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三个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趣味大增,教学效果显而易见。然而,作为语文老师,我却有着不同的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感悟,今天,我要撩开语文多媒体教学面纱,让每一位行更清晰地认识它。
一、我们要认识到在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致橡树》多媒体教学课:随着低沉舒缓的乐曲响起,我们的心也一下子被这种朦胧的场景拉紧了,和着音乐节拍,我们读着那首似曾相识的诗篇,泪水也就随之下来了……通过大屏幕,我们认识了攀缘的凌霄花、高耸的木棉,倾听潺潺的流水、绵绵的春雨,电闪雷鸣震撼了我们心灵,也许这才是至深至诚的爱情,这才是永恒的天长地久。
二、虽然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有着如此奇妙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也有它的不足
我们如果过多偏爱、倚重多媒体方式,就会忽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也会忽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我们如果对语文多媒体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就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手段的几个误区。下面,请擦亮双眼,看看撩开面纱之后的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何面目。
误区一: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误区二:以视听代替朗读。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朗朗书声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误区三:以图像画面代替想象。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然而,许多多媒体课件已经帮学生解决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比如朱自清的《春》里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尽情想象,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充满动感的色彩鲜明的画面,也就是说,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借助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头脑里完成再创造。但如果用多媒体,从视觉的角度,给出一幅幅不动的图片,学生看是看得明白了,但就是因为用不着想象,这就剥夺了他们想象的权利,也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抑制了他们再创造的能力。
读到这里,有人会感到困惑:到底该怎样正确看待语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在此,要对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几点建议。
建议一: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趋科学、更客观,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建议二: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所以朗读必不可少甚至还要进一步加强。
建议三: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偏爱、倚重于多媒体,以免扼杀、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我们要合理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技术,走出误区,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427100 湖南省桑植职中)
一、我们要认识到在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致橡树》多媒体教学课:随着低沉舒缓的乐曲响起,我们的心也一下子被这种朦胧的场景拉紧了,和着音乐节拍,我们读着那首似曾相识的诗篇,泪水也就随之下来了……通过大屏幕,我们认识了攀缘的凌霄花、高耸的木棉,倾听潺潺的流水、绵绵的春雨,电闪雷鸣震撼了我们心灵,也许这才是至深至诚的爱情,这才是永恒的天长地久。
二、虽然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有着如此奇妙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也有它的不足
我们如果过多偏爱、倚重多媒体方式,就会忽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也会忽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我们如果对语文多媒体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就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手段的几个误区。下面,请擦亮双眼,看看撩开面纱之后的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何面目。
误区一: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误区二:以视听代替朗读。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朗朗书声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误区三:以图像画面代替想象。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然而,许多多媒体课件已经帮学生解决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比如朱自清的《春》里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尽情想象,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充满动感的色彩鲜明的画面,也就是说,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借助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头脑里完成再创造。但如果用多媒体,从视觉的角度,给出一幅幅不动的图片,学生看是看得明白了,但就是因为用不着想象,这就剥夺了他们想象的权利,也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抑制了他们再创造的能力。
读到这里,有人会感到困惑:到底该怎样正确看待语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在此,要对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几点建议。
建议一: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趋科学、更客观,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建议二: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所以朗读必不可少甚至还要进一步加强。
建议三: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偏爱、倚重于多媒体,以免扼杀、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我们要合理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技术,走出误区,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427100 湖南省桑植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