L、(8 825.00±1 165.35) U/L比(5 433.33±1 691.14) U/L和(18.00±2.00)分比(9.33±3.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80、13.520、4.427、4.045、-2.892,P均<0.01)。DSS+灌菌+ConA组肠黏膜ZO-1和闭合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DSS+ConA组(0.46±0.08比0.14±0.08和0.53±0.15比0.09±0.02),血清ALT、AST水平均低于DSS+ConA组[(4 343.33±252.16) U/L比(5 496.67±618.83) U/L和(6 123.33±1 086.60) U/L比(8 825.00±1 165.3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28、7.122、4.228、4.153,P均<0.01)。

结论

AIH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增高、肠屏障被破坏,且肝硬化患者较非肝硬化患者的程度更严重。肠屏障被破环会加重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而保护和修复肠屏障则可相对减轻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植入兔膀胱阴道间隙的转归,探讨SIS补片在妇科盆底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家兔作为动物模型,16只雌性家兔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即7 d组、30 d组、90 d组和180 d组,每组4只家兔。4组家兔均通过手术方式于膀胱阴道间隙内植入SIS补片,分别于术后7、30、90、180 d处死各组家兔,并同时整块取出补片及其周围的膀胱阴道组织。标本均制成蜡块后切片,采
中国15~24岁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7.1%,由于初次性行为的年龄提前,而结婚、生育的年龄后移,使青少年人群一旦发生非意愿妊娠,多以人工流产为结局。为避免人工流产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特制定《青少年避孕服务指南》,以促进青少年知情选择和持续使用高效避孕方法,有效避免非意愿妊娠。本指南建议由专门的医疗机构和接受过培训的服务提供者,遵循不歧视、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本指南建议的服务流程向青少年
期刊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胎儿颈部透明层(NT)厚度与胎儿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NT厚度测量的单胎孕妇,共4 958例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进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妊娠早期血清学筛查、妊娠中期超声筛查及对新生儿出生后28 d的体格检查。根据妊娠早期超声筛查的结果,分为胎儿NT增厚(≥3.0 mm)者167例与NT厚度正常者4 79
本文通过联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二代测序(NGS)、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等方法,确诊了1例MLPA结果为阴性而NGS提示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第19外显子部分区域缺失突变导致的DMD先证者,并对该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为突变携带者。提示,DMD家系产前诊断MLPA结果为阴性时需谨慎,多种方法联合的检测及分析可提高DMD基因罕见突变的检出率,为遗传咨询和
期刊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因其恶性度高,近年来受到极大重视,然而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足,且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死亡率高,预后差,因此,明确ESC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精确分期、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复习国内外关于ESC发病起源的研究结果,提出两种假设,即子宫内膜起源学说和输卵管起源学说,并论述两种学说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探索ESC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期刊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感染流行,湖北省各医疗机构时有接诊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及确诊病例,不同孕期均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气促、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病例以腹泻为首要表现,后续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肺部CT呈病毒样肺炎表现。孕产妇是该病毒的易感人群,一旦感染病情进展快,尤其是中晚期妊娠易演变为重症。为规范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期刊
目的通过诺模图(Nomogram)模型预测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肝硬化患者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且接受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的158例患者。随访12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为再出血。分析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构建诺模图模型,比较其与Child分级、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肝静脉压力梯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组织中同源框基因A10(HOXA10)、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的表达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在进入IVF-ET周期的前一月经周期的种植窗口期进行IVF-ET预移植,同时采用微活检术获取少许子宫内膜组织,最终获取125例患者的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组织;这些患
期刊
《中华消化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9年12月20日在上海召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和上海市医学会领导,以及《中华消化杂志》第十届编委会顾问、编委和通讯编委等100余位专家出席会议。《中华消化杂志》会始终以提高期刊质量为核心,做好编者、作者和读者的纽带,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消化医师真正的良师益友。
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关注。诸多肝胆疾病进程中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微生物通过病原菌和(或)微生物直接作用、代谢产物、调控胆汁酸代谢等途径参与急慢性肝病进程。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肝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生和进展中的机制,探索干预肠道微生态治疗肝胆疾病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