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按照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体系,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多是指向学科素养的考查。在五大核心素养中,我认为最能够反映学生历史学习品质的无疑是“历史解释”。
什么是“历史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从课标的定义获悉,历史学习的特点在于利用史料,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以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探寻因果关系、培养问题意识;阐明阶段特征、重构知识体系两方面例说如何有效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一、从探寻因果关系、培养问题意识
历史是条流动的河,“抽刀断水水更流”,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历史知识是彼此关联的,互相影响。教学中,寻时序发展、探因果联系,在比较分析、演绎归纳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历史解释。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定位培养学生素养的落脚点和发展点,课程目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实现课标要求的学习任务就必须充分分析“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领悟到“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划时代的影响,历史解释从时代背景切入。如何切入,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主干知识,建构整体知识框架?更有效地培养深刻性、多元性、独创性等的思维品质?
运用时空坐标轴,引导学生在时空坐标轴上梳理近代西方涉及经济、政治、思想的重大史实: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利用立体时间视角,为学生理解“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提供了基于教材又凸显核心素养培养的认知路径。
设问:1. 结合所学知识,在时空坐标轴上梳理出与近代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的重大事件;2. 从时间轴上的信息,提炼一个跟近代科学科学革命关联的观点,并就观点加以说明。
时间本身没有内容,只有通过赋予其内容它才能被历史化,时空坐标轴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以“近代科技革命”作为思考的主题,通过主题性时间视角,不同的历史事件可就被看作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就成为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情境下的学习,历史不再是事实的简单累积,而是得到了相互关联地梳理,从而使得判断、解释、论证等高级历史思维得以展开,历史意义通过历史的顺序安排而被赋予。在这样学习情境下进行的历史解释就不会是仅停留在历史表面的现象,而是会以较为广阔的历史视野,不断追寻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与规律,并运用已掌握的历史史实和分析方法提出见解和看法。
二、阐明阶段特征、重构知识体系
近年高考试题清晰地透射出“一题一主题、一题一时代”的命题思路,高考试题的意义在于考查,更在于重构。重构是基于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历史知识间的逻辑性决定了历史具有结构整体性特点;加之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是从各单元的单个知识开始的;学科素养的达成的特点,学科素养是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
历史阶段特征是体现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关键环节,所以,重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重现历史进程的时代面貌,对于合理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2017全国文综Ⅰ卷第25题(略)
本题突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主题,突显“西汉大一统的时代特征”,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整合所学知识,重构历史知识的能力,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行准确历史解释,突出考查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素养。
解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初中阶段所学的汉朝边患问题即汉匈关系;高中阶段必修一政治模块“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推恩令”、刺史;必修二经济模块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打击豪强;必修三文化模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解题中,如果不立足于汉武帝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主题,如果不立足于汉初的时代特征,如果不能将“反击匈奴、征服越族”、“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推恩令”、刺史、盐铁官营、打击豪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外政策措施整合起来,学生便很难理解此题。
整体结构和阶段特征的学习和重构,既要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有准确的理解,又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知识点在整个阶段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才能做到让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时代既“通”且“透”。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辨别教材和高考试题材料中的历史解释,同時能发现高考试题层面的历史解释与教材层面的历史解释的异同与关联,立足于多元化的史料,尝试从原因、结果、目的、影响等多方面明晰历史事件的逻辑结构,才是基于历史解释的、有价值的学习。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中从探寻因果关系、培养问题意识;阐明阶段特征、重构知识体系等方面强化历史学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是贯彻历史解释的这一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历史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从课标的定义获悉,历史学习的特点在于利用史料,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以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探寻因果关系、培养问题意识;阐明阶段特征、重构知识体系两方面例说如何有效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一、从探寻因果关系、培养问题意识
历史是条流动的河,“抽刀断水水更流”,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历史知识是彼此关联的,互相影响。教学中,寻时序发展、探因果联系,在比较分析、演绎归纳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历史解释。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定位培养学生素养的落脚点和发展点,课程目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实现课标要求的学习任务就必须充分分析“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领悟到“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划时代的影响,历史解释从时代背景切入。如何切入,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主干知识,建构整体知识框架?更有效地培养深刻性、多元性、独创性等的思维品质?
运用时空坐标轴,引导学生在时空坐标轴上梳理近代西方涉及经济、政治、思想的重大史实: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利用立体时间视角,为学生理解“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提供了基于教材又凸显核心素养培养的认知路径。
设问:1. 结合所学知识,在时空坐标轴上梳理出与近代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的重大事件;2. 从时间轴上的信息,提炼一个跟近代科学科学革命关联的观点,并就观点加以说明。
时间本身没有内容,只有通过赋予其内容它才能被历史化,时空坐标轴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以“近代科技革命”作为思考的主题,通过主题性时间视角,不同的历史事件可就被看作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就成为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情境下的学习,历史不再是事实的简单累积,而是得到了相互关联地梳理,从而使得判断、解释、论证等高级历史思维得以展开,历史意义通过历史的顺序安排而被赋予。在这样学习情境下进行的历史解释就不会是仅停留在历史表面的现象,而是会以较为广阔的历史视野,不断追寻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与规律,并运用已掌握的历史史实和分析方法提出见解和看法。
二、阐明阶段特征、重构知识体系
近年高考试题清晰地透射出“一题一主题、一题一时代”的命题思路,高考试题的意义在于考查,更在于重构。重构是基于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历史知识间的逻辑性决定了历史具有结构整体性特点;加之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是从各单元的单个知识开始的;学科素养的达成的特点,学科素养是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
历史阶段特征是体现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关键环节,所以,重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重现历史进程的时代面貌,对于合理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2017全国文综Ⅰ卷第25题(略)
本题突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主题,突显“西汉大一统的时代特征”,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整合所学知识,重构历史知识的能力,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行准确历史解释,突出考查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素养。
解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初中阶段所学的汉朝边患问题即汉匈关系;高中阶段必修一政治模块“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推恩令”、刺史;必修二经济模块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打击豪强;必修三文化模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解题中,如果不立足于汉武帝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主题,如果不立足于汉初的时代特征,如果不能将“反击匈奴、征服越族”、“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推恩令”、刺史、盐铁官营、打击豪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外政策措施整合起来,学生便很难理解此题。
整体结构和阶段特征的学习和重构,既要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有准确的理解,又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知识点在整个阶段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才能做到让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时代既“通”且“透”。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辨别教材和高考试题材料中的历史解释,同時能发现高考试题层面的历史解释与教材层面的历史解释的异同与关联,立足于多元化的史料,尝试从原因、结果、目的、影响等多方面明晰历史事件的逻辑结构,才是基于历史解释的、有价值的学习。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中从探寻因果关系、培养问题意识;阐明阶段特征、重构知识体系等方面强化历史学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是贯彻历史解释的这一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